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融入当地历史文化,设计出既现代又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建筑。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相结合,为设计师提供了大量能够借鉴和学习的经验。文章阐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背景,对新馆的造型、色彩与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相融合的具体表现,以及新馆设计中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贝聿铭先生儿时曾在苏州生活过一段时光,为家乡设计博物馆时以其一贯擅长的几何图形表达了"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用贝先生本人说过的一句话为题目,也使这一座融合了苏州传统园林特色和现代结构特征的建筑得到一些诠释。以此为出发点,追寻贝先生的脚步,以一个游人的视角拜读大师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苏州博物馆是美籍华人设计大师贝聿铭留给自己家乡的传世之作,其设计回归自然,回归本土。设计师从“人性”出发,通过对新型材料的运用、色彩的铺置、光线的操纵、水文的引入、植被的分布、文化的融入等方面对苏州博物馆的馆内布置、庭院布局、馆外设计以及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详细的疏解。使得苏州博物馆从整体到局部,从人文到环境,从中式美学到西方科学无一例外地都完美地诠释了在现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给人们带来了古典式与现代式完美结合的视觉审美效果,使两者相得益彰,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界的美学典范。  相似文献   

4.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从苏州博物馆的整体设计、设计细节入手,讨论其设计的精妙之处和缺憾之处,对于建筑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符号学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阐明了建筑与符号之间的原则概念。分析博物馆建筑符号的特征及其运用手法,探究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符号现象,具体分析图形、点线面、色彩等建筑符号性表现,结合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用符号学做出进一步的解读,并试图寻找一定的规律,以有效地指导建筑实践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苏州民国时期的商店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特殊时期的产物,见证了中国建筑语汇的转型,颇具代表性。通过对苏州民国时期商店立面特征的探究,可以发现受工商业发展及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商店立面形式上满足了商业功能的需求,造型、风格上也体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这一现象也反映了苏州在面对外来文化时"适度接收、本土改造"的态度。这种异质文化得以融合再生的过程便促成了苏州民国时期商店立面特征的丰富多变。苏州古城在为世人留下宝贵建筑遗产及历史文脉的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近代工商建筑提供了可考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是一位最善于把握自己、最善于抓住机遇的大师,他从中国赴美留学是这样,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是这样,从哈佛大学到韦伯纳普公司是这样,从泽肯铎夫的阴影下走出来更是这样。一个人的一生可能有很多次机遇,有的人不善于把握,终其一生也难成器,而有的人则善于把握,抓住一次又一次机遇,从而获得了成功。 贝聿铭祖籍苏州,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35年贝聿铭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留校当了两年助教,毅然弃教从商。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奋斗,成功地登上了世界建筑领…  相似文献   

8.
刘欣 《美与时代》2020,(2):13-14
对贝聿铭在中国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其设计作品中运用,可以为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提供一个可遵循的道路。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相关的图像资料研究,发现贝聿铭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作用,深刻了解设计的文化历史背景,在设计方案中创造性地使用传统造型语言符号,使设计既有简洁的现代建筑特征,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贝聿铭是杰出的华裔建筑师,是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他的作品自然而简洁,庄重而大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典范。那么,这种风格是怎样的表现形态?这种风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力图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找到形成这种美学风格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建筑设计作品都必然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而自然环境、历史文脉长期以来影响着建筑作品的设计文化特色。空间使用功能决定着建筑设计作品的内在价值意义。贝聿铭先生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在建筑空间结构形式的处理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性思考,时时刻刻遵循着在建筑空间内恢复自然元素的建筑设计使命。室内外景色的对话处理、室内外装饰细节的关系把握、自然光源的运用以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美学的诠释成为贝聿铭建筑设计遵循的法则。正是这种秉承着与自然协调、与环境呼应以及"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思想才造就出了他层出不穷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1.
贝聿铭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具有代表性人物,其设计风格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东西方的建筑理念相结合,为当代的设计史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精神财富。文章通过剖析贝聿铭设计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来探究其中共同存在的设计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丧失了地方的个性与特征。人们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以地域文化研究为突破口对建筑进行思考与设计。广西武鸣博物馆的设计、建设就从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形地貌、建筑材料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等方面,深度挖掘了骆越文化,传承发扬了壮族文化,将该博物馆打造成了武鸣乃至广西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提升了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在19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量具备直接功能目的的建筑成为主流,"功能主义"思想在当时逐渐得势,占据空间设计思想高地。"功能主义"这一空间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他和他的追随者们认为"只要功能不变,形式也就不会变"。在沙利文看来,建筑功能是具有确定性的,例如谈及住宅,一定要先想到通风、光照、卧室客厅分布等具体而实用的问题。"功能主义"主张建筑的设计应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先要规划和满足建筑的功能之后,才考虑与之相吻合的形式外观,从而达到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在"功能主义"的众多拥趸之中,包括后来作为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的勒·柯布西耶等,甚至当时的博物馆建筑实践者,也都强调博物馆空间中功能至上的设计思想,一批又一批强调功能价值的博物馆建筑落成。  相似文献   

14.
妙喻传神谈处世一次,贝聿铭应邀到清华大学作演讲,在回答学生提问时,有学生请他给即将踏入社会的学子就如何处世提几点建议。贝聿铭不紧不慢地说:"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为人处世其实很简单,我的建议只有一条,那就是向钱学习!"望着大家疑惑不解的眼神,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似乎和传统文化始终处于一种互相矛盾的状况,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现代化发展不能摒弃国家历史文化,反而要强调中国元素的融合发展。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改变"千城一面"的窘境,更能弘扬国力,增强国家形象、国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苏州博物馆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的设计表达中可以感知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中散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其传统民居特征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方式进行探讨。梳理苏州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现况,结合色彩和三雕艺术分析苏州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形式,并结合苏州地区的代表性案例,分别从继承转换、提炼重构、改造创新以及传统文化的隐喻转化四个方面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已不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享受生活成为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关键词。人们逐渐热衷于较为高端的艺术文化带来的美的享受。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跻身世界博物馆大国之列。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510家,比2013年增加了345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这些全新建造的博物馆的导向系统设计也迎合着建筑本身与时代潮流,变得更加高端。但对于一些有一定历史的"老"博物馆而言,随  相似文献   

18.
弘法 《佛教文化》1997,(3):18-19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佛教文化早已成为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办佛教博物馆,将佛教的建筑艺术、古版经书、造像艺术、名人字画、法物、法器、碑刻、壁画、古德业绩等作代表性的展示,必将有利于提高佛教界思想、文化和道德素养;有利于使人民群众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利于佛教文物的征集、保管、研究;更有利于开展海内外佛教界文化交流。这就是苏州市佛协创办佛教博物馆的目的所在。该博物馆设在苏州报国寺内。报国寺始建于南宋成淳年间,原在文庙之西,其规模宏大,为苏城巨利。1921年移至…  相似文献   

19.
荡口古镇位于无锡、苏州、常熟三地交界处,素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秀美的鹅湖孕育了荡口这个历史名镇,而建筑是历史无声的记录,因此对荡口古镇古建筑的保护势在必行。在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影响下,古镇民居建筑道路水系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可以融入虚拟现实技术。文章通过介绍荡口古镇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保护与导向系统开发的新设想和成果,对古镇保护和信息化技术促进旅游开发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拥有悠久、多元的传统文化,而能体现中国人道德和审美观念的古代建筑是中国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北京故宫蕴含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它的建筑精美,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保存完整度堪称世界之最。它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带给人无尽的震撼和惊喜。现从建筑构思、空间布局、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装饰与色彩四个方面阐述了北京故宫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