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存在于云南境内的清真寺,从其建筑外观上看,大致呈现出传统殿堂式、阿拉伯式、少数民族式三种建筑风貌,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元素常常能够贯通融合,交相辉映。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样一种建筑艺术背后蕴涵的是处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回族的多元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基于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公共建筑空间面向大众,始终把"人"放在首位,尊重人亲近自然环境的心理,接纳参与建筑空间营造和使用的所有人群,融合文化和信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包容性的设计赋予了建筑空间以内涵,使之形成独特的场所精神,从而使建筑具有叙事的功能。文章从自然环境、多重人称、多元文化这三个方面探讨基于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公共建筑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3.
正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教堂建筑风格。近代贵州中西合璧式的天主教堂就是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堂建筑风格,这些建筑遗存不但为中国建筑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例证,同时也为教堂建筑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4.
王俊 《中国宗教》2022,(5):78-79
重庆近代天主教堂在建筑设计上注重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建筑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外部形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建筑装饰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重庆地处西南内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区域建筑文化特色,对重庆地区近代的天主教堂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教堂在设计上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的干栏式民居最早可追溯到古越族的远祖——瓯越和骆越的干栏文化。骆越一支因迁徙的缘故将干栏式建筑带到海南省富饶的土地上,又因生存所需将原本的干栏文化与本地传统民居文化进行了融合,最终形成了黎族干栏式民居的雏形。文章着眼于黎族的物质性和观念性文化,对黎族现有的干栏式民居建筑进行田野调查,并对黎族干栏式民居的兴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建筑和拜占庭建筑艺术中,基柱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基柱通常包括三个:柱头、柱身和柱础。文章旨在探讨两种不同建筑文化中的柱语言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实际上诉说了中国与西方在建筑理念、社会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建筑技术、不同的文化理念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柱式系统。  相似文献   

7.
<正>澳门作为岭南最南端的海滨城市之一,明清时期,曾是东南亚主要贸易的中心、文化交融的汇聚点。在这里,广府、潮汕、客家等多民系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产生了多元的本土宗教审美特征。因此,澳门道教建筑集各家之长,独具一格,是岭南多元与创新的建筑审美特征的传承。一现存澳门道观以小规模为主,少单一民系风格,多混搭模式,与中原官式宗教建筑风格迥异。民系文化混合、中西文化混合、宗教文化混合,成为澳门道教建筑审美的最大亮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从样式上分为干栏式建筑和院落式建筑两大类,从功能上分为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干栏式建筑装饰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中最具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样式:院落式建筑装饰是少数民族把汉族和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具有朴实素雅、天人合一、底蕴丰厚的本色之美、自然之美、内在之美.  相似文献   

9.
海南传统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源于中原汉族民居的海南民居又受到闽南民居和岭南民居的影响,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经数百年发展,形成独立的民居建筑体系。受近代南洋文化的影响,海南民居建筑在结构和细部装饰上又体现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色。通过对近代海南民居建筑的归纳、整理,探究其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建筑造型、空间形态等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圣墓与巴巴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圣墓与巴巴寺●阿依先中国的伊斯兰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这些建筑汲取了阿拉伯式建筑的样式,又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式样,还有不少融合、混同中西建筑样式的作品。在这些建筑之中,蕴藏了极为丰富的宗教文化内容。伊斯兰教建筑主要有清真寺、教经堂、陵墓等形式...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西方关注民族文化多样性,主张尊重差异,追求多元文化平等共存,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潮。我国建筑及室内设计领域提倡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的设计取向,正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想与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发展产生共鸣的体现。本文分析建筑多元化的内涵及室内装饰风格关系,阐述多元文化语境下,协调多元矛盾,多元共处是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拥有悠久、多元的传统文化,而能体现中国人道德和审美观念的古代建筑是中国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北京故宫蕴含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它的建筑精美,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保存完整度堪称世界之最。它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带给人无尽的震撼和惊喜。现从建筑构思、空间布局、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装饰与色彩四个方面阐述了北京故宫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美学。  相似文献   

13.
李秀霞 《中国宗教》2022,(11):82-83
近代山东天主教堂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多为山东地区传统合院式形式;建筑样式融入硬山顶、卷棚顶、影壁、牌楼、攒尖钟塔顶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建筑装饰采用中国传统题材和绘画技法;建筑材料通常具有明显本土化特征。山东是近代天主教在华传播的重要区域,建造了大量不同等级的教堂,其中很多西式教堂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中西合璧式天主教堂,体现了我国近代建筑文化中西融合的特征。本文主要从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四个方面,阐述山东近代天主教堂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14.
黄静 《美与时代》2022,(8):29-31
地域文化对建筑形式语言的影响深远。邹氏闺秀楼是武夷山现保存良好的地域建筑之一,是武夷山特殊的地域文化与闺秀文化融合下的产物,兼具武夷山地域建筑的共性特点与闺秀文化影响下的个性特点。基于此,从邹氏闺秀楼的空间构筑、形式语言、人文底蕴三个方面来解读其蕴含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图文报道     
2009年11月8日,国际著名伊斯兰哲学家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Seyyed Hossein Nasr)访问了北京牛街礼拜寺,参观了牛街礼拜寺的建筑艺术和清真寺展览室,听取了有关人士的介绍,了解了中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特色,波斯文化与中国伊斯兰文化的渊源关系。纳斯尔对牛街清真寺具有的中国古典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等多元建筑风格巧妙结合的艺术特色非常赞叹,并十分欣赏中国穆斯林与世界穆斯林广泛对话、交流的胸怀。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式传统建筑的改造升级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对中式传统建筑改造升级的探索却一直没有突破性发展。改造升级有两种方式: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翻修,用于居住、商业功能使用;或对建筑进行修复,仅作展示作用。这两种,其一为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而改变了传统建筑的外貌,另一为保留传统建筑的风貌缺失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性。面对中式传统建筑升级改造,想要的不仅是对其在室内室外都保留原来的样貌,更想要的是中式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与现代设计元素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所以在对传统中式建筑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应以人为本,使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生。我国传统徽式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独具特色的建筑美学及其建筑实用性使它一直被推崇。文章主要研究在传承传统徽式建筑文化和考虑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对徽式建筑改造与升级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分析徽式建筑改造中融入现代元素的优势,并提出现代设计元素在徽式建筑改造中的整体思路以及徽式建筑改造升级中现代设计元素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7.
颜文姜祠作为一种礼制祭祀性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大特殊现象,由来已久,其建筑的形成必然与传统地域文化渊源至深。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齐文化以一种独立的地域文化登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它作为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以广收博采,融合汇通之特点以及丰厚的思想内容和润物无声的文化穿透力对颜文姜祠的建筑形态的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8.
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李泽厚的四期说和黄玉顺的新三期说,都是依据某种儒家形而上学的立场给儒学分期,都主张判教,这有悖于文明对话的时代.文明对话势必导致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如果从文明对话、文化融合的角度给儒学分期,则能更好地明确中国文化当下的任务,汲取前两期儒学的经验与教训,处理好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从信仰到文物典章制度,民力国力、技术器物应用的全面复兴中国文化,中国人期盼着儒学能如是展开,成就自己的第三期.  相似文献   

19.
关于齐文化和鲁文化“融合”问题,至今学术界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汉代齐、鲁文化开始融合;二是战国开始融合;三是西周春秋已经奠定了融合的“基础”,称之为“早期交流融合”。这三种意见,学术界至今仍在讨论中,并无定论。既无定论,笔者也想就“融合”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中发展的,形成了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吸纳、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民族宗教文化间的交流、融合是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统一的基础。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各少数民族的参予和支持,宗教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更是密不可分。积极引导西北地区回族宗教文化建设,使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