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空间权利是当代主体权利的重要内容,空间权利的拓展具有重要的文明与发展效应。但空间权利的粘性化则会成为空间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阻碍。权利粘性是指权利的不合理固化、垄断化。权利包括空间权利,是私人性与公共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空间权利的过度私人化,是导致空间权利粘性化的重要原因。空间主体的个体-私有幻象、空间占有的永恒-固化幻象、空间效用的财富-自由幻象,同当代空间权利的粘性化深层互动。把握空间变迁的制度弹性,营建一种有弹性的空间制度;把握空间治理的文明弹性,营建一种有弹性的空间文明;把握空间运行的心理弹性,营建一种有弹性的空间心理,对于克服空间权利的粘性化倾向,保持空间权利的流动性,推进空间生产、社会创新、社会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峰 《美与时代》2013,(11):40-41
通过利用空间形态构成的相关知识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交错空间与穿插空间;凹入空间与凸起空间;地台空间与下沉空间;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共享空间与母子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得出了空间形态在室内设计中的构成模式相关方法和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临床证据发现空间忽视症病人对于近处和远处空间内的注意加工存在差异,表现为空间忽视只发生于近处空间或只发生于远处空间,提示近处空间与远处空间在脑内可能是分别表征的。对健康成人的研究也发现了与之类似的近处空间和远处空间注意的分离现象,即在近处空间表现出左偏的伪忽视现象,在远处空间表现出左偏减弱或者右偏的趋势。本文综述了远、近空间内注意加工分离的实验证据以及采用线段二分任务这一主要的研究范式相关的实验结果,并且着重指出了远、近空间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可变的研究证据。最后,指出了将来的研究需要深入考察空间参照系统在远、近空间知觉中的作用,以及关注社会交互情境下的远、近空间距离认知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付佳  张明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4):265-268,294
联合空间cue—target范式和空间Stroop任务,考察了空间注意在解决空间Stroop效应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与空间Stroop刺激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相比,出现在线索化位置上时,被试对位置和空间维度不一致试验的反应更快,且空间Stroop的量显著减少;(2)返回抑制影响空间Stroop效应量的大小,返回抑制对非空间Stroop效应量的调节和对空间Stroop效应量的调节有所不同,无论一致条件,还是不一致条件下,对空间Stroop反应的反应速度要快于非空间Stroop。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人们对于空间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景观设计作为改善和提升空间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社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共空间是人们交往互动的公共空间场所,通过景观设计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空间环境。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办公空间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公共化是其最大特点。文章以办公空间为例对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6.
邓璐 《美与时代》2024,(1):99-102
开放空间是博物馆公共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大众对博物馆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开放空间也逐渐成为展厅之外的重要展陈空间。以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开放空间展陈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开放空间展陈设计的方法和途径,指出开放空间展陈设计的独特性、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促进未来公共空间展览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诗词叙事文本的空间建构中,意象空间是诗词空间建构的主要落脚点。了凡的诗词采用空间并置的形式来处理诗歌元素,借助意象群营造意象空间,唤起并激发人们对这些意象空间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空间伦理源于近代思想家关于空间能否影响伦理学研究的争论,它也是当代规范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假设,尽管未经过有效证明。空间伦理的可能性须证明空间具有伦理重要性,即不同的空间特性对伦理关系与道德实践具有深刻影响,此外还须提出一个能阐明空间伦理且涵盖不同空间特性的关键性范畴。空间伦理还引出道德多样性的问题,不同空间的道德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空间能改变道德命令的普遍性,但是它仍能有效影响道德规范的效力范围以及道德主体的内在动机。因此,坚持伦理普遍主义的意义在于纠正不同空间中道德实践的偏差。  相似文献   

9.
对空间认识的能力是人类获得的最早的经验之一,而我们的祖先分别选择了穴居和巢居开始,建筑空间就伴随人类历程不断进化演变——早期纯功利的生存空间、被烙上迷信符号的半开化空间、几何学兴起下的秩序化空间、城镇化的钢筋水泥方盒子到现代充满环保绿色可持续等个性化人性化的建筑空间。人类对空间的认识和感受构成了知觉空间的基本概念,而知觉空间又发源于建筑空间,溯源而上,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自然空间。  相似文献   

10.
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体论基础。随着空间的生活意义大大提升,对历史构成的重新认识将为唯物史观的解释力提供一种全新的时空格局。尤其当人类进入全球化之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逐渐从物理空间脱域,并向社会化空间转向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迷惑、风险与不确定性挑战,日益成为唯物史观必须回答的问题。综观当代空间的整个问题域,一方面空间的脱域与泛域造成人类空间的离散,从而导致虚拟空间、符号化空间等问题;另一方面空间成为生产要素之后引发了权力的重新分配,人类生存与发展,乃至自由解放都面临着空间重构、新的空间秩序重建等重大问题。因此,将人类空间演变的现实问题与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相结合,促成了唯物史观空间话语的当代转换。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项研究立体空间的艺术,雕塑创作与对空间的理解是息息相关的。从古代雕塑到现代雕塑,从西方雕塑到东方雕塑,都很好的诠释了空间艺术创作的灵感。在空间的组成部分中,相对于人们较为熟悉的正空间(三维空间),还有一类负空间。在近几年的艺术创作中,负空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受到雕塑艺术家的关注。本文就以以负空间意识在雕塑创作为出发点,对负空间意识运用在雕塑创作中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环境雕塑已是当下雕塑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公众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环境雕塑空间营造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环境雕塑空间以及环境雕塑空间关系可以对环境雕塑空间营造的问题进行研究。不过,商业空间、文化空间和休闲空间中的环境空间营造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叶海涛  沈利华 《学海》2022,(4):80-85
国土空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主体功能区规划本质上是一种事关战略发展全局的空间生产,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属性。基于国土空间的公共物品属性,政府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权力主体,其权力运行应充分保障公民个人空间权利。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空间需求为导向,实现人口、资源、产业、环境等在国土空间格局中的合理均衡分布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有效规避了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有力保障了居民空间权利,彰显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空间生产正义、空间分配正义与空间消费正义。  相似文献   

14.
艺术介入公共空间领域,可以更好地彰显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助于构建公共空间的艺术景观,还可以提供鲜活的城市视觉文本。文章主要探寻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化建设策略,总结空间构建的基本准则,从城市空间的雕塑应用、交流枢纽建构、旧城区改造等角度分析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构建的基本方法,并提出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新理念,以推动公共空间建构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5.
空间正义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开始被学术界重视,空间正义理论源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兴起,空间正义研究的问题谱系出现重大转变。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哈维、福柯,学者开始以空间的思维重新审视城市的发展,对资本、权力和空间的互动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为城市空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忽视空间价值性的研究,就极有可能走向空间决定论,因此要结合城市发展的现实,重视作为主体的"人"对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展开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习惯空间术语对空间认知的影响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积家  刘丽虹 《心理科学》2007,30(2):359-361,386
考察习惯的空间术语对空间认知的影响。实验1考察在有空间语言线索提示下南、北方被试空间认知的差异。结果表明,当给予空间语言线索提示时,南、北方被试都更多地以所提示的空间参考框架定向。但语言线索对南、北方被试影响不同。实验2考察非定向性的习惯空间术语对空间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下北上”的术语影响被试对空间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颜昌武  刘锦 《学海》2023,(6):117-125
空间治理研究呈现出两条路径,一是空间的治理转向,二是治理的空间转向。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空间转向,为理解国家治理增添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拓展了国家治理的研究进路。从空间与治理双向互构的角度,能够更好地把握治理的本质和空间治理的意蕴。空间在国家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国家治理的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空间是国家治理的前提,也是国家治理建构的产物,并因治理建构而具多样性。探讨国家治理的空间逻辑,揭示空间向度之于国家治理的独特意蕴,有助于锻造治理共同体、填补治理缝隙和促进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雕塑是一门研究立体空间的艺术,无论是古代雕塑还是现代雕塑,无论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还是现代装置艺术,它与空间的理解和运用是密切相关的。相对于正空间(三维空间),负空间作为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关注和思考。雕塑的负空间给欣赏者的是可供发现的空间,或者发现一些潜意识的、被忽略的、被遗忘的、被固态审美所掩盖的空间、状态、感受等等。运用负空间的概念指导创作,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雕塑创作的空间意识,让艺术作品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偶然性和可能性。在各个艺术领域中,负空间都被广泛运用,中国雕塑的"意象"空间,国画中的飞白、留白,平面设计中的剖除正型以及雕塑作品中的镂孔,等等。如何运用负空间来进行雕塑创作及负空间作为表现形式和方法,如何在雕塑创作有效地运用,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中的灰色空间具有发展的可能性,重新利用被遗忘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与增加城市面貌的作用。文章选取乌鲁木齐高架桥为研究对象,寻找城市中的灰色空间,对乌鲁木齐高架桥下存在的空间现状提出问题,对国内外的优化空间进行比较,最后对今后高架桥的空间开发提出几点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审美观等对我国空间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以致原本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园林、居室等空间创造与民族情感产生了疏离。而当前空间艺术的研究往往容易忽略空间创作的地域文化背景与象征意义,以及空间创造时暗含的集体无意识。在此情形之下,民俗空间文化、地域空间审美的研究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千百年来独具特色的空间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并非源起于一时一地、一家一言,也绝非突然而至,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骚"作品中的空间维度、空间观念、空间展现方式、空间与文化的交织等方面的特点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代南北方空间审美的共性与差异。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比较、探析,对于系统研究中国空间审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