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讯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希望购买本“中心”所出易学书籍的要求,我处继续邮购如下易学书籍:1.《周易折中》校点本,巴蜀书社出版,每册定价53元,邮挂费5元。2.《象数易学研究》(第一辑),齐鲁书社出版,每册定价18元,邮挂费3元。3.《象数易学研究》(第二辑),齐鲁书社出版,每册定价18元,邮挂费3元。4.《大易集要》,齐鲁书社出版,每册定价16元,邮挂费4元。5.《大易集述》,巴蜀书社出版,每册定价45元,邮挂费5元。6.《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二卷),齐鲁书社出版,每册定价30元,邮挂费4元。后四种图书…  相似文献   

2.
由“理”和“象”所昭示的两种不同思维形式出发,形成了解读《周易》文本的两大阵营——义理易学和象数易学。义理易学阵营中的王弼、程颐易学凸现了《周易》“理”世界的超越性,象数易学揭示了《周易》“象”世界对于彰明“理”世界的关键性。朱熹基于《易》本为卜筮之书的立场,既强调了“理”世界的超越性,又突出了“象”世界对于彰明《周易》“理”世界的关键性。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历代对《易》的诠释方法多样、观点不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易学分为两派六宗,其中占卜宗、机祥宗、造化宗可归入象数派,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可归入义理派。象数派和义理派成为易学研究的两大学派,象数和义理成为易学的组成要素。传统一般认为:象数派和义理派是截然对立的,象数与义理也是难以相容的。我认为这种观点负面影响了对易学本质及易学哲学的客观认识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一、象数为《周易》之本,义理为《周易》之用在《周易》中,象数主要指卦交象和阴阳…  相似文献   

4.
《易义古象通》是明代易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的出现有着特定的学术背景,它既是明代象数易学复兴的产物,也是宋元以来"古《周易》"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者魏濬有意识地摆脱宋易与汉易的束缚,结合生活实理,努力从《周易》经传文字中挖掘古《易》象,并由古《易》象阐发《周易》的思想内涵,象数与义理并重,征实与创见融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阐发汉《易》之大蕴──评《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张善文《周易》哲学,原本象数,发为义理。纵览中国《易》学发展史,治《易》派别虽纷然多歧,但起主导作用的无非是“象数学”与“义理学”这两人派系。用最简中的话概括之,象数学,是研究《周易》卦象爻象及阴阳奇偶...  相似文献   

6.
朱熹提出《易》之本义为卜筮的见解,由此对程颐易学和义理学派提出批评。朱熹主张区分《周易》经传,提出易学发展阶段说。通过比较《周易本义》和《周易程氏传》,可见两者之异同。朱熹以象数、卜筮求易理,把义理学派与象数学派统一起来,从而发展了宋代易学。  相似文献   

7.
高雨 《周易研究》2007,(6):22-28
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现存最早的两汉象数易学文献,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献价值。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作为经学的解释文本是其所处时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两汉以来的象数易学及唐代易学中的"新义"反对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反映了唐代易学发展的新动向;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强烈地批判了王弼等玄学派易学"以无为本"的哲学观念,在整个易学哲学发展史中,成为沟通汉代易学与宋代易学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8.
刘大钧教授著,四川巴蜀书社1999年12月出版发行,全书30万字,421页。该书曾于1986年初由齐鲁书社初版,旋于1988年元月再版,是年6月又予加印,是建国后第一部正面肯定象数易学并对其进行简要系统诠释的著作,对于人们了解易学的本来面目,恢复象数易学的学术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该书中,作者以《〈周易〉泛说》和《关于〈周易大传〉》为题,对“周易”一词的内涵,《周易》一书的性质、结构,《易大传》的称谓、著作年代、学术思想归属以及六十四卦排列方式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与探析。在《关于<易>象》一节…  相似文献   

9.
刘光胜 《哲学研究》2023,(11):65-76
“阶段”说的弊端,在于以单线进化的眼光看待早期易学传流。而马王堆帛书《周易》、王家台秦简《归藏》、清华简《筮法》等新见材料的面世,证明先秦易学多线生成,因此分系研究是廓清早期易学面貌的基本方法。辑本《归藏》、王家台秦简《归藏》可能是借鉴殷易的某些元素,又融入后世观念而形成的新传本。马王堆帛书、今传本《周易》彰显德义,阜阳汉简《周易》突出卜筮,象数与义理分途的意蕴已经显现。清华简《筮法》与包山简、天星观简所记筮例虽出自一系,但在除祟、禳灾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同一系统之间不断分化,易学思想体系建构日益深化,不同流派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传流线索纷繁复杂,这些共同构成了早期易学多元生成的瑰丽图景。  相似文献   

10.
之正说,是《周易》象数一个重要内容。象数易学家为了达到以象注易的目的,极力推演《周易》固有之象,“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弼《周易略例·明象》),……象中有象,象外生象,使易学变成繁琐的象数之学。之正说正是在这个象的增殖和繁衍中产生,并和其它象数思想一起构成庞大的象数体系。本文试图阐述由《易传》当位说、失位说到汉末虞氏之正说的转变,揭示二者内在关系、之正说的价值及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1.
张悦  金圣基 《孔子研究》2023,(4):101-110
丁茶山作为朝鲜后期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周易》解释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在于出入汉宋易学,通过批判继承汉代象数易学解释方法,提出了以“易理四法”为核心的易学解释体系。茶山《周易》解释的突出特点在于统合象数与义理,由卜筮而转出“成德”的人文意涵。这主要表现在,茶山充分肯定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与改过迁善之书的双重性质,既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从象数角度对其卦爻辞进行了解释,又试图探讨圣人作《易》之本旨,揭示了其道德人文的义理精神。由茶山之天道观和人道观出发,立足于其《周易》解释中提出的“顺天命”和“改过迁善”工夫,即可揭示茶山《周易》解释的道德修养论特质,即在实践中结合外在道德约束与内在道德自觉两种修养功夫。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性理学重本体轻工夫、重内在道德自觉(内圣)轻外在道德实践(外王)的空疏之弊。  相似文献   

12.
稿约     
本刊主要刊登象数易与义理易、《周易》经传与易学史研究、出土易学文献研究、易学与哲学文化、易学的现代价值、易学研究方法论、易学史料学、易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稿件。欢迎广大易学专家、学者和易学爱好者赐稿。  相似文献   

13.
“观其德义”是孔子确立、后学继承的先秦儒家解读《周易》的基本原则。但具体如何“观”,其“观”法如何,孔子及其后学没有明言,学界亦鲜少研究。该问题对于研究儒家易学的起源、先秦易学的发展、“易经”之学的形成都具有关键意义,不容忽视。先秦儒家“观”《周易》约有三法:一是假借误读法。此法将《周易》言辞中某些字读为假借字,就此假借字而发挥义理,所得义理脱离《周易》古义,给人错误解读之感。二是象数分析法。此法突破《周易》“象思维”的原始直观,将象数作理性分析、逻辑演绎,从而将《周易》卦爻辞纳入象数分析框架,生发义理。三是事理联想法。此法由《周易》卦爻辞字句古义出发,通过转化、类比等联想思维方式阐发义理。  相似文献   

14.
虞翻易学是两汉象数易学发展之高峰,被清人推为"西汉古易正宗",成为清人治汉易的重中之重。笔者今以虞氏易注为课题,集清代至民国时期学者对虞氏易的疏解,合观汉人与清人之象数研究,为虞氏易义作一次迄今最为全面的梳理、辑集与辨析。笔者早年研究虞氏易,在传统象数理路的基础上,已有一些疑问,在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面世后,笔者发现,虞氏《易》注既有合于帛书、承继自西汉乃至先秦古易的内容,亦有违于帛书、比附新出的汉代象数之内容。故而笔者以"案语"的形式,在所辑诸家注解的最后,由帛书、竹书等出土材料之视角,对比探求虞氏易学的源流与本貌,辨析考证虞氏易义,进而反思以象注《易》的传统象数理路。本文即是对乾卦卦爻辞及《彖传》《象传》部分的集义考辨,于此可以考见虞氏易与西汉乃至先秦古易之关系及两汉四百年间学风之变迁。  相似文献   

15.
台湾、港澳近些年来掀起了《周易》研究热潮。1968年11月12日,台湾政府明确规定孙中山百龄晋一诞辰这一天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节”,自此以来,文人学士莫不注重《周易》以及诗、书、礼、春秋四经的研究。一“易学应用之研究”“台湾中华民国孔孟学会”理事长陈立夫以“易学应用之研究”为题,邀约海内外精擅易学者撰写易学文稿。1975年,台湾中华书局出版了由陈立夫主编的《易学应用之研究》第一辑。1982年6月,又出版了本书的第二辑。这两部书写作历时8年,收入论文21篇,计60多万字,为近年来台湾学者对《周易》研究的主要成果。该书称:“本辑之旨,重在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述了焦循的旁通、相错、时行三说,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系列看法:1.焦循以普遍联系和爻位运动的观点研究《周易》,把《周易》六十四卦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生生不息”的动态系统,比之孤立、静止地研究《周易》一卦一爻,更有意义。2.焦循独特的易学构架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的考据基础之上,不宜武断否定。3.焦循易学构架并非纯象数的研究,而是以象数为载体,阐发儒家的道德义理和自己“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4.焦循以“声训”为媒介的两卦或数卦之间的关联是否《周易》本义值得讨论,其“声训”缺乏充分的文献旁证是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7.
《周易》新证读《周易图象几表》札记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周易》的主观能动思想《周易》象数与古代科学中国《周易》研究之新进展刘先枚蒋国保金景芳杨钧唐明邦唐明邦金春峰刘蔚华潘世宪徐锡台《易经》与量子力学的形而上学方以智的易学方法论评议〔美国〕康灵撞科学易理《易经》与针灸冯子道中国古代算筹二进制数表和《周易》《周易》通读手稿《易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启迪智能逻辑初探(专著)罗炽安智珠麻福昌张吉良张吉良舒默尹奈“河图”、“洛书”数图试析易学方面的一次考古发现谈《周易》八卦释四位奇偶数和四位(包括五位)…  相似文献   

18.
新书架     
新书架《周易折中》由清康熙皇帝御纂,大学士李光地总裁的《周易折中》,虽称以朱熹《本义》为主,《程传》次之,但广采汉、晋、唐、宋、元、明共218家易学名著之精华,是一部集历代象数易与义理易之大成的易学巨著。该书经刘大钧教授精心校点整理,由四川巴蜀书社于...  相似文献   

19.
当前易学哲学研究方法呈现出主体化、多元化的特征,研究内容涉及义理、象数、诠释学多个方面,研究路向呈现出以西方哲学为主体转向回归传统的趋势。论其大体,约有如下四端:第一,引入西方哲学的范畴和方法梳理、整合易学的义理内涵;第二,通过对象数范式的重新解读,发掘《周易》象数思维模式背后的哲理内涵;第三,哲学视域下象数、义理合一的新探索;第四,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对建构易学诠释学的思考。这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回顾和反思前人成果,有助于我们回到易学哲学本身,建构符合易学哲学实际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俞琰初学儒家,读朱熹《周易本义》、程子《程氏易传》,汇通易学义理与象数,积数十年之功而辑《周易集说》,四易其稿,孜孜以求合于圣人之义,其间多有发程、朱所未发者,是其正传易学之个人贡献。及至壮年而遇异人指点,偶获别传易学读法,破解太极图环中之秘,而独得金液还丹之妙。俞琰阐发邵康节易图之学,推阐魏伯阳《参同契》内丹修炼之法,而作《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等,是其"援易入道"别传易学之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