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体现与应用,并对江南园林文化与审美意境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道家思想与江南园林审美文化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江南园林几乎都是私家园林。园林的主人往往是"隐于市"的文人——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多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于园林之中。文人们在园林中吟诗、作词、赏曲,使得诗词与园林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历史的延续,诗词对园林植物配置的描写也逐渐潜移默化了现实中的园林建设,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江南园林中植物的经典配置。因此从唐诗宋词入手,分析江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不失为一种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清代苏州的天主教堂建筑设计将西式教堂建筑与江南园林融为一体,营造出淡雅朴素、清新洒脱的意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园林融合可观、可游、可居等多种功能的设计理念。它们的独特之美,表现出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特色,为天主教堂建筑艺术贡献了多样性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杨怡 《美与时代》2014,(4):33-33
扬州地理位置属于江南,地理、气候都具江南特点,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划分中,扬州园林归属江南私家园林,由于扬州的地域情况、文化特色、园林主人的身份、园林发展变迁中的一些政治因素等,扬州园林总体承袭了江南园林的秀雅之风,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北方园林的元素,别具特色,有着“南秀北雄”的美誉。  相似文献   

5.
常州传统园林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江南园林的组成部分,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艺术,又受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理景艺术,是常州历史文化内涵的体现。常州四家园林作为常州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同时也是常州文化的载体。园林主多为士族文人,建筑的营造融汇儒家、道家、佛家为一体的士人思想,多呈现"淡而有味、浅而有致"的独特风格,是书画理论、叠山技巧、建筑营造等艺术范畴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的常熟园林是江南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常熟老城区及城郊关厢附近,是一个相对完整而又独具特色的体系。通过相关文史资料与档案的调查及整理,共调查了明清时期常熟的15座私家园林,对它们进行了历史沿革和造园特色分析,并总结出明清常熟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明清江南村落市镇私家园林的研究领域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明代杨慎编选丽江土司木公所作诗歌集为《雪山诗选》,这部诗集中的诗歌以题材体式多元化,自然纯熟的艺术技巧,木公本人独具个性的情感表达和其诗歌所蕴含的清淡幽远的审美意境确立了木公成为丽江少数民族诗人中的杰出代表,《雪山诗选》以其鲜明的特色走进了明代云南文学的视域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园林以其特有的文化积淀体现传统的文人精神和审美理想,园林中各个艺术门类的通融辉映,传承并发扬了当地的本土文化。以园林艺术为载体的展陈形式可以精准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的文化内涵,二者在空间的真实性、综合性和艺术性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园林传统的框景、借景和留白手法表达了空间的界定、层次和意境。非遗展示空间设计从园林艺术中汲取营养,建构与非遗传统文化高度契合的空间环境,令观者从园到境,达到物境、情境、意境相统一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法则,集建筑、文学、书画、雕刻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享誉世界。因地域广阔,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和偏爱各不相同,于是出现了风格迥异、极具特色的园林。在这之中以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北方园林最广为人知。南方园林自其风格形成之始便对北方园林产生影响,并成为北方园林学习的对象。而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北方园林,因受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其硬朗率直、雄壮厚重的风格又不同于江南的柔美婉约和岭南的轻盈自在,具有一种独特的诗意和气质。  相似文献   

10.
《春觉斋论文》为林纾古文理论代表作,《应知八则》一章专论古文艺术美。林纾的古文艺术论在桐城派刘大櫆、姚鼐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深化,以意境与识度为最高追求,将气势、情韵、神味作为意境与识度的内在表现因素,以筋脉、风趣、声调为外部表现因素。而林纾本身是一流的画家,绘画讲究"气韵生动",落实在古文艺术中,实则是讲究意境与识度。探究林纾的古文艺术理论,不仅可以廓清林纾对桐城派的承续与因革,亦可折射出在清末民初古文不见于用的情况下,他为捍卫古文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这一美学概念贯穿了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园林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概念解释及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渊源了解,进而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体设计,称之为理水。在古典园林中理水是至关重要的。自然界的水体多种多样,中国古典园林从大自然的山水中吸取灵感,园林的造景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是自然山水的缩影,理水的意境多源于自然界的江、湖、池、潭、湾、涧等。文章从古典园林理水的审美思想,寄情于园林山水咫尺山林的意境追求,艺术水体的艺术处理手法,水与其他造园要素的构成关系,以及现代园林理水的运用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论述,力求在理解其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再现古典自然山水园林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造园与中国山水画在艺术表现上都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叠山置石是造园中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园林土建工程。虽石无定形,但山有定法,即山的脉络气势,通过不同的皴法表达"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自然之理。文章通过研究古代山水画对古典园林掇山叠石的影响,为现代掇山叠石提供一定的创作灵感和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4.
巴蜀园林于四川、重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沉淀,有着一套完善而成熟的造园手法体系。因其特殊的地理、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巴蜀园林既有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又独具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表现和艺术风格。文章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考察、测绘和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梳理出巴蜀园林的艺术手法,挖掘其内含的艺术精神,体会其意境。以重庆龙景书院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总结所运用的巴蜀园林艺术手法,并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巴蜀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一个尚待深入系统研究的重要分支,文章结合巴蜀特殊的山地环境,总结设计方法,希望能够为建设新的有地域特色的经典现代园林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童仪 《美与时代》2023,(5):79-81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山水画家,《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是文征明园林绘画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拙政园的原始形态和探索文征明园林绘画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以《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构图、笔墨以及布景,分析文征明园林题材的绘画特征。  相似文献   

16.
园林景观的空间处理是保证景观品质的本质要素。近年来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逐渐趋于细化,追求园林景观的细节和品质。中国传统园林因其追求自然、意境深远,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其中江南古典园林所表现出的丰富的空间渗透,使游人完全融入了自然山水的景致之间。从现代主义的简洁中回归传统园林,探索古典园林中深远意境的表达方式,将江南古典园林空间划分为墙垣空间、合围空间及环境空间三个层面的空间类型,结合园林实例分析江南古典园林中空间渗透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意境表达中的作用,启发思考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空间的处理与意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7.
从整体上讲,一个好的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应该有地域风貌特色,民族神韵实质上就是一种民族风貌意境的表达,是对民族文化的显现.我们只有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做到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才能把民族文化所传承的寓意美、智慧美和精神美融入到设计作品中.我们强调民族性并不等于要排斥外来思想和文化,并不等于要对传统建筑园林和居住环境进行纯粹的模仿和复古,而是要从精神和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长物志》是明代苏州文人文震亨撰写的一部关于园居生活与园林营造的笔记体著作。此书共十二卷,涉及室庐、花木、水石、几榻、器具等诸多方面,不仅在园林营造方面颇有研究,其对室内的家具、器物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反映了晚明江南地区文人精致细腻的生活美学与清雅淡泊的审美品位,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理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长物志》所蕴含的造物思想进行充分的研究,挖掘传统文人和匠师的造物智慧,将其基本的造物观念为今所用,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可贵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王维是唐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造园艺术家,其作品给人一种"澄淡空寂"的禅意之境,他以超越世俗的审美心胸追求着"心物融合"的高妙境界,其中他的造园思想很好地利用了这种艺术思维并完美地呈现出来,也对后来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书写了完美的篇章。文章以王维营造的园林作品《辋川图》为例,结合相关诗集《辋川集》里描述的意境,试分析其表达的禅意意境以及朴素、静寂、空灵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宋代之后儒释道不断融会,中国传统园林生动体现了这种融合趋势。考察其中所蕴含的宗教文化内涵,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中国传统园林在审美意识、设计理念、造园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独具特色。它通过空间、布局、形态、比例、色彩、质地等园林语言,构成了特定的文化载体,用以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理念。中国传统园林不但体现了中华传统的主流思想儒家文化,同时也反映了道家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