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策略,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环境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开展红色文旅环境规划设计,对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加速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王曲乡北孔村的红色资源、民俗文化和环境现状进行分析,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的、红色文旅结合为主线,对其环境场景进行以人为本的设计规划,从生态、文化、产业、教育、治理融合方面提出规划设计策略,构建红、绿、古、俗融为一体的高质量的红色文旅环境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想推动乡村文旅发展,就要科学育人,以人才促发展;以科技驱动创新,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以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书写乡村共建共享共富新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为例,对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进行研究。阐述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与价值,分析下姜村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并提出发展对策,为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当大力建设美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提升乡村风貌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区域文旅形象IP的开发是乡村特色文化的核心体现,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开发乡村文创产品、改善乡村设施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传播乡村特色文化,营造乡村美好形象,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根据设计案例对乡村区域文旅形象IP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探讨,以期通过乡村区域文旅形象IP的开发,挖掘乡村本土文化,构筑乡村精神,发挥乡村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陈思雨 《美与时代》2023,(12):104-106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助力乡村开发是践行二十大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梳理绍兴市乡村的地貌、文化、经济特点,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考察绍兴市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分析总结绍兴市文化旅游发展产业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策略建议,提出优化品牌、整体规划升级、优化人才体系等举措,以期推动绍兴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绍兴市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冯若轩 《美与时代》2023,(3):124-126
延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特色鲜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发展和运用好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对重构红色资源开发路径、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感染力和知名度及推动延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研究延安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全面解析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和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6.
对文化特色浓郁、生态资源富集的白裤瑶聚居区的乡土景观进行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发挥其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助于该地区的独特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文化和旅游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中国农村正逐步回归人们的视野。艺术家通过在地实践开展乡村艺术实践活动推动乡村发展,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艺术介入乡村议题由来已久,艺术家与乡村的情缘并非偶然。分析当前乡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从艺术家的乡村艺术实践角度出发,研究其在乡村产业、文化、人才和生态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到如今乡村振兴一直是热点话题,各个地区为发挥地域文化特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而提出不同的实施策略。胶东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发展地区之一,乡村振兴工作不容忽视。在乡村建设中,艺术可为乡村提供活力。视觉艺术旨在塑造艺术实体,突破地区语言障碍,用艺术形式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因此,以胶东地区为例,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视觉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探讨乡村振兴实施路径,从而实现胶东地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强调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逐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于城乡融合时代背景,围绕乡村设计面临的问题,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乡村设计路径,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珂 《美与时代》2023,(1):91-94
近些年,在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之后,我国的乡村旅游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繁荣,资源配置不合理、品牌建设缺失、文化内涵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所引发的各乡村旅游地空间竞合现象不断涌现,旅游地之间的近邻正负效应同时存在。针对此现象,从旅游地空间竞合理念出发,分析乡村旅游地空间竞合关系发展现状及原因,并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助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9,(1)
乡村衰落是一个全球的现象,衰落的原因在于工业化以后的城乡分工,乡村被定义为农业生产的空间,产业的单一和社会生活的缺乏排挤了乡村居民,造成乡村的空心化。乡村振兴需要重建乡村生活。乡村生活重建首先需要有居民居住在乡村,但不能通过人为地设置障碍来阻止乡村人口外流,只能通过加强城乡融合,建立城乡之间的人口双向流动机制,让乡村成为乡村居民而非单纯农民的生活空间;其次,乡村生活是乡村的社会生活,单纯的农业产业发展不足以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找回乡村社会;第三,乡村生活是乡村的,因此要避免复制城市生活。近年来出台的针对三农的政策,需要在重建乡村生活的视角下,重新加以审视,避免农业兴而乡村衰的政策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是核心内容。文化振兴视域下研究乡村人居环境方案时要审时度势,保证发展乡村文化的同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的文化、经济以及建筑的一体化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就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人居环境的概念以及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早期中国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朝向综合型旅游景区的模式发展,使得休闲农场与一般旅游景区并无明显差异。"休闲农业+文创产业"的文旅营销形式是经过长时间不断摸索与改良创新才有的成果,不仅每年为地方带来了丰厚的税收,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过上了美好生活。文章通过对中国台湾休闲农业的分析,探索了文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乡村振兴为视角进行创意油画创作,不但能够对农村居民审美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还能帮助其他地区的人民了解当地的风俗,有助于文旅融合后乡村经济的发展。分析创意油画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系,研究创意油画的创作要点,并对创意油画的应用策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姚维玮 《美与时代》2023,(3):112-114
历史名人具有较大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并且打造历史名人IP是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城市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利用当地历史名人打造特色IP形象,能够提高传播效能,为当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同质化、单一性等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因此,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知章村为例,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分析打造历史名人IP的意义及路径,以更好地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然而在当代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中,有些传统村落遭到破坏,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局面,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可谓意义重大。基于此,探讨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意义、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路径,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支撑,是立足于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河南许昌三国文化品牌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旨在围绕许昌现有三国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创新,以三国文化品牌打造助推许昌旅游业发展,助力实现许昌“五个强市”目标,为进一步研究许昌市三国文化品牌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部分传统村落在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分析1949年以来国家有关乡村建设的系列政策,探索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家政策下的发展与实现路径,并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充分代表当地的优秀文化艺术特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旅游中体验当地文化也成为广大游客的普遍诉求。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在乡村旅游民宿设计中融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提升民宿的文化体验感,增加民宿的艺术魅力,并且能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和增强文化影响力的支撑。当前,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平台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资源,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福州三坊七巷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相关助力,以期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