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州园林景观设计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园林满足了人的审美需求并寄托了人的理想、情感,它不但在造园技巧、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绘画的融通,而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的性格、观念和审美,具有文人性。拙政园景点的布置隐含了不少隐逸观念,这更为拙政园增添了几分韵味。文章主要以拙政园及文徵明的文人园林绘画为例,研究拙政园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2.
繁花似锦,林木绝胜--谈拙政园的种植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州园林以其精致、淡雅的风格闻名于世,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的拙政园占地5.4万平方米,是苏州园林中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名园.现存园貌主要形成于清末,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以中部为主.中部是全园精华所在,约成横向矩形,水面较多,也成横长形,水面堆出两座小岛.在水池西北、西南和东南伸出几条小水湾,岸线弯曲自然,有源源不尽之意.  相似文献   

3.
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吉祥纹样的重要载体。选择苏州园林中的吉祥图形进行分析:古代园主及造园师在园林的特定环境下,不是对传统纹样的照搬和挪用,而是对传统吉祥纹样进行了相应地筛选和改造,其中包括"大图形"和"小图形"的创意再造,使其与园林环境、园主的品味以及世风完美融合。针对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等典型苏州园林中近乎无处不在的吉祥图形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体现的设计再造意识。  相似文献   

4.
王大凯  张瑜 《美与时代》2022,(8):128-130
拙政园位于山清水秀的苏州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人们对拙政园的景观设计以及环境保护问题十分关注。拙政园经历风雨沧桑,造园设计方面,运用了多种手法,植物造景手法较为新颖,走进拙政园,仿若步入一幅美丽画卷,令人流连忘返。鉴于拙政园景观设计的重要价值,以及拙政园的环境保护问题,对拙政园的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环境保护原则对拙政园环境保护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分析了造景手法的定义、要素以及造景手法类型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以苏州拙政园为例,分析古典园林中的不同造景手法,并且对拙政园中不同的景进行细化解析,更深入地了解造景手法的精妙之处。希望造景手法可以在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并且可以让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吸取更多的精华,得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建造的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拙政园中的多处景名都与天气有关,比如听雨轩、兰雪堂、待霜亭等,可见天气的变化是古人在园林造景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对于天气的观察与思考从上古神话时期便开始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淮南子》《齐民要术》《相雨书》等详细观察并记录季节与气象的著作。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亲密的关系,才使得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成了文人墨客笔下个人情感的诉说:月是相思月,云是故乡云。拙政园中许多景名就源于古代文人的经典名句,园中多样化的建筑形式和植物配置更是紧紧围绕着天气的变化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代入仕途失利却怀诗意的“士”阶层,从相地、建筑营造、植物配置等角度分析苏州名园拙政园的造园魅力,分析这样一个理想居住环境背后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7.
何毓 《美与时代》2023,(2):61-63
障景是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在园林中合理加入障景,可以起到欲扬先抑、增加层次等作用。在园林步行空间设计中应用障景手法,能够增加步行空间的层次性,让人们在步行空间里享受它所带来的趣味。但是,当下园林步行空间设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行走路线过于单调,容易让人对园林景观的节点一览无余,缺乏趣味性;步行空间的景观节点设计缺乏连贯性,空间内外关联性不强;地域性文化渗透不足,步行空间缺乏典型的地域文化元素;等等。因此,对障景手法和园林步行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索障景手法在园林步行空间设计中应用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分析相应的解决办法,并以苏州园林为例,分析障景手法在园林步行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童仪 《美与时代》2023,(5):79-81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山水画家,《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是文征明园林绘画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拙政园的原始形态和探索文征明园林绘画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以《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构图、笔墨以及布景,分析文征明园林题材的绘画特征。  相似文献   

9.
苏州四大名园可谓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的典范,其造园技艺巧夺天工,造园手法十分精湛,虽都是古典园林中的翘楚,却又各具特色,留园的空间关系处理得变幻莫测,沧浪亭借景巧妙,拙政园不同于传统私人宅院,更加深远旷达,而狮子林在置山处理上则妙趣横生。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涵盖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园林,而在四大名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对四大名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点的分析,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瑰宝,从美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尚有不少的空间。仅从匾额、楹联这个角度,探讨了苏州园林的思想内涵和美学特征,从而认为,匾额、楹联在古典园林中不是点缀,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是园林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形式,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对象升华为审美对象。山水画在艺术处理中,往往运用多样表现手法使各种对立矛盾的因素统一在一幅画中,形成协调而完美的画面。山水画家通过对生活(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认识,运用取和舍、详和略、有和无、黑和白、藏和露、轻和重、浓和淡等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使种种矛盾因素相互转化,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创造了山水画特有的形式美。虚和实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指的是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美和真的关系。这是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山水画可谓时空的结…  相似文献   

12.
在观赏苏州园林中的水体时,人们会体会到其精神层面上的虚静之美。水平如镜时,水体收纳万象于其中,体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天机之美。虽说朱熹是借水喻文,但也同样适用于描述苏州园林中的碧水。水是柔的,水中的倒影相对于水是刚的;水是真实的,水中倒影则是虚幻的,刚柔、虚实完美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正传统与抽象的碰撞"斗笠自古出中方,雨雪阴晴他来挡,曾经一度为贡品,有缘遇见乾隆皇。"这是在斗笠之乡——湖南怀化中方县一直传唱的歌谣。"湖湘笠灯"提取了斗笠所产生的光影美感与造型,以模拟仿生抽象等设计手法重新演绎对传统物件的理解与传承。既可以当一件摆设艺术品,也可以是一组灯具来使用。文化与创新的升华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设计是一种生活品味,创意是经由感动的一种共鸣。文化与创新的碰撞,是一种生活形态的升华。湖湘文化中,无论是从小巧的传统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的灵魂是意境,意境就是对自然景物的提炼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无论是提炼意境还是感悟生活都离不开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有人提出"地域特征对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或技法、风格及意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黑龙江省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形成了当地的风格特色。以黑龙江省中国画创作大体艺术特色为例,研究影响这种艺术特色产生的地域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艺术的众多创作手法中,"失控"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创作语言。"失控"因素的存在,赋予了作品更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代艺术中的"失控"因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在展示过程中邀请观众参与所产生的随机"失控"效应、作品中掺杂了时间等不可控的因素从而使作品能够自我表达,以及危险导致的"失控"等。除了作品中的"失控"因素之外,"失控"同时也作为当代艺术的主题而广受艺术家的青睐。当代艺术家们普遍关注人类的生存问题,对于当今人们的野蛮行径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导致的有关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健康以及伦理问题的"失控"而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创作。  相似文献   

16.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典型,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高阶段,假山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是必不可少的园林要素之一,也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史来分析假山造型风格以及形成的原因,并阐述苏州古典园林的假山设计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由于他们缺乏生活阅历,理性色彩浓,自我评价高,对生活的期望值也很高,因此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冲突,感到失望、沮丧、意志消退等,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心理学上看,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某种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8.
委拉斯贵支是17世纪西班牙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早期风格受卡拉瓦乔影响,形成以社会底层平民生活为题材的"波德格涅斯"风格。该风格以其"画中画"构图、暗绘式手法、注重细节刻画和暗喻等表现手法而独具特色,并对委拉斯贵支之后的创作生涯以及西班牙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主要框架,自商周文字记载至今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佛三家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多以文人士大夫所居,三家思想对苏州园林的造园法则、设计理念的构成和完善有着必要性的作用。本文就以儒、道、佛思想为出发点,从苏州的私家园林入手,探讨传统文化礼教对园林设计的影响,探寻隐于苏州园林造园法则中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20.
梁中芳 《学海》2007,31(6):97-101
苏联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是形成1970年代犹太移民潮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国家和以色列成为苏联犹太人移民的两大去处.犹太民族地区差异及民族认同感的强弱、国际救助机构对他们移民去向选择有很大影响.同时,犹太移民潮对苏联国内的政治生活、其他民族的民主意识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