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如今,地铁公共空间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之一,已从一种单一的等候空间转变成了一种文化综合展示空间,是城市地域文脉、城市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从地域文化融合的角度对现代地铁公共空间环境进行分析,并从地域文化激活地铁公共空间的多维营造视角,提出合理的设计原则和融合方法,以期彰显城市的地域文化,展现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2.
地铁是城市的动脉,近年来地铁作为交通出行的核心工具,不仅具有载客的功能,更承载了一种文化,现已逐渐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展现城市"文化美""地域美"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为基础,阐述在地铁公共空间的界面设计、色彩设计、设施小品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符号,传递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多种案例,探讨地铁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总结地域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设计,以便更好地展现城市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地铁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是展示城市区域形象,传递城市精神的特殊空间场所。随着城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地铁空间从功能性向人文性的转变尤为重要。文章通过部分地铁公共艺术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从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空间表现、形态结构和表现内涵等多方面探究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美学应用特点,提出完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陈艳 《美与时代》2022,(8):71-73
地铁空间有效延伸了地上空间,发展了地下空间,在整个城市空间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地铁空间艺术,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彰显城市设计的人文关怀,展现整个城市的地域风貌。地域文化应紧密结合城市地铁公共空间,通过地铁公共艺术,对城市精神进行更好的传递。有机融合地域文化和城市地铁空间艺术,既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又可打造具有特色的地铁城市。以广州地铁空间为例,基于地域文化视角,通过研究地铁空间艺术,以在地铁空间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提高设计师对地铁空间艺术地域性设计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地铁正处在快速发展期,作为公共文化艺术的新载体——地铁空间,对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彰显地域特色、引导市民行为和推动城市文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西安地铁为例,在分析其空间艺术装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晓冰 《美与时代》2023,(1):125-125
地铁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在国家“双碳”目标下,肩负着“减碳”的重任。同时,地铁作为一种公共空间,是输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双碳”目标为指导思想,结合交互设计工作室“双创”实训项目——地域文化在太原市地铁2号线公共空间中的交互设计路径和应用,在“听景” App中优化“碳积分”功能,重构地铁、城市文化、乘客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在发挥地铁文化输出路径的传播效应和价值的同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兰州市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产业人口的数量比例发生了变化,市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转变,与其相应的公共文化艺术也受到密切关注。地铁空间作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其设计如果能与城市地域文化相结合,将有助于形成特色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宜居性、反映城市文化价值、吸引游客、提升城市居民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区域,不仅承载着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也是展示地域文脉特色的场所,其空间设计品质与城市文化发展和居民归属感紧密联系。从城市家具对地域文化传达的意义入手,结合相关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滨水公共空间为例,结合空间现状,提取地域文化特性应用在具体设计中,并提炼出一套针对城市家具的设计流程,从而通过应用设计提升人们对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及滨水空间的认同感,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9.
南京地铁文化空间具有人文性、艺术性、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感。地铁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公众的审美需求,也体现了南京的历史、南京的地域文化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载体传播现代城市魅力、体现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变得日益复杂与重要,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变得多样化和艺术化。公共艺术作为面向公众的艺术,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环境设计,具备开放、共享、公共的特征。艺术家用艺术语言激发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更多思考,引导大众积极参与创作,让大众将自身的审美需求表达出来,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认同。这对于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提升大众情感体验及增强其归属感、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公共艺术如何更好地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融合并发挥价值这一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建筑、景观设计案例等的研究分析,探讨公共艺术的叙事性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安静 《美与时代》2015,(3):12-14
"民族性"是北京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首要定位,地铁公共艺术当然也不例外。民族性最终体现为民族文化符号。公共艺术恰当地运用民族文化符号,对城市建设意义深远,可以有效避免千城一面的建设困局。未来北京市地铁公共艺术在发掘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优势方面一定会呈现出更多的精彩!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已经融入到了时代精神与社会风尚中。色彩本身所特有的强大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在地铁空间设计中能提高空间信息识别性,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捷。运用色彩的象征性手法,汇集周边区域文化元素,形成象征性符号并运用到地铁空间设计中,能使人们与周边区域信息建立潜移默化的认知联系。色彩作为象征性符号,融入城市文化的同时传播了城市文化,促进了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有机互动,建立具有"人文意象"的站域空间。广州地铁6号线在色彩运用方面就非常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城市都是基于集市贸易、政治权利、防御和区域管理等功能建立起来的,但在城市的历史和城市生活的变迁中可以看出,除了基本功能外,人们也更加注重生活的方式、品质、状态等等,在解决基本需求之后慢慢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追求更加自由、舒适的生活。这样一来也有助于资源优势的创造性发挥,并由此产生了城市文化。在众多的城市文化中最能够体现并且能够长期影响市民审美活动和体现城市精神的,要数城市中开发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以及雕塑景观等等,所以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活决定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影响着市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李田 《美与时代》2023,(8):54-56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是一种将人类生活空间完全包围起来的艺术形态。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对城市开展全面规划,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功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既是关键又是难点。当前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人们要么注重空间的可利用性而忽视了环境的特定需求,要么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环境状态上,从而产生了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不管是哪一种设计,都会对城市的整体布局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进行设计的调整和优化。对地铁这一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展开论述,具体介绍艺术表现方式、艺术设计要点、陶瓷艺术的运用,以期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15.
杨震 《美与时代》2024,(2):55-5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人们对于工作、生活所需的空间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是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公共使用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其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成为人们在新时代追求幸福生活和高质量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吸收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文化载体,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点。为了改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效果,加大对城市文化的建设,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结合,希望能够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居民提高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充分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对于精神文化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作为文化主要代表的地域文化开始被业内人士所广泛关注。在公共空间设计的进程中,地域文化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并且最终成为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性景观。为此,文章系统阐述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原则,分析了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缺失现状,提出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广佛地铁导向标识设计缺乏地域文化性的问题,通过对地铁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理论、国内外现状以及佛山城市地域文化的研究,主要从"形"的取用、"意"的表现、"神"的传达三个方面探讨并提出了将佛山地域文化与广佛地铁导向标识相融合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以此实现人们在地铁站这样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中感受到佛山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所带来的精神体验,并达到传承佛山特色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环境的文化理念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更新,走创新发展的道路。非物质文化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和意义亟待拓展。当今世界的变化速度和中国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瞬息万变,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给城市发展、环境艺术、环境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激励人们努力发挥创造力。通过对蔚县非物质文化的调查和相关文献研究,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为背景,围绕四个功能对非物质文化的应用进行论述,探索非物质文化艺术与现代公共艺术融合的策略。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应把非物质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中去,从而使整座城市更加宜居。  相似文献   

19.
新媒介艺术以新媒介为依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介艺术的应用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的公共空间如同城市的一面镜子,彰显着城市的文化与内涵。在过去城市空间一直扮演着传统媒介的工具身份,现如今新媒介艺术在公共空间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感知体验,同时也给城市公共空间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文章主要阐述了城市公共空间中新媒介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新媒介艺术应用在城市公共间建设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现代化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轨道交通逐渐成为大众出行的交通方式。由于其建筑方式的特殊性,地下公共空间必然有一些压抑性的因素存在。除了采用一定的现代建筑技术,解决地下采光、通风、温度等舒适性的基本问题外,为了更好地改善地铁公共空间中的不适感,通过设置公共艺术,提升地铁空间环境的艺术品质。而我国传统的壁画艺术,无论从造型、色彩、材质、表达手法、公共可观赏性等方面,都是现代地铁公共空间在界面设计上参照元素的不二选择。如几何图形色块、色彩构成原理、地域文化特色、丰富的主题定位,促成现代壁画艺术慢慢成为地铁公共空间装饰的首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