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建设城市的一切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建立绿色家园,而如今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与这一目的背道而驰。随着大脚美学理论的提出,为城市绿色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式。这些方式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人文关怀,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生态和宜居的城市空间,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环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针对目前全国出现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方案,用现代理念及生态绿色、和谐发展的路径,设计建设生态庭院,提升传统生态庭院品质。通过对生态绿色庭院概念、思路、设计及效果进行分析,以生态绿色设计在居住空间的应用为重点,从新的设计角度来表述生态绿色设计的重要性,克服传统设计的弊端。生态绿色庭院设计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仅靠绿化栽树,不能停留在规划上,不能只重视视觉效果而不重视景观的功能,而是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突出生态绿色,实现改造自然与保护生态和谐统一。生态绿色的庭院设计即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良好的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保持着高度的和谐,营造技术和自然保持高度的融合。民居是"家",是历史、环境和人们追求的结晶,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追求新的生活状态中,"继承文脉,发扬传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一种文明样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三大系统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以是观之,理想的建筑和城市应该能够让我们"诗意栖居"和"留住乡愁"。2013年12月15日,由北京市伦理学会、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北京市"城市与空间"学术创新团队承办的"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城市双修"是综合、多维的更新理念,是针对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建设风貌、人地和谐等方面问题而开展的多层次、多视角的修复与修补活动。文章通过梳理城市更新的相关理念与做法,剖析"城市双修"的理论及内涵特性,提出"全域化、持续化、精细化"的"城市双修"模式,对莲城许昌的"城市双修"应用进行探讨,总结"城市双修"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推广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绵阳市涪江流域两岸城市滨江风光带是绵阳市"三江六岸"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心,同时也是绵阳市市区经济、文化、生态等建设的重点。文章在城市双修理论的指导基础上,对绵阳市涪江两岸的滨江景观带等进行分析,归纳其滨水空间特点,最后总结出其滨江景观带现状问题及整改、改造相关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生态、文化、经济、政治等发展和变化的焦点和结晶。在国内,对于公共艺术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内涵、特性、机制及文化品格与美学尺度等理论问题的思考还是滞后的,因此,系统地、深入地对公共艺术与城市品质提升进行梳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城市建设在改革开放40年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正在步入注重自然与人文和谐、诉求差异和特色,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新阶段。文章以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沈阳城市治理提升工作,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指导,以整合研究的方式,为实现沈阳市"以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美设计、精细管理为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各个领域和环节,彰显大沈阳的城市气质和提升城市品质"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增强"做实文化、建设城市、振兴沈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沈阳城市实际,研究高水准实施城市公共艺术提案。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将建设生态文明看作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新的生态伦理学应运而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进步与如今时代的发展,城市的规划建设与河道堤坝等建筑的建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建筑形式,而是更多地趋向于多目标、多元化、生态化的发展。从原来简单的河道治理逐渐转化成关注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滨水区的景观化、功能化设计,趋向于关注动植物栖息地的合理保护、城市建设设计、大众审美及社会美学等多个领域。然而,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部分,国内的城市建设与河道规划管理并没有着重体现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盲目跟风套用其他成功案例、不进行实地考察探究、不结合当地自然风貌与自然气候就进行模式化的套用等现象普遍。不仅如此,对河道的大肆改造,不合理利用,以及为迎合政策性的工业化社会面貌要求,对河道的改造更多的是趋向于"改造"性的"破坏"。我们要以尊重自然、改善环境为原则,从生态生存的角度出发,改善设计的景观形象,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开资,改造出更实用更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河道规划的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0.
"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维持原有自然景观的风貌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生态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园发展类型,它的建设与海绵城市营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通过对海绵城市和生态公园的解析,探索海绵城市中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期望新时期的城市环境建设能够秉着良好的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舒适、安全的城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浙江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引下,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和推进宗教治理法治化建设为抓手,发挥佛教生态文化特质,积极推进浙江佛教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绿色、和谐、发展"成为浙江湖州生态寺院建设的发展特点,生态寺院制度化体系的系统化标准,多措并举,和谐发展,逐渐形成了浙江"生态寺院"建设的独特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智慧。儒家仁爱为本的生态思想,以成人成己、中正和谐、天人合一为追求的目标,"天地人一体同仁"充分体现出儒家"仁民而爱物"的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相融的人文精神。道家道教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提倡"因天地之自然",以实现"人与天合","神与道合"。"天地人一体同道"表达了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追求,形成了与儒家从人伦推及人与自然不同的思维路径与生态文化特色。中国佛教圆融慈悲的生态精神,以缘起论阐发了心与物、理与事、天地与人之间的圆融互具、相即相融的整体关系,提倡对万物众生的慈爱和悲悯,丰富发展了佛教的生态思想和哲学智慧。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儒佛道分别从人的本性、道法自然、缘起净心出发,异辙同归地指向了天地人的同体与和谐共存。三家相异互补的生态思想,既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的道路决定城镇化的命运。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走生态美丽、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的生态城镇化道路。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生态城市是方向,提升人民幸福感是目的,建设"三型社会"是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是途径,培育生态文化是引擎,优化"三生"空间是载体,完善"三生"制度是保障,创新"三生"科技是支撑。该研究旨在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中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收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来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生态城市是一个高效、和谐、生态的适合人类聚居的新环境,是一个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生态视角,旨在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注重的是人与环境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环境对于人行为的影响。即在生态视角的影响与指导下,积极开展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设计研究,明确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在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景观设计中秉承与贯穿生态理念,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城市历史背景为依托,重在展示城市的文化风貌与历史特征;采用高新技术,实现建设的节能减排;注重植物规划,实现绿色环保;加之以美学理念,建设多元的魅力景观;景观设计以人为本,关注人性本身,实现人与景物的相互和谐。  相似文献   

16.
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写入党章、纳入"十四五"规划。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浦东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再次强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基础上的重要性;随后,在视察南通、扬州等长江沿线江苏段时,着重阐述建设长江流域生态屏障、以青山绿水的优美自然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内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生态寺院"建设,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也有了飞速的进步,我国对城市建设方面提高了重视,尤其是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城市建设只顾及发展的速度,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十分薄弱,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十分巨大。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城市建设中改变了传统的建设理念,提出了"城市双修"的理念。文章简单概述"城市双修"理念,探析在该理念下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荆州市是国家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她最大的特色是古城和水,著名的荆州古城及其水环境密不可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明月公园位于荆州古城护城河外东北角,规划以"拆建还绿,显城露水"为宗旨,对公园的生态湿地环境进行了修复和保护,体现和展示了古城周边秀美的生态湿地景观。  相似文献   

19.
中外学界普遍将生态伦理学的对象归于生态道德,这种流行看法其实并没有抓住生态伦理学对象的基本学理问题。生态伦理学的对象应是"人与自然和谐",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的范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需要在理论研究中摈弃关于人与自然孰为"中心"的不必要争论,在实践中尚须厉行生态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及旧建筑空间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旧城改造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在城市改造中如何以一种合理的改造方式更好地将城市特色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地域性景观文化符号的剖析,阐述地域文化作为城市形象关键词在城市景观、城市建设与改造中的运用,并对其实践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