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可以说是当时伊斯兰教思想中国化的外在体现。这些清真寺建筑遗存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当前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运河流经区域在经济、文化上迅速发展。当时的大运河沿线城市成为穆斯林商人分布的重要区域,在运河沿岸修建了很多清真寺。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清真寺,与唐宋时期创建的广州怀圣寺和泉州清净寺等有所不同,基本上都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体现了中国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黄金航道,更是我国的文化象征。常州在大运河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孕育出了多彩多样的人文历史,包括工业文化、民间艺术、红色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如乱针绣、留青竹刻、常州梳篦、常州吟诵、运河五号、龙泉印泥等。这些鲜活的、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为常州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品牌意义以及景观提升意义。文章将在常州大运河价值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运河沿线进行公共艺术设计,讲述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化。利用驳岸栏杆、桥梁涵洞、建筑、绿化、灯光等作为艺术符号的载体,通过多种艺术符号的设计,结合运河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故事、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运河遗产,形成常州运河世界遗产段的艺术展示策划方案,以彰显常州运河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成为社会热点。运河沿线各地都在挖掘整合运河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凸显特色的运河文化带。文章基于文化生态的视角,以大运河苏州段吴江区安民桥为例,对大运河古桥文化特色分析与景观营造进行初步探索,提出构想,以期为同类运河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丰富运河文化及其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的中国,帝王举国之力,不计成本与付出,成就了两项最重大的工程,其一是长城,其二就是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最早的人工水系,京杭大运河无疑是华夏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文章以京杭大运河的常州市区段的生态景观建设为例,着重就规划理念以及建设方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旨在探索如何将古老的人工运河与当下所倡导的生态景观设计相结合,使得古运河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德州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历史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在明清时期,德州运河异常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积,贸易繁盛”,俨然一运河巨镇,这样的局面当然是与运河分不开,正是大运河的畅通,才带来了德州数百年的兴盛局面。而在运河断流后,德l州区域逐渐衰落。最近跟随运河研究院的老师们考察了德州运河区域的几十个村庄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6.
正运河文化以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加强了中国南北地区的文化交融。运河区域的宗教建筑文化同样是动态开放的,它们既有多元化的特点,又有很强的融会性。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了运河区域城市的建设。而由此形成的极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也影响了运河区域建筑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在京杭大运河的沿岸坐落着一座驰名中外的古城——台儿庄。这座古城肇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据史料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当年,乾隆皇帝巡游台儿庄,看到"商贾迤逦,夜不罢市"的繁盛和兴隆,遂赋予"天下第一庄"的美誉。这座古城赢得世界声誉既缘于其作为京杭运河的遗产村  相似文献   

8.
元朝时济州运河的开凿、大运河的贯通和明朝会通河的疏浚、南旺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使京杭大运河波光粼粼,千帆竞发。济宁以"南通江淮、北达幽燕"水陆要冲的地理位置成为运河边的重镇之一,以"通则全河通,不通则全河停"的特殊地位,在整个京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作为天津历史意义上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因大运河而生、依大运河而兴,天津城市的形成、演变,与大运河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挖掘保护、传承创新运河及其"非遗"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梯队和体系建设,将会成为实现运河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马锡钰 《美与时代》2023,(2):126-128
大运河体系包括在用河道、水工设施、城镇及周边环境景观等,其中水工设施支撑着运河航运等基础功能的延续。随着对运河文化逐步深入的研究,水工设施也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梳理了大运河功能的演进,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角度出发,探寻大运河扬州段水工设施的价值及保护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历史上,大运河在物资调度与交通运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穆斯林》2013,(3):I0001-I0001
2013年5月6日至11日,根据“开展运河古道上的穆斯林文化活动”座谈会精神,由中国伊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承真、副会长洪长有带领调研组一行5人赴江苏、山东两省运河沿岸相关地区开展调研。  相似文献   

13.
叶美兰  李沛霖 《学海》2012,(5):195-202
运河与城市相伴而生,互为依存。运河营造城市经济,城市推动运河发展。近代以降,江南运河对江苏沿岸城市的经济勃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该区域的经济中心,苏锡常地区的发展,便为明显例证。近代起至抗战前,苏锡常地区的经济态势,已位居全国前列。然而,专事本题的研究,甚为寥寥。基于此,笔者认为对其探索至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运河之一,沿线有着大量的传统古村落和文化遗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苏南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古村落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当下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古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境地。以江苏省常州市邹区镇安基村为例,从建筑环境艺术的角度出发,根据对京杭大运河苏南段古村落的现状调查,探讨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的策略,并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对无锡运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进而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发展态势、日益改善的基础条件四个方面对运河历史文化景观的再发展潜力进行分析,从而为最终提出的景观规划构想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以兴安县古灵渠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脉为依托,深入研究以古灵渠旅游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灵渠沿岸景观设计。对兴安县及古灵渠历史文化和灵渠沿岸景观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兴安古灵渠存在的问题,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了解游客的旅游心理及主要需求,探索适合并具有兴安和灵渠特色的灵渠沿岸景观设计方法,从而使灵渠达到美观、独特且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该运河局部段位的景观更新,利用地域水文化作为记录新的声音而展开更新设计。更新方案通过针对用户调研,满足不同人群需求,避免破坏城市运河与轮廓的原始肌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治理河岸周边环境,提高水质,联系其它周边生物圈,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让城市整体焕活新生。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2014年9月27日,值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之际,由中国伊协和扬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扬州市民宗局和扬州市伊协承办的“普哈丁园与运河伊斯兰文化研讨会”在扬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阿訇共60余人参会。中国伊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承真、原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王开文、江苏省民委副主任王在郑、扬州市副市长丁一等应邀莅会。中国伊协副会长王树理、达庆利,上海市伊协会长金宏伟,湖南省伊协会长张光耀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王健 《学海》2007,(2):62-65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运河”条目中的“明清”部分,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略明详清,疏漏了明朝京杭大运河改线,开凿南阳新河、泇河,及全线贯通并开创漕运全盛时代的史实;第二,叙述中出现“清代沿明旧”,“台儿庄至淮阴段是利用黄河,漕称‘河漕’”,等比较低级的严重史实错误。鉴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高度权威性和影响力,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20.
村镇文化是村镇居民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在现阶段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的环节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