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震 《美与时代》2024,(2):55-5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人们对于工作、生活所需的空间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是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公共使用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其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成为人们在新时代追求幸福生活和高质量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吸收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文化载体,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点。为了改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效果,加大对城市文化的建设,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结合,希望能够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居民提高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艺术指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向公众所展示的艺术,是一种装点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独特的城市文化的载体。艺术的公共性和公共的艺术性是城市公共艺术的两个重要属性。在时代和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各类新的媒介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变革,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数字技术融入城市公共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沉浸式、交互式和全景式的综合体验,因此数字化与城市公共艺术的结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艺术与城市、社会和大众关系的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单纯满足于物质需求,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在人们的闲暇时间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而人们之间的交流需要空间,这也是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近些年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规划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愈加注重艺术元素的融入。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共环境的文化理念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更新,走创新发展的道路。非物质文化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和意义亟待拓展。当今世界的变化速度和中国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瞬息万变,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给城市发展、环境艺术、环境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激励人们努力发挥创造力。通过对蔚县非物质文化的调查和相关文献研究,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为背景,围绕四个功能对非物质文化的应用进行论述,探索非物质文化艺术与现代公共艺术融合的策略。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应把非物质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中去,从而使整座城市更加宜居。  相似文献   

5.
从积极老龄化社会的视角借鉴英国"户外空间的包容性设计"项目和德国"多代屋"项目,总结积极老龄化社会对开放空间景观的进一步要求,探索积极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策略重点。通过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质量来更好地服务于老年群体的公共空间生活,使其独立、自主、公平地享受公共生活,并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6.
宗教场所是穆斯林宗教活动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公共空间,宗教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共通性为流动穆斯林的社会关系建构与维护提供了网络平台与支持,对他们适应城市社会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从实践的方面来看,城市社区及社会组织、包括宗教组织,应该有构建"社区社会资本"的意识,将社区居民与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纳入到"社区社会资本"的构建体系中,主动为他们的交往互动提供空间,通过支持他们的城市社会适应来增加和优化"社区社会资本"的储备及质量。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和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自然也会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响应国家的节能号召,设计人员将新的思想融入到了城市空间的建设中。绿色公共居住空间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保思想,能够在完全满足人们要求的同时做到节能、环保,文章就简要分析了城市的绿色公共居住空间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受到重视。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社会空间是指人们的活动创造的生活和生产空间,这些空间与一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城市社会空间外延很丰富,有城市的各种生活和生产的设施和建筑,其中有公共的、也有私人的。城市社会空间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空间中居住隔离、公共场所拥挤、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阶级、人群之间在空间上的矛盾、对立甚至冲突。这些问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研究缺乏对随迁老人的关注,更鲜有研究探讨群际接触与随迁老人幸福感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一般群际接触数量和接触质量量表、群际接触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北京市昌平区的178名随迁老人和62名本地老人进行调查,分析随迁老人和本地老人的群际接触与其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1)随迁老人与本地老人的群际接触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随迁老人的群际接触数量和接触意愿均显著高于本地老人,但群际接触感受与本地老人没有显著差异。(2)群际接触质量显著正向预测随迁老人的幸福感水平。(3)群际接触对本地老人的幸福感和积极情感也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城市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成为了展示中国的公共艺术现状的途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城市文化的宣传窗口。而在公共艺术当中,城市公共雕塑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点缀城市生活环境,美化公共空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视野,对他们进行了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城市公共雕塑的艺术形式近几年也变得愈发多样,其不再是简单的以写实为主要目的,而是从作品本身出发,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不断进步,城市化成为城市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人们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交流逐渐减少,传统的公共空间已经很难满足城市的需求。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营造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以人居环境为基础,营造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空间,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城市永续发展。文章以郑州东风渠绿化带为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本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情况,探索人居环境学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城市大众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其对生活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公共空间是为城市大众提供公共交往、休闲娱乐等服务的开放性空间,环境设计可以改善城市大众的生存和生活环境,随着城市大众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现代设计领域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生理、行为、思维等要素,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环境设计更具有人文关怀,有利于适应和谐城市空间的建设和营造,能够充分满足城市大众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需求。基于此,文章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环境设计进行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领域"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的艺术设计氛围日趋自由,对公共空间环境和艺术的需求从观念和形式上有了全新的理解。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融入以造型和观念艺术定位的装置艺术形成的视觉和审美冲击,来探讨这种西方纯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这个实用设计领域产生的关系,及其给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载体,体现其精神的价值,由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设施、景观、人群等构成。由于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急于求成,许多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背离了人的需求,片面追求城市景观表面的统一,可以说是用了一个"公式",把城市景观套用进去,这就造成了"千城一面"。城市在不断发展,旧城被重新改造,美其名曰是提升城市风貌,城市景观一年一变,百年老树换成新苗,旧时景观不再;一座一座城市的建造,人口不断搬迁,促使新城市的产生,新文化的孕育。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迷失状况,文章从其价值产生的出发点入手,针对居民社会日常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探讨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构建及原因。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兰州市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产业人口的数量比例发生了变化,市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转变,与其相应的公共文化艺术也受到密切关注。地铁空间作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其设计如果能与城市地域文化相结合,将有助于形成特色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宜居性、反映城市文化价值、吸引游客、提升城市居民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人口老龄化和城市进程存量社会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具有社区居民老化和城市基础设施老化的双重特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加快旧城旧区更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在不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下保障社区养老功能。嵌入作为一种更新手段,可以实现社区更新和缓解养老难题。基于嵌入理念,从嵌入要素、功能、布局和氛围四方面提出双老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以期为双老社区的公共空间更新提供理论指导,使其建筑空间获得重生,促进居民生活活化,同时推动城市更新,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象征和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标志,深刻地反映着城市的发展脉络。广场公共空间系统的设计与规划,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形象。以成都来福士广场为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深入剖析了其公共空间系统的设计特色,论述了城市公共空间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公共艺术是处于公共空间中与公众之间产生互动的艺术,它本身具有公众性和艺术性,公共艺术不仅仅是单个简单的艺术作品放置在某个特定城市公共空间中才能成为艺术作品,它应该更多地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来进行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同它所在周围各种空间环境联系得很紧密,这些空间环境所体现的特征对于公共艺术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将对公共艺术和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解读,从中总结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空间环境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这些特征对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穿插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慢慢融入到城市文化中去,直至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城市雕塑更是这类艺术作品里面,和城市文化、人文文化以及城市建筑之间联系得最紧密的公共空间艺术。从城市雕塑发展的现状,来探讨其发展演变方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新媒介艺术以新媒介为依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介艺术的应用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的公共空间如同城市的一面镜子,彰显着城市的文化与内涵。在过去城市空间一直扮演着传统媒介的工具身份,现如今新媒介艺术在公共空间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感知体验,同时也给城市公共空间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文章主要阐述了城市公共空间中新媒介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新媒介艺术应用在城市公共间建设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