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富共享可从财富的共同享有享用和公平享有享用两方面去理解。共同享有 享用,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应为大家共享,而不能仅为少数人享有享用 。在现代个体化发展不断凸显、人们的权利—责任意识不断清晰的社会背景下,财富共享必 具体化为财富分享,即按照社会正义原则来分配财富。分配正义是财富共享的正义基础和基 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包括差异性正义原则和同一性正义原则。差异性正义原则是按照被认 可的“差别”进行分配之原则,同一性正义原则是按照被认可的“同一”进行分配之原则。 财富共享是两种分配正义原则的协同统一,现实地表现为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正义是人的正义,从人作为差异与同一的统一体来考察正义,发现正义有其内在运行发展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差异性原则、同一性原则、差异与同一相统一的原则、同一性突现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3.
协同正义就是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协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正义原则主要体现为自由表现个性、表现个体差别的差异性正义,而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正义原则则主要体现为追求平等的同一性正义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义原则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与传统社会主义社会正义原则的综合超越,它应当是差异性正义原则与同一性正义原则的合理协同。  相似文献   

4.
差异性正义原则与同一性正义原则是分配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这两个正义原则既有不同领域的相对适用与分工,也有相互依赖与协同。分配正义原则在现实中国的"异位"导致两个重大问题:政治领域的特权腐败与经济领域的两极分化。针对问题原因采用的根本办法是,政治领域加强、加快民主制度建设,经济领域则采用剥夺与二次分配相结合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国人内心深植合法致富理念。  相似文献   

5.
种际正义就是合理处理人与其他生物物种之间关系的正义原则,它分为种际同一性正义与种际差异性正义两种.种际同一性正义虽然强调人与自然生物物种的平等,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无限欲求支配下产生的生态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义包括同一性正义与差异性正义,它通过对等原则实现自身.两种正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自姚大志教授2011年在《哲学研究》第3期发表《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一文以来,我们之问已就分配正义问题在不同场合进行了两个回合的争论。随着争论的深入展开,一个导致我们之间各种分歧的根本原因开始显露,这就是我们对于何为分配正义从一开始就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本文将先对这两种不同理解作出说明,然后对包含在姚大志教授理解中的五个观点提出质疑。在我看来,这五个观点也是我国学界不少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有的观点,因此,希望本文不但能得到姚大志教授的指教,而且也能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以达到推动我国政治哲学研究深入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义在于合乎人性",这是很多正义论者潜藏的理论范式或预设。基于这样的理论视角来探寻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会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的不同解读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作出三种不同的诠释:(1)正义在于与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相适应;(2)正义在于与合乎人的生产以及与人的生产方式相适应;(3)正义在于与人的需要相适应。客观地说,这三种诠释都提出了一些富有启迪性的观点,但相较而言,第一种失于抽象,未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特色;第二种存在着还原论、机械决定论的痕迹;唯有第三种最富有理论前景,其潜藏的理论解释力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9.
对于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美国,如何在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又能不损代际公正,美国学者Lamm、Daniels、Callahan和Churchill分别提出了功利主义、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出自同情的正义这四种分配正义观。这四种分配正义观各有其理论得失,它们对于同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今中国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即老龄化社会卫生资源分配正义应秉持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立场、保持同一性正义与差异性正义的协同、诉诸相关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及个人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0.
康德实践哲学中包含着一个比较独特的"正义论",即一个由人类的正义和上帝的正义两个层级构成的完整体系.康德正义论的两个核心要素是分配的正义和惩罚的正义,它们贯穿于人类的正义与上帝的正义这两个层级中.分配正义的原则是合法性,惩罚正义的原则是平等性.上帝的正义和人类的正义之间虽然存在着原型与摹本的关系,但我们对这种关系的理解不能立足于传统神学,而是必须立足于康德的先验哲学:一方面,上帝的正义可为人类的正义提供一种绝对神圣性的保障;另一方面,这种神圣性只具有主观的、实践的实在性.康德的正义论对于康德道德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即在正义的驱使下,道德法则从"应当"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1.
布坎南打通经济正义与政治正义壁垒的依据是政治过程的个人主义理论,具体来说就是:人性的同一性规定、协商正义的博弈论与"不确定性之幕"的伦理价值。文章在围绕这一问题探讨的过程中,对该理论进行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共构就是人们共同组成、构建人类社会。许多伦理学家把共构作为社会财富共享的一个基础,这其实是需要认真分析的。从现代应得理论的精神本质而言,贡献是应得的基石。但是,共构社会的贡献与生产产品的贡献是两种不同的贡献,它们也就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分配,遵循着两个不同的分配正义原则——同一性正义原则与差异性正义原则,故而建构社会的贡献是不能成为分配劳动产品的主要直接依据的。同时,由于正义是人的正义,因此两正义原则通过人这个差异与同一的统一体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所以,强调贡献与收入相对应的差异性经济分配中,也可以有一个基本生活需要品的平等提供之维。  相似文献   

13.
沈晓阳: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义观念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正义的内容和人们对它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正义观念。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不同层次加以把握:(一)个人正义...  相似文献   

14.
正义一直被看作是一个规范伦理学的概念。玛莎·努斯鲍姆是美国当代伦理学家的杰出代表。在对当代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利主义正义观批判的基础上,努斯鲍姆引入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两个概念。文章分析了努斯鲍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提出的背景及其思想历程,指出努斯鲍姆的目的在于超越功利主义对正义的狭隘理解,重拾亚里士多德正义中的人的目的维度,从诗性正义走向能力正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本质形而上学、存在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三个层面对莱布尼兹正义理论进行剖析。就本质形而上学而言,作为本质、理念的正义是一种爱别人的习惯,是心灵钓天赋观念,每个人基于内在、自我圆满之缘由而追求正义;就存在形而上学而言,存在形态的正义体现为自然秩序之有机和谐、人及其共同体秩序之仁爱和谐、宇宙秩序之普遍和谐;就道德形而上学而言,考察正义的前提和根源必然要追溯形式、灵魂与精神之来源,承认形式、灵魂与精神之不死。  相似文献   

16.
作为商业社会的首席辩护人,斯密因其正义论给商业社会的秩序来源确立了合法性而广受关注。尽管如此,学界尚未就其正义论的内涵达成一致。回到斯密的道德理论可以为此提供解答。斯密的道德理论秉承苏格兰学派以情感作为道德判断依据的传统,区分了合宜性和德性两个判断标准。体现在正义论上,就表现为自然正义与德性正义的二重奏。斯密虽然把基于交换正义的社会秩序理论视为最重要的工作,但他从未忽视德性之于一个美好社会的重要性,并一直以此来指引自己构建社会理论。斯密的正义论,不论是自然正义部分还是德性正义部分,对于理解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进而实现善治而言,皆极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22,(1)
"非同一性问题"是代际正义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非同一性问题主要关注那些决定未来人存在的某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否被允许,该理论认为那些存在依赖于看似有害行为的人,并不能认为其自身受到了这种行为的伤害。该观点与人们的道德直觉相悖。帕菲特和雷曼分别为非同一性问题提供了后果主义和契约主义的解决方式,这两种解决方式存在一些有待克服的难题。义务论有可能成为一种解决非同一性问题的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与当代学者偏好于从穷人与富人两大阶层角度来研究阶层正义不同,靳凤林教授所著的《追求阶层正义——权力、资本、劳动的制度伦理考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从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阶层的独特视角出发对于阶层正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具有如下特征。其一,立论可靠。该书是对中国道路的道德合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特定的人的观念,世界主义公民具有正义感和善观念这两种道德能力,拥有理智理性与合情理性的理念,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主体。这样一种人的观念也预制了全球正义的核心理念:全球正义是全球制度的首要美德;个人是全球正义的终极关怀单元;伦理普遍主义是全球正义的伦理基础;倡导平等主义的全球分配正义。作为世界主义公民的人的观念与全球正义理念是紧密相连、彼此印证和相互支撑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正义论并非主要面向市民社会,而是立足于社会化的人类的实际需要.这种正义论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汲取了启蒙国民经济学家实践先于原则的研究理路,否定了将复杂的正义问题诉诸道德批判的做法,将道义的实现置于经济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的过程.分析苏格兰情感正义论的内在理路,理解马克思正义论的规范与规律的双重视角,从生产正义与正义的条件角度把握马克思正义论的实质,可以形成马克思正义论的实践逻辑,这对解决当今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