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7世纪,在麦加圣地兴起伊斯兰教,从此便开始了璀璨的穆斯林与伊斯兰文化建筑史。伊斯兰建筑形式多样,包括了宫殿、文化设施、陵墓和最具宗教特色的清真寺,其风格不仅影响了建筑结构与设计的变化,更是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宗教的广泛传播使得伊斯兰建筑遍布于世界各地,其形式不仅延续了伊斯兰信徒的信仰与精髓,还很好地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并且因地制宜,结合了当地的建筑形式及材料。  相似文献   

2.
宁夏地处伊斯兰的东部边缘,当地民居建筑表现出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双重色彩。尤其是宁夏董府作为当地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在建筑装饰中大量运用被汉化的伊斯兰装饰纹样。漫步董府,异常丰富的伊斯兰植物纹样以砖雕、木雕等形式流动于每一个建筑构件之上,深奥优美的伊斯兰文字纹样装饰着古老的壁面,诉说着信徒们对宗教的虔诚,变化无穷的伊斯兰几何纹样更是体现了一个神秘的宗教色彩。中伊两种文化完美结合使得董府成为了当地民居建筑文化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区保存的伊斯兰教遗迹和建筑都很丰富。根据建筑物的实际作用、造型和装饰特点,可以分为清真寺、教经堂和陵墓等三大类建筑。我们重点论述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特点。一、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立于公元6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逐步传人东方的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各国,西边传入非洲大陆的中部地区。喀拉汗王朝奥古尔恰克统治时期(约892-glo),伊斯兰教徒以及清真寺在阿图什相继出现,说明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信奉了伊斯兰教的苏吐克布格拉汗,大约公元932年登上王…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2022,(8):34-35
上海宗教历史悠久。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孕育在上海,中国伊斯兰教新型一管理机构上海清真董事会诞生在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发起在上海……上海是一个开放的移民城市,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在文化方面兼容东方与西方、南派与北派、传统与现代,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上海宗教作为构成海派文化的要素之一,具有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性,上海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文化研究拥有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古代印度的伊斯兰如何对印度教展开的宗教融和以及伊斯兰的宽容思想做了简单的历史回顾.对于印度伊斯兰来讲,特别是与多神教的印度教徒共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因为这个原因伊斯兰思想追求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结论是,伊斯兰思想具有一种柔软性,在与印度教的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以各种不同方式展开,在不同的时代里印度教思想对伊斯兰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共存,不但在社会、文化上而且在宗教上也是有可能的.这可以说是把印度苏菲的知识运用到了极致,而将伊斯兰的宽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且,历史事实显示出,这种宽容的精神可能将伊斯兰神学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6.
<正>东正教和伊斯兰教是俄罗斯信仰人数最多的两大宗教。俄罗斯的伊斯兰组织与中亚的伊斯兰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伊斯兰世界宗教与政治问题是国际热点话题之一。东正教作为俄罗斯第一大宗教,对俄罗斯的人文领域、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认为,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并存构成了俄罗斯的宗教文化根基。特别在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东正教与伊斯兰教在俄罗斯对话的文章层出不穷,而且很多文章都提及二  相似文献   

7.
中国伊斯兰建筑艺术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建筑是指以弘扬伊斯兰教为主要目的,其风格和形式可随宗教职能的多样化而发展变化,但始终严格遵循穆斯林基本宗教理念的各种建筑物。进而言之,伊斯兰建筑不仅仅是水泥、金属、塑木材料的排列与组合,而是深嵌在时代文化框架之中,包含着有关穆斯林民族深刻历史与宗教哲学意境的一种宗教艺术。中国伊斯兰建筑主要包括清真寺、宗教学校、苏非道堂和圣徒陵墓(内地称拱北、新疆又称麻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50余年历史,国内有回、东乡、撒拉、保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等10个少数民族信…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圣墓与巴巴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圣墓与巴巴寺●阿依先中国的伊斯兰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这些建筑汲取了阿拉伯式建筑的样式,又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式样,还有不少融合、混同中西建筑样式的作品。在这些建筑之中,蕴藏了极为丰富的宗教文化内容。伊斯兰教建筑主要有清真寺、教经堂、陵墓等形式...  相似文献   

9.
正在当代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快速的社会经济变迁带来社会与政治层面的分化,各种新思潮、新思想相互碰撞,不同民族、宗教之间的融合与冲突也是前所未有的深入和激烈。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警惕、抵制极端思想的蛊惑,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文化素来温和宽容,中国宗教也有和谐共生的传统。千百年来,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和谐与  相似文献   

10.
如何处理伊斯兰教与现代性的关系,以便在日益剧烈的西方挑战下自保而自强,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伊斯兰世界众多思想家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作为当代伊朗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阿卜杜卡里姆·索罗什提出的宗教知识收缩扩张理论以及宗教民主国家理论,实际上是在20世纪伊朗效仿西方的思想文化由盛而衰,诉诸什叶派传统的做法凌驾一切但又频受抨击之后,为身处伊斯兰与现代性困境的穆斯林开出的一套不是西方、不是伊斯兰,实质上努力调和两种文化的"第三条道路"式的处方.  相似文献   

11.
越南的伊斯兰教分为伊斯兰教和婆尼教两派,信徒基本上都是占族人.伊斯兰教在10世纪中叶就已经在越南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它是占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来到那片曾被婆罗门教覆盖的占婆土地后,其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婆尼教作为越南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正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它表现为与当地的原始宗教、婆罗门教以及偶像崇拜、祖先信仰等传统文化相融合,又深受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越南占族婆尼教的宗教观念、神职人员、宗教场所和宗教仪轨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究,来展示一个本土化、占族化的伊斯兰教——婆尼教.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与我国传统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中,从阿拉伯传播而来的伊斯兰文化被染上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从穆斯林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清真寺,到宗教语言、宗教礼仪、宗教用品和穆斯林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在中世纪已经名扬世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显得更加具有活力和引人注目。本文仅从中国阿拉伯书法的角度,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借以印证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点。维吾尔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以及华丽而神奇的建筑艺术。维吾尔族建筑文化园林中,伊斯兰建筑是伊斯兰文化与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的实物精品与瑰丽奇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多元共存的文化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伊斯兰教自进入中国,其本土化历程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吸收,将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会通,建构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理论,使中国伊斯兰教变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得重要成就。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创建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的成功路径选择表,其宗教思想、文化特色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宁夏传统伊斯兰教建筑普遍采用中国化的院落布局,使用中国化的建筑元素,吸纳中国化的装饰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彼此融合的历史见证。宁夏伊斯兰教的建筑独具特色。通过对宁夏传统风格的清真寺的历史文化背景、空间布局、庭院设计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充分认识伊斯兰教建筑之美,深刻体察以回族群众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6.
滇西北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藏彝走廊的重要地区,历史上多元族群与多元宗教砥砺共生。论文通过滇西北的社会文化生态与多元族群、佛教各派在滇西北社会的浸润影响、滇西北社会多元宗教格局的形成三个维度的考察,认为滇西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及基督教多元信仰格局的形成,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藏彝走廊文化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滇西北族群与宗教的多元共生,相互融摄互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是中国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重镇,也是伊斯兰教较早传入中国的城市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地区清真寺建筑也被赋予了更高更全面的艺术和审美要求。北京地区清真寺的建筑制式和装饰图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转变。因此,全面发掘与梳理清真寺的图像符号类型,解析其背后的美学思想、社会信息和文化语义,是我们理解和掌握北京地区穆斯林传统艺术理念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目前,北京除怀柔和平谷两区没有清真寺外,各区现存且仍在使用的清真寺共71座。(1)北京地区清真寺建筑中的图像符号由色彩和造型组成,其色彩即包含了伊斯兰传统色彩观,也融合了汉族地区的色彩观。清真寺中的图像构成主要分为具象图像和抽象图像,图像艺术中既有富含宗教语义的设计因素,也深受本土儒家思想的影响;既有来自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几何符号,又有中国本土建筑彩绘图像和装饰纹样符号。可以说清真寺中的装饰艺术和图像符号既是穆斯林对宗教信仰的表达,也包含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美好祝福。  相似文献   

18.
<正>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与我国传统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中,从阿拉伯传播而来的伊斯兰文化被染上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从穆斯林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清真寺,到宗教语言、宗教礼仪、宗教用品和穆斯林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在中世纪已经名扬世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显得更加具有活力和引人注目。本文仅从中国阿拉伯书法的角度,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借以印证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一方面,新疆国际大巴扎作为伊斯兰建筑的一个支系,它的装饰手法和内容都体现了新疆本土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文化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和涌入,给本土伊斯兰建筑带来很大冲击,让这座城市大多地区都已经淡化或者略去了民族特色。新疆国际大巴扎虽然在建筑构建等方面采用了现代技术与理念,却是一个富有伊斯兰艺术特征的建筑群体。因此研究新疆国际大巴扎装饰艺术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新疆的建筑美学、文化氛围、人文历史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传入突尼斯。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以阿马齐格人为主的当地人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而且该国伊斯兰教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由于地处非洲、欧洲和亚洲的交汇之地,许多群体曾经来往于突尼斯,为当地带来了多样的语言、宗教、哲学、艺术等。突尼斯容纳了这些互动交融的文化,逐渐形成了开放、多元、平等、温和的伊斯兰文化。本文将呈现突尼斯的多元文化环境,探讨突尼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