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对于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发展动力所在再次成了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苏北W村为个案,从农民集中居住引发的乡村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内源发展动力问题.W村农民集中居住的案例,展现了苏北一个从有名的贫困村到"省级文明村"的社会变迁过程,诠释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自我解构和建构的能力,揭示了农民集中居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源动力引发作用和过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造布局手法,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建筑类型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将传统民居建筑布局手法运用在现代建筑中,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功能提出的更高要求,能够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从而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民居建筑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何伟 《美与时代》2014,(11):27-28
中国建筑在高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也已提到一定的高度。很多人都在寻找一个现代建筑空间与传统民居建筑精髓融合互补的方法,延续中国住宅的文化精髓并且同时具有丰富的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以此为出发点,以社会文化生活与居住的关系,住宅建筑本身和室外环境的关系为基础,探索社会和文化及风俗习惯在现代居住形态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香港建道神学院学者梁家麟博士从80年代至90年代末专注收集农村教会资料,著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教会》(1999年香港建道出版社)。该书“就农村教会作为中国主流的现象,探讨基督教在中国未来的角色和挑战。”本文根据近年来调查所得,重点研究农村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生的变化,回应梁书。一、农民和农村的历史命运从世俗层面考查,农民教徒和非教徒农民都生活在农村,依附于土地和农业经济。农民教徒在经济、政治方面的社会地位的变迁,是同非教徒农民基本一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耗费三年时间调查研究了20年…  相似文献   

5.
20年的农村改革与实践,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很大提高。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矛盾已从粮食供求矛盾转变为农民的增收矛盾。虽然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但由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从以往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以需求约束为主,使得农业增产目标与农民增收目标表现出不一致性,收入对产出的弹性持续下降,农业创造收入能力呈现出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6.
田珍  秦兴方 《学海》2011,(1):110-114
以2009年对扬州市24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为基础,本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集中居住的需求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具有明确的集中居住的需求,且文化程度较高、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业、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集中居住的需求相对较强。但对大多数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业收入是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且农户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撑居住集中化过程中房屋搬迁和重建的相关费用时,比较适合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居住形式还是村庄。  相似文献   

7.
立志献身于中国农民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冯治教授 ,在近年中陆续推出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农民农村研究专著如《吴仁宝评传》、《史来贺评传》、《中国三大村》之后 ,又于近日向世人献上了他的最新力著《中国农民富裕化道路———锡山市农村现代化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9年12月版 )。这是一部藉苏南农村现代化的成功个案而对中国农村美好图景的热情讴歌 ,更是一部通过深入调查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发展轨迹 ,而对 2 1世纪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和远景所作深层次思考的学术专著。读罢该书 ,我们不仅被书中生动系统、大量翔实的农村变革史实所感染 ,…  相似文献   

8.
刘海燕  张承芬 《心理科学》2000,23(5):612-613
1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农民占总人口的 79% ,而关于农民群体的社会心理研究却少见于诸报端 ,农民人格特征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 ,开展对农民群体人格特征的研究是一个亟待探讨的现实课题 ,它不仅有助于了解农民群体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状况 ,以此作为制订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依据 ,为农民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心理学依据 ;而且也是加强心理学本土研究的历史任务。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3 78%。近几年来 ,山东的农村改革蓬勃开展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其发展的趋势与我国制订的“从沿海到内地 ,由…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6,(3)
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现代社会的邻里关系已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以"单元"为单位的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利于邻里之间的交流,相互扶持的"邻舍之爱"成了回忆,人们已渐渐淡化了"邻舍"这一概念,"远亲不如近邻"的时代逐渐消失。邻里关系的"退化",意味着爱心的流失;身为上帝的儿女,我们对邻舍的理解不仅局限于地理位置的概念,而应当有更深一层的思考。还记得记载在《路加福音》10章的那个发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的发展,都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都市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口集中,在狭小的面积上居住着过多的人口,因此居住不得不采取高密度。从传统的平房四合院迁入现代化的单元住宅,环境的变化,对邻里关系有何影响,又将如何发展呢?笔者为此对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小区西里6号楼(6层)进行了调查。 6号楼共有126个单元住宅,居民都是从平房四合院搬来的拆迁户,其中搬迁过来的时间最长的是6年,最短的一年多,居民的基本成份是工人,也有极少数的干部、教师和科技人员,这是笔者在双榆树派出所和居委会的协助下,在大量原始资料基础上抽取出来的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调查点。笔者围绕邻里关系,采用填表和重点采访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调查,综合结果表明,居住环境的改变,使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社会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发展的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还没有完全被打破,城市并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可以实现“举家迁移”的条件,因此,许多的农村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就被留在了农村,成为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现如今我国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涉及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还涉及到乡风文明,因此对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村婚姻家庭的影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农民外出务工对婚姻家庭的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外出务工对农我国农村婚姻家庭关系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是我国历史上的美谈,孟母很重视邻里关系,尤其重视邻里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好赛金宝,处好邻里关系,既是孩子得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也是成人获得心理健康的良好条件。众所周知,邻里关系恶劣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争吵漫骂到打架毁物,从小事纠纷到杀人放火以报旧仇,有了这样的邻里关系,于双方的心理健康又能有些什么好处呢?即便是不吵不闹,视若  相似文献   

13.
段琦 《中国宗教》2014,(2):38-39
有专家估计,到2025年,将有2/3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里。这种高速的城镇化进程对中国基督教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中国基督徒的构成将不再以农村人口为主,以往占基督徒总人口80%的农村基督徒多数将转入城镇,中国基督教信众将以城市人口为主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们开始积极思考城市建筑的意义,城市建筑不仅只是单纯地满足人类的居住需求,还是具有良性的生态循环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人类居住形式。因此,生态园林导向下的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逐渐凸显其重要性。虽然目前生态园林与城市建筑的有机融合不具备普遍性,它暂时只体现在小众独享的范围,但其具有实验性,探索新的居住形式是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文章以定位"地铁口上盖,绿色家园,森系生活态度"的"述森林"建筑园林景观设计为例,从生态学原理出发,使用多层次、多功能、科学的植物配置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秩序,探析生态园林与城市建筑融合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位置,它不同于居住建筑和行政建筑,传统文人赋予了园林建筑独特的中国艺术精神,现代城市环境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样式的同时,也渲染出了新的精神色彩。文章试从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精神和现代城市园林建筑艺术精神等两个角度论述园林建筑在新时代环境下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国东西南北方的建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特点。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的结构设计也更加的多样化和具有包容性。民用住宅作为中国建筑中的最具特色的部分,其从早期的由使用者自己建设完成,已经发展到现如今的开发商集中建设。未来的民用建筑结构发展将越来越强调绿色化和智能化,建筑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要满足节约能源、水资源的要求,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此外,建筑结构的设计也会寻求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相互统一,让建筑结构在满足规范化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人们的人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入到居住条件上,更关注居住的舒适性、美观性、灵活性、利用性等。为了建造能够让人们满意的建筑空间,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技术与艺术、技术与生活、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对建筑空间表达的重要作用。文章从建筑的技术、艺术与生活存在的联系出发,探讨三者在当代的发展情况,从材料的创新、传统房子的改造、闲置空间的利用以及可移动性多方面举例说明当代建筑可能发展的方向,让建筑设计更好地为人服务。  相似文献   

18.
杨振和 《美与时代》2006,(11):62-63
从无到有,从改造到创造,人类经过数十万年漫长的实践积累,终于迎来了源于实用而又超越实用的美的诞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不规则到规则,由粗陋到精细,由一器多用到每器专用,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人类根据自我需求有目的地从事设计活动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设计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人的需求在整个设计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进而得出结论:人的需求就是设计灵感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土地能承载农民的社会保障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克庆 《学海》2004,(5):57-61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 ,目前形势下中国农村的土地可以承担农民的社会保障。我们认为土地承载的是一种满足农民生活必需的自我保障 ,而不是社会保障。农民的社会保障应该由国家 (政府 )来承载 ,而非农民自己。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 ,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制度 ,改革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计划 ,真正将农民的社会保障建成国民待遇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居住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湘南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代表在建筑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对于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而且其在建筑思路上也完全符合现代居住环境的营造原则。事实上,湘南古民居建筑所遵循的回归自然的整体规划理念;天人合一的建筑建造方法;邻里和谐的公共空间组合;生态可持续的能源材料运用对于城市居住环境具有极为实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