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世伦理视域中的公平与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末普世伦理以一种平静的启示语调出现于我国,随之争议四起。如今,争论的硝烟依然未尽,但逐渐清晰的情景是,越来越多的人赞同:确实存在一些超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差异的道德内容,即普世伦理,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普世伦理的道德不是高层次的道德要求,而是底层的或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作为国际社会成员的个人、社群和民族国家都应当倡导普世伦理并努力使之制度化,以改善人类目前的生存状况。本文拟继续探讨的问题是:公平与正义是否也可被纳入普世伦理的视域?如果可以,其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是什么?作为普世伦理的公平与正义有何…  相似文献   

2.
普世伦理如何可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是我对同一主题探究的继续:关于建构普世伦理的方法论问题。基于一种“弱伦理模式”或低度普世化的立场,我主张通过由多元文化对话到公共理性共识的文化解释一理性推理之二维平行求证方式,寻求道德共识,从而建构一种低限度的可行的普世伦理。我承认并重视多元宗教作为普世伦理之文化价值资源的重要意义,但质疑任何以宗教作为普世伦理之基础的“强伦理模式”,甚至也不相信通过“弱宗教模式”来建立普世伦理的实际可行性。在文化多元、政治多极和经济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实际条件下,建立一种“弱伦理模式”的普世伦理是惟一可以合理期待的。  相似文献   

3.
池忠军 《学海》2003,(2):29-34
约翰·罗尔斯与汉思·昆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多元化是民主社会的永久性特征,并基于此建构多元化紧张消解的普世性理论。他们的理论均以底线伦理为基始,但逻辑理路却是异质的,前者是政治自由主义的普世化,后者是基于普世宗教关怀的普世伦理。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回应性的文章。作者在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由来以后,首先借用万俊人教授《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一书中的材料阐述了西方宗教伦理思潮与西方社会的关系;然后指出在中国学界展开宗教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并论述了作者对建构中国宗教伦理学的一些想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对万俊人教授《普世伦理如何可能》中的三个问题作出了回应:第一,关于“强伦理模式”;第二,有关世界宗教信仰现状的问题;第三,关于普世伦理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一、引言:道德/伦理类型学星座中的美德伦理如果说,作为一种人类自律的基本方式,道德/伦理最为典型也最为内在地体现了人类理解并把握自身生活世界——包括其经验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世界——的主体自觉性,那么,在诸种不同类型的道德/伦理中,最能充分彰显人类道德主体性的当属美德伦理无疑了。一般而言,相较于法律和政治,道德/伦理更能彰显人类自身的意志自由;相较于宗教神学,道德/伦理更能确保康德所说的"属  相似文献   

6.
儒家伦理成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德贵 《现代哲学》2001,14(1):102-106
最近一些年来,国际学术界、宗教界热烈地讨论了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作为全球伦理观点提出者的代表,孔汉思对普世伦理作出这样的界说:全球伦理不是指一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也不是一种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单一而又统一的全球性宗教,更不是指一种一切宗教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社会历史观对普世伦理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是其人的需要理论和人的本质学说,其主要内容揭示了道德的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与全民性以及客观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社会历史现对正确评述普世伦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池田大作说 ,宗教既直接在教义中阐述伦理规范 ,又以教义为依据 ,间接地制定了各种伦理规范 ,“宗教在现实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影响力主要在于它的道德规范”(《社会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第 4 14页 )。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主要体现为宗教的道德作用和伦理意义。正因为这样 ,宗教伦理已成为宗教界与伦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 ,在它的形成与发展中 ,佛教伦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986年出版的两部《中国伦理思想史》,已关注到佛教伦理在中国伦理上的地位与作用。近几年大陆和台湾出版的如…  相似文献   

9.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实现道德转型。他提出了道德转型的基本思路:确立人道主义为最重要、最基本的伦理原则;以是否宝爱生命、尊重生命价值作为划分文明道德与野蛮道德的标准;确立两利为利的功利观;从普世伦理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的相容性问题,发掘传统道德的价值。他的诸多思考至今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弥补当代道德沦丧和意义的缺失,有必要重新寻找社会伦理化可能性路径.社会伦理的内生点从何延出?是先天的"德性"还是后天的"德行"?是个体自觉还是共同体的觉醒?社会制度化、程序化的规范伦理如何能与道德主体相一致?社会伦理能否公共化、普世化?在社会伦理的建构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由德性而德行的中间环节--常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