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羿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48-14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出现了一些列问题,景观都市主义产生的背景和来源,总结了其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对于过程、水平性、基础设施、以及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重视,介绍了景观都市主义的个重要实例,揭示了其对于当代城市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显现出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随着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缔造了许多繁华的商业都市,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千城一面"、城市同质化、地域文脉破碎等问题也日趋凸显。文化成为未来城市景观营造的核心价值,也是营造地区精神的重要因素。文章探讨从城市美学视域下建构一种生长性、人文性、可持续性的艺术都市景观,进而引发人城之间的有效对话,将艺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未来世界,铸就"城市美学",构建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空间,使人与城市的情感与温度在艺术生活中形成。  相似文献   

3.
都市景观往往以规整的形式出现,而当下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突破传统的景观设计空间出现,牵动着人的多方位体验。城市菜园理念将农村的菜园搬到城市,于老人而言,可激发起他们对过去的怀念之情,于孩子而言,则是一个接触自然和学习植物的极佳场所,同时也为老中青三代人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室外景观空间。它集互动性、娱乐性、学习性、观赏性于一体,带给播种、养护、采摘者在互动过程中的愉悦感、在收获时的满足感,同时也为城市居民创造了一片相对自主的绿色空间。  相似文献   

4.
林晓军 《美与时代》2008,2(5):39-41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如何"看"城市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变迁与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和发展所透露出来的各种关系的变化.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都市,再到后现代都市,速度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看"的转变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却使人同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最终使"为什么而看"成为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城市"的环境理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创建文化都市,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向往,人文精神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许多领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目前的室内环境概念不单单是"美化"这一个主题,还涵盖了更多的内容.从广义上讲,是自然环境→城乡环境→社区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环境这一串链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①.而狭义地说,是指室内空间与精神环境等方面.由此可见,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商业环境的审美原则发生了变化,商业空间不仅是购物的场所,更是体现城市精神和都市文化的媒介.  相似文献   

6.
商业步行街是现代商业空间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同时也是城市公共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街不仅是城市商业和活动的统一体,也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商业文化和城市景观,也体现出了整个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商业街建设的同时也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都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商业步行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城市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消失,因而使得城市中传统空间和文脉的丧失,取代它的是千篇一律的环境形象。怎样更好地延续和保护城市特有的文脉,将城市文脉的概念融入到商业街景观设计内,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化景观不是建筑景观和城市美学,城市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景观。设计城市文化景观的关键在于设计节庆活动。而节庆活动的开发设计应该本着"为城市提供有意义的场所"的原则,通过节庆主题、节庆情节、节庆人物、节庆结构的景观化设计,讲述城市故事,制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形式,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从景观空间中突围--一种心理地理学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昭风 《现代哲学》2004,(4):52-57,79
景观空间就是指景观社会或社会景观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统一整合的空间,是生产利润和利润生产的空间,是商品自由布展和自由布展商品的空间,是产生“世界历史”的城市环境及其空间,当然也是理解德波景观社会的重要概念。景观社会及其空间是彻底异化与精神分裂的社会与空间,为了建构真实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的真实瞬间,人们必须通过心理地理学的“漂移”、“转向”、“建构情境”、“整体都市主义’’等策略与实践从中突围。  相似文献   

9.
场所景观是城市文化的承载,是文化活动特色的彰显。文化活动多以广场为载体,文化是广场的灵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这就对城市景观与文化的契合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宜昌,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如何在现代化城市场所景观中寻求与历史文化的协调与统一的呢?以夷陵广场为例来讨论市民文化活动与场所景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也是人们生活、居住、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来探索现代城市互动景观的设计方法及途径,旨在利用城市互动性景观设计引导人们活动方式,希望城市景观建设能够结合现代科技技术更多地融入互动性设计理念,为城市景观的建设提供一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与建筑的人文发展关系越来越重视,相应的"文脉主义""地域主义"等理论在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领域应用亦更加广泛。通过解读城市文脉内涵、要素、特性等基础问题,了解城市文脉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济南商埠区修建性更新改造城市设计,对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周边业态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文脉保持和传承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建筑和景观三个层面的空间关系,强调文脉传承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为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关系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赵卿  陈景风 《美与时代》2014,(11):30-30
在钢筋混凝土的年代,城市居住小区逐渐成为一座城市形象的标志和新的景观,是体现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通过自然和人文的景观,彰显出这座城市里人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环境陶艺从传统陶瓷艺术中脱颖而出,走向公共艺术空间,是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审美要求与必然。  相似文献   

13.
都市性的提出旨在表明,城市是一种特殊制度,与农村截然不同。因此,都市性与具体的和涉及人际关系的城市观念相关。为何都市性概念会受到如此重视?作者以法国圣艾蒂安市为例,提出这一假设,即都市性今后不仅涉及城市的遗产和记忆表象,也涉及生活的实践和方式。作者指出,如果更仔细地观察便会发现,反映城市社会多样性的遗产和记忆的复杂性并非新生事物,它甚至属于现代都市性的核心。作者在结论部分指出,都市性如今成为政治家、城市规划家、社会科学专家和城市体制外的,乃至另类行动者们坚决捍卫的对象。在经济和地产之外,都市性遗产化的意思就是追忆过去的"都市生活方式"。我们试图保留的不仅是城市本身,更是城市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城市成为了现今大多数人的生活空间,这也就意味着市民文化已经取代农耕文化成为了主流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不光体现在纯粹的艺术中也体现在我们的城市景观中。城市景观在文化层面上更为内在和含蓄,这也就注定了城市景观与绘画这一艺术形式的关联具有了更大程度的可能性,它不光在城市景观规划的艺术性上,也能够从美学意义上改善城市视觉面貌,还能帮助保护和延续地域性文化和地方特色。从作为"记录"的绘画和作为"指导"的绘画两个方面对城市景观与绘画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当代的城市景观规划提供有实际意义的建议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急速发展,伴随着景观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城市景观环境的再生设计,已然成为此问题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解读,将因地制宜、效法自然和天人协调的理念贯穿于城市景观再生设计中,对当下城市景观再生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格局发生重要变化,出现了大量工业废旧建筑和用地,对于这些废弃建筑的重新开发和再利用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和景观改造的重要焦点。城市工业废旧建筑承载着城市发展的痕迹和历史价值,在现代倡导城市文化的大环境下对于城市废旧建筑的景观革新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环境建设形象的重要举措。对城市建设中工业废旧建筑景观更新改造设计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城市工业废旧建筑的景观更新与改造过程中的方法,并创造性地提出城市工业废旧建筑的景观更新与改造策略,有效地实现现代城市对于废弃建筑的利用和可持续设计开发。  相似文献   

17.
乐山市市中区嘉定坊的景观营造,突出了各类景观植物的造景不同作用,综合考虑了空间的功能性、地形的特殊性等特征,通过合理的选用和配置,成功塑造了适宜游憩的各类景观空间,为市民创造了一个绿色生态的城市"后花园",更在类似的滨江游憩场所建设中树立了一个可供广泛参考和借鉴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8.
重庆都市美学主要包括古代的巴渝审美文化、陪都审美文化和现代直辖市的大都市审美文化,这三块内容一起构成了重庆都市美学的三个维度,并且三者能形成互动,一起构成重庆都市美学良好的生态链。在新时代,重庆在生态城市美学建设方面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9.
“都市乡民”与乡土传统的复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兴周 《学海》2015,(2):59-66
"都市乡民"指进入城市生活,实现了职业非农化,但没有完成人格和生活方式转型的进城农民。"都市乡民"群体代表了"农民终结"以后乡土传统在城市社会的复活,表现在同源、同乡、同业、同居、同俗等乡村特性。中国城市化将会在未来10-20年内进入尾声,但都市乡民群体会在未来50-100年内长期存在。我们应该思考"农民终结"之后的"都市乡民终结"问题。  相似文献   

20.
景观雕塑小品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建设不可缺失的要素之一,反映着城市的特色,甚至经济和文化领域。新型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景观雕塑小品的趣味性,同时也产生了盲目雷同等不足之处。结合现有的豫南地区城市景观雕塑小品,分析"声光雕塑"的利弊,望其在以后的豫南地区城市环境建设中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