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是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两种建筑类型。虽然这两种建筑类型相距甚远,但在建造技术、构造方式上却有着相似之处。以比较的方法分析梳理两种建筑的社会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生产力技术条件,以及两类建筑空间的形式与功能、结构与技术等方面的共同点与区别,从两类建筑空间形成的内外部因素比较本质差异,进而发现当代中国建筑存在的问题,为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吸收西方外来建筑文化提供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邓璐 《美与时代》2024,(1):99-102
开放空间是博物馆公共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大众对博物馆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开放空间也逐渐成为展厅之外的重要展陈空间。以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开放空间展陈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开放空间展陈设计的方法和途径,指出开放空间展陈设计的独特性、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促进未来公共空间展览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今,老龄化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如何进行适老化的展陈空间设计成为重要课题。然而,扎龙自然保护区展陈空间未能全面考虑游览者的需求,缺乏适合老年人群的相关设计。故而,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扎龙自然保护区展陈空间现存的问题,从道路及无障碍设施设计、导向性适老化设计、光线性适老化设计三个角度,提出展陈空间规划设计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商业展陈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代表着一个城市地标性的作用和城市消费形象的责任。品牌零售店是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集中体现了企业的产品特色与企业文化。一个精心设计的店面往往能吸引更多观众的探访,大大提升品牌的销售额。同时,由于人们对消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购物环境即商品展示区域进行专门设计、装饰,给消费者提供一个直观、舒适、便利的购物环境,在提高商品的档次的同时,又能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展陈设计在商业活动中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新建建筑,文物保护建筑内的博物馆具有诸多的局限,展陈改造也更为复杂。但是,对文物保护建筑的保护修缮,能够保留历史记忆,提升博物馆的品味。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址(原跑马总会大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跑马总会大楼始建于1933年,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陈围绕城市发展各个重要事件节点,全面梳理了城市历史脉络,是一座综合反映上海历史发展的地志性博物馆。文章介绍了对该建筑进行的保护修缮与再利用工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在其建筑作品朗香教堂中的光影处理手法进行解析。柯布西耶在教堂运用坚固的混凝土构筑,使得教堂实现了一种雕塑般的效果,通过对朗香教堂的空间设计、细部装饰以及光影应用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其光影的运用在朗香教堂随处可见,建筑设计方式大胆新奇,处理光影的手法细微打动人心。朗香教堂以其细腻的空间氛围和独特质朴的设计造型为后世建筑重新定义了光与建筑的关系,对现代教堂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追求用户体验的信息交互时代,交互性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当今大的文化环境中,作为文化展示的窗口,博物馆正在重新定义自己。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运用交互设计,以参观者为中心,拉近人与展品、人与空间环境的距离,营造全新的参观体验,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文章在阐述了交互设计的基础上,对博物馆展陈方式中运用交互设计的意义进行初步探究,对博物馆交互体验式展陈的主要方式进行分析,努力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博物馆展示空间。  相似文献   

8.
芬兰现代建筑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和地域场所属性,在很多优秀作品中都生动诠释了本土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所提倡的建筑人情化内涵。从木构建筑体现的空间自然属性、光影营造的丰富空间体验以及建筑与场所的情境互动三个方面阐释芬兰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设计精髓。  相似文献   

9.
以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所提出的"透明性"理论为基础,结合筱原一男建筑设计中的透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来阐述建筑中的透明性理论。通过对建筑实例的分析研究,找到一种解读现代建筑的视角,梳理出一种营造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展现出一种新的建筑概念,从而进一步促进透明性理论在建筑设计的研究及其运用。  相似文献   

10.
建筑空间中审美元素的表达也是建筑美的深化,是展示文化底蕴,完善空间造型的一种艺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艺,用美学的设计理念,把人文精神和空间功能性相结合,为人们打造更加舒适的空间环境。论文主要侧重将科学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在分析审美构成元素在建筑空间表达上的应用,从造型、美学的构成角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最后总结出用美学理论营造建筑空间的规律和方法,为建筑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论证了美学概述、平面构成元素在建筑空间表达中的应用、审美元素提升建筑空间意境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的表达做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最后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1.
观察、总结城市与建筑的新现象,可以窥见当代文明的文化基调。因此,探讨近些年来城市建筑领域的新现象、新特征,分析了当代城市建筑物理空间、情感空间、理性空间的构建特征和城市建筑领域内的认同构建探寻,以及体现在新技术赋能现代城市建筑浪潮中的技术导向特征,并结合城市建筑典型实例进行分析,发现人文关怀、认同探寻意识和技术导向已深刻地体现在城市建筑的方方面面,并成为当代文明的重要文化基调。  相似文献   

12.
吴敏 《美与时代》2015,(3):97-99
流动展示空间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它犹如展示空间的革新派。融合装置艺术等各种艺术跨界的元素,不再拘泥于既定的空间造型语言和手法,在展陈空间中重新诠释和演绎展览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当今展示设计正沿着"展示空间+装置艺术"相融合的创作方向发展,装置艺术语言在移动展示空间中的重构表达使其形式和内涵都成为趣味性有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所谓纤维艺术是艺术家利用天然的动、植物纤维等与人类最具亲和力的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缝缀等制作手段来塑造平面、立体和空间装置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纤维艺术既创造物质形态,又表达精神内涵,因此它的表现范畴极其宽泛,传统样式的平面织物(壁毯)、现代样式的立体织物(软雕塑)以及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用各种纤维材料表达观念的装置艺术作品均可列入其中。  相似文献   

14.
空间作为建筑最基本的语言,在古代埃及的建筑营建中被设计师最大程度的运用,营造了优秀的宗教感和神圣感。从古代埃及空间营造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分析空间对人的情感和认知的影响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在近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建筑设计作品都必然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而自然环境、历史文脉长期以来影响着建筑作品的设计文化特色。空间使用功能决定着建筑设计作品的内在价值意义。贝聿铭先生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在建筑空间结构形式的处理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性思考,时时刻刻遵循着在建筑空间内恢复自然元素的建筑设计使命。室内外景色的对话处理、室内外装饰细节的关系把握、自然光源的运用以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美学的诠释成为贝聿铭建筑设计遵循的法则。正是这种秉承着与自然协调、与环境呼应以及"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思想才造就出了他层出不穷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6.
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中国的城市和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建筑师逐渐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知识传统以及生活记忆已经失守了。建筑师们开始将接续、重塑生活记忆作为建筑思考以及建筑实践的主线,面对"记忆"进行建筑的在地实践。试图从记忆、材料、界面、空间体验、日常性、非功能性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建筑师在乡村、城市新区以及旧城改造的相关在地建筑进行实践分析,解读如何实现建筑在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同时关照记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关注了德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在一战及其后一段时间里富于远见性的艺术行为。陶特发展了一系列新建筑类型,它们并非仅仅是一种对新建筑或新都市主义的想象,而是一种生产乌托邦式"新人类"的完整空间计划的概要。他平衡了现代都市和工业城市的高度组织性、空间性,日常经验中建造和功能在布置上的一体性,以及现代都市无秩序、未规划的扩张,还艺术性地预示了被异化和分隔的城市与乡村的再联合,并最终拉近了所有那些被分隔开的个体人、自然、宇宙。最后,作者思考了一种更宏大的外在语境条件,它支撑了这种表现主义的建筑乌托邦,并导致陶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突然完全放弃这一主张并转而支持更为冷峻、功能主义的建筑方案,直到其去世。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及其理念,探析展览建筑空间、观众角色、展览作品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结合矶崎新成长与学习的经历,以及对建筑的构建、空间形态等方面的梳理,进而剖析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空间表达,借此学习其建筑理念和对空间的理解。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是矶崎新打破固有思想,从空间入手设计建筑之路的开端。在今天,人、建筑、展览作品之间越来越具有一种强烈的关联性,我们应从整体意识出发去审视如今的展览建筑设计在空间感知、体验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与建筑空间在被结构剖析之后呈现出同源性。文章以情境体验为线索对戏剧与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进行解读,从二者的叙事类比、叙事体验和形式迁延三个角度阐释主题,指出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叙事载体与建筑学相互交叉,形成建筑空间体验的多元性与场所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式传统建筑的改造升级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对中式传统建筑改造升级的探索却一直没有突破性发展。改造升级有两种方式: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翻修,用于居住、商业功能使用;或对建筑进行修复,仅作展示作用。这两种,其一为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而改变了传统建筑的外貌,另一为保留传统建筑的风貌缺失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性。面对中式传统建筑升级改造,想要的不仅是对其在室内室外都保留原来的样貌,更想要的是中式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与现代设计元素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所以在对传统中式建筑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应以人为本,使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生。我国传统徽式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独具特色的建筑美学及其建筑实用性使它一直被推崇。文章主要研究在传承传统徽式建筑文化和考虑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对徽式建筑改造与升级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分析徽式建筑改造中融入现代元素的优势,并提出现代设计元素在徽式建筑改造中的整体思路以及徽式建筑改造升级中现代设计元素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