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丰富,让建筑遗产的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深化。传播学理念下的建筑遗产保护,可以在促进遗产与受众的沟通的同时,为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之间的平衡提供保障。文章主要从国际遗产保护理论中的传播理念入手,对传播学理念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过程和传播学理念下的建筑遗产保护措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
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铁路工业遗产,中东铁路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窑门站(今德惠站)一带的百年历史建筑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吉林省中东铁路支线附属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支线的重要交通枢纽。在这些建筑中,有些建筑每天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铁路旅客,一直按照原有属性被持续使用;有些则几经变迁,经过近几年的修复,成为重要的地方历史文化展示场所,供市民参观。探析中东铁路和德惠站的历史背景,研究德惠站建筑物的保护与再利用情况,分析遗产廊道视野下的德惠站旅游发展情况及发展策略,以此为依据分析遗产廊道视野下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工业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类型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与以往废弃不用、被淘汰或者利用不足、利用不当相比,近年来的国际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已经升华到了一个更成熟和科学的阶段,明显体现出对于活态再利用、体验式设计、创新设计的更多考虑。再利用项目作为城市复兴的推进器,其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团队分工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6年10月29日在北京公布。"致敬百年建筑经典: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暨中国20世纪建筑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宝蕴楼隆重召开。此次会议上,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发布了98项"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人民大会堂、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天津劝业场、上海外滩建筑群、厦门大学旧址等入选。遗产的概念是动态的,对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将逐渐成为今后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向。我国建筑遗产不仅仅只有长城、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改造,建筑遗产的破坏与流逝速度尤为惊人,亟待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追溯百万庄住宅区的历史沿革,阐述其建筑特征,从地缘、血缘、人缘、史缘、业缘角度出发挖掘其内在伦理文化内涵,分析其蕴藏的伦理功能,从而论证保护北京20世纪"苏式建筑"遗产以及百万庄住宅区的重要性,并给予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扩张,全国各地大批工业遗址被拆除或破坏。因此,对工业历史文化的保护,以及对工业遗址空间环境的再造和再利用,成为当前城市公共艺术实践的重要方面。以位于河南省郑州地区的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为例,探讨公共艺术介入工业遗产型文创园区的模式,从空间转向、情景叙述及氛围营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遗产廊道是一种历史文化保护方法,也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实现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首先要判定遗产廊道构成。文章梳理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分析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并提出保护策略,以期促进遗产地的资源保护、游憩开发与区域振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开封是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留存有丰富的运河遗产,在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开封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封以大运河遗产为依托和支撑,通过打造运河遗产类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完善运河遗产展示内容,集中发展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彰显开封风格和开封特色,使运河遗产在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利用中开发,大力推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相似文献   

9.
工业遗产再利用是当下热点问题,文章针对常州运河五号工业遗产的背景、现状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工业遗产的开发模式及开发策略等措施,以促进常州地区工业遗产再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三线”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备战而展开的一场重大国防经济建设。湖北“三线建设”在湖北工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使当地的工业格局基本形成,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湖北“三线”工业遗产是湖北工业文明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在各个方面有重要价值。在保护“三线”工业遗产的同时,要坚持再利用策略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更好地延续与传承“三线”建设精神与文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世纪变迁的时代进程中,传统民居承载着历史使命,传承所处时代的文化与建筑特征。信息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数字化技术的变革,如虚拟与现实技术、虚拟交互技术、手机终端APP技术、无人机测绘技术、三维技术等,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中可以引入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人机互动展示与传播。文章中探讨了如何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保护重庆彭氏民居,以及传承与再利用独有的巴渝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社会,传统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已经成为了现代建筑界的主题,而且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传统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已经成为了一种代表性符号。在全球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下,让建筑也加入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行列中来,它不仅仅体现了现代化的时尚风格与传统建筑的完美结合,更展现了它对于环保产生的重要意义——避免了资源浪费,合理地将资源整合再利用。它使得被改造的建筑得以延续并再次获得生机的同时,也保持了可持续性的特征,让建筑中原有的文化特征与人文特性得到传承,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传统建筑的改造保护可以与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策略之间相互借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说到改造无外乎"以旧改旧,以旧改新"。改造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传承的问题,通过从东方机床厂改造中认识到有的改造没有起到传承作用,这种现象在我国还普遍存在,特别指出的是近一百年的建筑遗产的改造。由此就机床厂个案展开分析,创立"新天地"模式,确立百年建筑保护立法制度,从而寻求更加合理的改造,避免一些不可挽回的失误,达到正真有效传承和保护近一百年来的建筑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姜丹 《美与时代》2020,(2):27-28
新疆传统民居是新疆乡土居住型建筑,受"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的印记非常明显,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社会极为珍贵的人居文化遗产。文章旨在以数字化、信息化保护的研究视角梳理新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存续,以生物学"基因"概念为落脚点,开展新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延续性及关联性的研究,并拓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居遗产空间的保存、保护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杨小寒 《美与时代》2023,(12):26-28
以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古城墙为研究对象,从完备且独特的防御体系、古代文化的见证、与古代三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等角度对襄阳古城墙建筑遗产进行分析,以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襄阳古城墙区位特点和情况,了解襄阳古城墙现如今的状况,同时利用相关设计策略手段为襄阳古城墙建筑遗产的转型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张樊 《中国宗教》2023,(6):48-49
<正>宗教建筑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传承着丰富的宗教历史文化信息。保护好宗教建筑遗产,有助于宗教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据统计,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八批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宗教名胜古迹就有近千处,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湖北武当山金殿、广州怀圣寺光塔、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北京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教堂、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新建建筑,文物保护建筑内的博物馆具有诸多的局限,展陈改造也更为复杂。但是,对文物保护建筑的保护修缮,能够保留历史记忆,提升博物馆的品味。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址(原跑马总会大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跑马总会大楼始建于1933年,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陈围绕城市发展各个重要事件节点,全面梳理了城市历史脉络,是一座综合反映上海历史发展的地志性博物馆。文章介绍了对该建筑进行的保护修缮与再利用工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及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发展也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升级,由此面临着一些珍贵产业建筑物和土地被废弃。对南充市六合丝绸厂进行改造,需要在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筑造新的南充市生活空间,应尝试对工业遗址的功能置换和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提供一个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好工业遗址的保护、再利用,使其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景观遗产元素丰富,具有整体功能和多样化的利用价值。文章以迁西长城历史文化景观遗产为例,通过对迁西自然景观历史演变、生态景观环境的分析,总结其自然景观特点和现状,从整体景观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角度出发提出有效保护迁西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丝路遗产陕西段遗产点美术资源研究的基础上,进而从美术文化的角度,对作为丝路起始段的陕西交融性地域美术文化资源各构成子板块进行研究,最终进行综合性、系统化的资源凝练和精粹。申遗成功开启了丝路线性遗产美术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联动与共享的新篇章,从保护原则、管理措施、开发战略和产业途径四个方面需要进行统筹研究,进而促进陕西省高效保护和利用丝路美术文化资源,使之转化成文化竞争力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