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主要从甘肃兰州的青城古镇民居建筑装饰入手,结合当地实情,从文化艺术的视角,以高家祠堂为个案进行分析,总结了青城民居的装饰艺术特点。通过对民居建筑的深入了解,可以对青城古镇的历史、建筑艺术、文化传统等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对于该地区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召稼楼由传统的水利主导、聚族而居、商业兴镇的聚落形态,发展为现代休闲旅游观光区、群众文化活动新平台,这种古镇的保护开发模式值得后人借鉴。古镇不是孤立的个体,古镇的发展要抓住时代机遇,接受挑战;更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多为民众谋福祉。这样,召稼楼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古镇重建,都能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的考察,深刻感受到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引起的是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居住生活理念上我们已经迈入了新阶段,城市空间扩展,人口膨胀,城市不断提升建筑高度,日益减少公共交往空间,眼前这么好的传统院落文化正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民居是何物,更是一头雾水。文章详细地解析了关中民居特点、关中民居的空间构成形态,从建筑学角度看随着民居历史文化不断的发掘与传承,建筑空间的形态与特色也不断地被人们所传承和研究,中国人的庭院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寄托着中国人浓浓的情思。如何将这诗一般的居住空间真正融入到现代设计和生活中去,如何唤起当代人们头脑中残存的院落记忆,是当下建筑设计者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作为新时代高校研究生不仅应做传统民居文化的继承者,更应该做一名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造型和布局,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化城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部分地区在民居建筑上避俗趋新,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艺术造型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民居建筑是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和传承出发,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从文化保护的视角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特色及丰富其文化内涵的建议和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武胜沿口古镇传统聚落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风貌,对当代都市人群有重要的生态景观价值、旅游度假与休闲娱乐价值,帮助人们了解地域特色文化。近年来,沿口古镇传统聚落在面对城市现代化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带来冲击的同时,还存在市政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划、自然环境有待改善、建筑规划及维护力度有待加强、公共管理有待强化等问题。基于科学的保护观念和保护原则,从非物质文化、山体与水体、建筑以及街巷空间等四个方面探讨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6.
潮汕地区地处粤闽赣交界沿海地区,河网密布,传统聚落分布其中,资源丰富,在聚落环境理想、规划布局、人居技术三个层面都显现了明显的生态审美文化特征,是岭南传统文化传承延续的代表性区域。文章基于传统建筑学与美学交叉视角,探究潮汕地区的传统民居艺术,推进建筑美学在传统聚落民居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贵州土家族传统民居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民居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内涵,同时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贵州土家族传统民居面临着消失殆尽的境地。文章以沿河县后坪乡葫芦湾传统村落为例,针对旅游开发和传统民居保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求推动贵州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相关调查可知,关中地区因受到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独特等特点影响,逐渐形成独具一格文化形态,其中传统民居作为关中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其漫长演变进程背景下逐渐凝聚了当地人强大智慧结晶,在城市空间建筑日益丰富化发展环境下仍在大力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民居建筑文化,从而实现对其的有效保护的传承发展。文章主要对关中民居聚落的保护及创新措施展开深入化思考探索,从而便于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漓江流域传统民居为例,从艺术创作视角挖掘传统民居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分析艺术创作对传统民居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使漓江流域传统民居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了解,推动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民居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陈炉古镇作为耀州窑制瓷旧址,延续了千年制瓷文化,保留了众多百年制瓷窑洞以及窑洞民居。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窑洞逐渐废弃、破坏,为保护发展陈炉文化,窑洞修复、改造工作势在必行。文章对陈炉古镇现状发展问题进行浅析,结合地域历史文化、陶瓷文化及其民俗,提出对窑洞修缮、改造的对策,推进历史名镇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区除了要关注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工作外,还必须重视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民居作为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载体,有效凝结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文环境、生产工艺以及审美情趣风格等信息。为了实现我国优秀民居文化的传承发扬目标,就必须主动加强民居保护修缮工作。通过对民居的保护利用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提出民居保护与更新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2.
对于传统民居建筑这一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必须跨越单纯的显性的建筑本体现象进行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深层次探索。从地域文化视角探讨苏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挖掘出蕴藏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富有历史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价值,为苏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对苏北地区民族性、地域性新建筑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更有利于打造苏北地域旅游和文化品牌,促进苏北地域文化圈的建立。另外,通过对苏北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研究,也能为其他地区民居建筑保护研究开拓思路,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沿口古镇的区位及历史背景入手,对古镇聚落形态的空间总体布局、街道特征以及建筑形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有利于更深入地挖掘和继承古镇的文化价值,为古镇下一步的保护及改造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古镇芙蓉镇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理论和古镇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整理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结合古镇的建造背景、发展历史总结归纳芙蓉镇的特征,分析了古镇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和现状,根据古镇现存的问题,以古镇的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芙蓉古镇风貌的保护与景观的规划设计提出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流坑村,古称流溪村、瑶石村,现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境内。自五代南唐时期建村以来,历经了1070余年沧桑岁月,至今仍基本保存了明朝时期的完整平面布局。其传统建筑规模宏大,赣式民居风格独特,装饰艺术精美,三雕装饰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试从对江西传统装饰艺术形式与手法的研究入手,挖掘流坑古镇的传统民居装饰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弘扬江西乡村传统建筑装饰文化。  相似文献   

16.
荡口古镇位于无锡、苏州、常熟三地交界处,素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秀美的鹅湖孕育了荡口这个历史名镇,而建筑是历史无声的记录,因此对荡口古镇古建筑的保护势在必行。在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影响下,古镇民居建筑道路水系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可以融入虚拟现实技术。文章通过介绍荡口古镇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保护与导向系统开发的新设想和成果,对古镇保护和信息化技术促进旅游开发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古镇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现在,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早期,许多古镇盲目追求旅游开发,以满足开发商和游客的需求,导致大量古镇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失去了原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对古镇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步探索古镇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战略,然而旅游业的过度开发破坏了古镇的生态环境,古镇特色文化丧失严重,古镇旅游开发设计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从古镇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以长乐古镇为例,按照生态保护的基本构成,多层次地探讨了长乐古镇的生态保护以及现状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规划建议,在保护这些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对长乐古镇未来发展提出可持续策略。  相似文献   

18.
历史街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性的民居建筑形态和景观面貌,其建筑特征和形态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韵味。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痕迹逐渐被弱化。中原地域文化对民居建筑景观的影响和价值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能够推动城市地域文化历史的延续与保护,促进当地经济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山东省惠民县古城为研究主体,以国内传统民居设计优化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据,根据其发展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有针对性的传统民居设计优化策略。为确保设计原则优化的准确性,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历史的原真性等作为出发点,结合古城文化的具体特征,从人文景观、传统空间延续和场所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为传统民居优化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开展此次优化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当前惠民县古城传统民居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山东省惠民县古城传统民居的变革,在保证文化传承的同时,提升其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度。  相似文献   

20.
农村危房改造和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保护是一对耦合命题,改造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民居的保护,要注重体现地域特点,突出乡村特色,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建筑风貌。通过总结农村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保护的主要措施,分析农村危房改造中传统民居保护的经验与成就,以期为提升传统民居保护水平,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