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身体作为整个时尚活动的中心,在消费时代受到时尚系统的深刻影响。在对时尚的追逐中,身体的"被解放"只是一种表象,而根植于这一现象中的是关于身体的悖论:一方面主动引领时尚又被时尚所塑造,另一方面主动进行着身体美学实践又被欲望所驱使、被商品逻辑所规定,这是一个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身体;一方面光鲜动人、被无限爱怜,另一方面只是作为物品、符号和资本,这是一个外在和内在相矛盾的身体。因此,时尚消费中它是一个表面被"解放"、其实被异化了的身体。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6,(4):89-95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城市政治学反思: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凸显人的"城市权利"的城镇化;城镇化中的政府治理方式需要向效能治理、公正治理、统筹治理变革;而城镇化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可以在城市政治学中找到解决的方案。这些反思对于深入推进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从总体上反思现代社会本质的现代性,其实质是通过"无人身的理性"实现现代化,而这一过程本身却使得原本作为实体的人,被"去人化"。医学现代性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身体"的遗忘,具体表现为"医学技术主义"遮蔽"身体-主体";现代性的自反性使"不确定性"充斥医学实践;机械论的身体观无法"还原"开放性的生命系统本质;技术与资本使"涉身主体"异化,促使医患共同体分离。只有关注医学中"身体"的当代境遇,重构具有身-心-世界三重蕴含结构的"身体",才能为破解现代医学"技术主义"范式,化解现代性危机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一种挑战,表现在个人自由、个人选择挑战时代束缚,现代性也是一种态度上的转变,表现在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上的现实相关性。身体写作是一种反叛,主张回到自身,以身体的欲望来表达对于世界的看法,"下半身写作",更是一种"造反"的写作。现代性的核心概念是理性、个人主体性和个人自由。"身体写作"是理性和"野蛮性"的交织,而当个人态度淹没理性,身体写作便不可阻挡地走向身体的狂欢,并企盼新的出路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在《理想国》第一卷至第四卷中,苏格拉底及其对话者们先后提出了四个正义定义,而这些定义从欲望的角度分析又可以分为对立的两类。苏格拉底的对话者们预设了人的欲望是无限制的,从而假定正义必然屈从于欲望。这样的正义论强调正义是一种行为并以"人自愿为恶"的前提。苏格拉底则坚持人的欲望需要由理性来引导,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基于"无人自愿为恶"的观点,苏格拉底的正义观论证了"正义就是做适合本性的事情",在他的眼中正义是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主旨在于提倡"身体文明",不是每人每事都能身体文明,但可以是每人在多数情况下和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去身体力行,"修己以敬".从现象分析的角度看,西方现象学的身体论和中国善学的身体论既有共同的理解和对话平台,又有不同之处,都有助于我们今天对"耻感"现象的认知;并希冀社会生活中愈益增多的人们踏上人际交往的"善端",发出善意,以善相待,相互发出"身体文明"信号.这样,就在实际上推进了多数人文明、减少了可耻现象,这是每个人都容易做到的.  相似文献   

7.
堪称马克思思想"眼睛"的《论犹太人问题》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学术探索,留下了大量的富有启迪性的解读。这些解读尽管角度各异,妙论纷呈,但就解读诉求来说,可以归结为"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与"择其要旨"。就"择其要旨"来说,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表述的观点可概括为:(1)人权天然属于"犹太人";(2)现代人都是"犹太人";(3)人的解放与希望在于告别"犹太人",成为"新人"。概言之,马克思对"犹太人"的剖析就是对"现代人"的剖析,含蕴在其中的对"犹太人"的反思正是对"现代人"的批判性反思,他希望人们告别那种视金钱为上帝、视人生为利己的占有性人生的现代性观念。  相似文献   

8.
保守“心”     
刘美纯 《天风》2016,(2):23-24
正人"心"这个字在圣经中出现了一千多次。"心"的希伯来文是lebab/leb;希腊文是καρδια。"心是人的身体和感情、智力、道德活动的中心。"圣经说:"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参撒上16:7)又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17:9)使徒保罗指出,人最根本的罪是贪婪。就像始祖被诱惑的时候一样,蛇勾引起的是人的  相似文献   

9.
德勒兹从微观视角出发,放弃了马克思以生产力或人的生存状况为人类社会划界标准的立场,根据欲望的运作机制及管理方式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的领土机器、野蛮的专制机器、文明的资本主义机器三个阶段。领土机器是一种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的社会集团,用大地作为管理欲望的手段,记录着生产对象以及生产方式。专制机器用抽象的符号取代大地的符号,启用了全新的编码体系及登记方式,对欲望实行超编码操作,这构成了国家的本质操作,法律是超编码的工具。资本主义机器通过吸取欲望流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资本的本质可以描述为数学意义上的微分关系。"欲望社会形态"思想某种程度上承继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可以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从存在论的角度看,身体在四个维度上展开:实在的存在、欲望的存在、想象的存在、信仰的存在。历史上的"纵欲"和"禁欲"皆源自其过于关注或片面重视作为欲望的存在的身体,而忽视了其他三维。裸体图像(含绘画、雕塑、摄影)、自画像、行为艺术、舞蹈,是身体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载体。身体美学应以之为主要研究对象,予以重点关注,如此方可使自己区别于身体哲学,同时也可检阅、充实、丰富、发展、深化自身。  相似文献   

11.
如何正确看待"作者之死",是当前理论研究亟需澄清的原点性问题之一。在对巴特"作者之死"进行理论回顾和批判性分析后可以发现,先于文本存在和文本完成后的作者可以"死",作者并不具备比读者更高的阐释权力。但作为文本撰写者和意义赋予者的作者不能"死",文本的意义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从表面上看,是拉康、巴特、福柯等人要求作者"死";从实质上看,是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增殖方式的发展变化要求作者"死"。不能深刻地看到这一点,简单地对待"作者之死",不论是反对还是坚持,都很容易掉进前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布下的意识形态陷阱。  相似文献   

12.
权力和资本的干涉打破了城市空间中社会关系的平衡。反思权力逻辑是为了找到主体反抗权力的可能性和突破口。福柯发现权力通过介入不同的空间去界定领土、规训身体、调控人口,因此与权力相关的空间既有生产性又有规训性。福柯对权力的空间反思,启示我们塑造一种道德主体意识和生态治理理念,并通过技术与价值结合的治理方法将乌托邦和异托邦共存的治理原则应用于城市空间之中。只有面向实践的理论才能在现实的诉求中激发活力,并为现实困境提供解决的方法,这也正是我们在当代解读福柯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视看的问题是贯穿梅洛-庞蒂前后期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试图透过讨论视看问题在梅洛-庞蒂哲学(特别是后期哲学中)中愈来愈凸显出来的重要意义,指出在视看问题中实际折射出来的一系列相互扣联的问题,即他人、否定性和被动性的问题。正是这一系列问题与视看问题多层次的结合,丰富和深化着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使之走向全新的"肉身"(la chair)概念和"交织的存在论"。  相似文献   

14.
资本形而上学作为同一性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领域里的复活,具有三个本质性的特征:主体形而上学、欲望形而上学和权力形而上学。作为主体形而上学,资本拜物教的实质就是"抽象成为统治",在这种统治下,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作为欲望形而上学,资本是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种无限制的和无止境的欲望,资本的增殖本性不仅决定着资本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并且把整个人类的物质欲望放大到极致。作为权力形而上学,资本作为一种权力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最终演化成资产阶级社会中支配一切的权力。资本形而上学的三副面孔构成了现时代的理论表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哲学意义上首先是要从这三重维度对资本形而上学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5.
由有声语言和有形语言组成的人类语言,都与人类的身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千百年社会实践和文化规训后的身体已经具有了体验、欣赏、创造和反思的能力,这就是身体美学视域下的人类语言现象,具体表现在:能说话也能听话的身体构成了语言的物质依托,会传情也会领情的身体体现出语言的艺术表现,有表意也会受意的身体具有了语言的哲理蕴含。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类语言的身体美学意义:建构"身心一体"的语言和谐,实现"视听一律"的身体和谐,追求"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谐。  相似文献   

16.
道家"复归婴儿"认为发展健全的人格及保养身体应学习"婴儿"淳朴、凝聚、无欲等饱满的精神状态。此思想可以帮助分析《红楼梦》中人物的心理精神疾病的死亡原因与施治手段。通过林黛玉、王熙凤及贾瑞之死分析其不良的精神状态与心理欲望对健康的影响,结合道家所提倡的六种婴儿状态:"营魄抱一"、"涤除玄鉴"、"见素抱朴"、"绝学弃智"、"知足知止"以及"知和知常"分别对此三人的心理疾病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对于身体的不同理解促使认知心理学形成了不同研究取向。经典认知心理学视身体为不同于心智的生物物理实体。认知表征则成为沟通心智与包括身体在内的外在世界之间联系的"桥梁"。在经典认知心理学那里,心智是一种运算,运算的内容则是认知表征。认知表征是符号性的、抽象的,与身体的构造和感觉—运动通道无关。身体似乎仅仅是认知表征的"载体"或"容器"。具身认知则强调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具身认知中的"温和派"视身体为心智中的身体,认知在其根本上是一种身体经验。因此,认知表征不是抽象的,而是身体格式的,是身体特定感觉–运动通道提供的具体身体体验。心智是一种运算,但运算的内容不是抽象符号,而是具体的身体经验。具身认知中的"激进派"则主张彻底抛弃"运算"和"表征"。在激进派那里,认知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塑造出来的。认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形成认知表征。基本的心智不涉及内容,换言之,基本心智过程不涉及认知表征。认知在本质上是一种具身的行动。  相似文献   

18.
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也就是对幸福的理解.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在自由意志发展的整个精神过程中理解幸福,认为幸福是"满足的总和",并把自由意志理解为幸福的内在价值和规定性,反对把幸福归结为欲望的满足,同时也反对把自由理解为"任性".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中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同样确认自由是幸福的内在价值,由此形成了劳动幸福观.这种幸福观是以确认自主自由的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方式为核心的.现代社会贯彻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刺激、扩张人们的消费欲望,导致消费异化,把幸福等同于欲望的满足,从而扭曲了人们对幸福或美好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不久,笔者被朋友圈里疯转的"主要看气质"给惊呆了,为了查根寻源,笔者恶补了一下,发现这场"气质运动"始于歌手王心凌的专辑配图,被网友吐槽后,她回复道:"主要看气质!""主要看气质",可以理解成说这话的人或许没有多少颜值;也可以解读成一种方法论——遇事别只看表象,而要看内涵。不管是哪种解释,"气质"的重要价值都不言而喻。气质其实是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不由自主的外露,是由内向外散发的  相似文献   

20.
从"人之存在"问题入手,梅洛-庞蒂以"身体"为基础先后提出了承续性与差异性并存的两个概念,即"在此"和"与在"。所谓"在此"即"存在于此",是指"身体自身"通过建构"意向弧"与世界发生基础性关联,并因此将主体的生存论境域显现为"在世存在"的结构性存在样态。所谓"与在"即"相与诸物而存在",是指"我"在自恋的视看活动中将自身把握为与诸物同质的"肉身存在者",并因此逆向确证自身的生成性存在样态。从"在此"到"与在",梅洛-庞蒂逐渐走出了意识现象学的理论困境,并试图在"能见-可见"的知觉结构中勾勒出基于"肉身"概念的存在论图景,从而在现象学与存在论之间寻找可能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