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海南传统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源于中原汉族民居的海南民居又受到闽南民居和岭南民居的影响,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经数百年发展,形成独立的民居建筑体系。受近代南洋文化的影响,海南民居建筑在结构和细部装饰上又体现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色。通过对近代海南民居建筑的归纳、整理,探究其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建筑造型、空间形态等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对中国化的基督教堂装饰艺术的探讨,既有利于把握各种中式基督教堂当时的文化特点,也可以为今后基督教堂的建筑活动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一中国传统建筑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构架结构技术体系上,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空间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建筑个体各部分结构之间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形象。室内空间的结构是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化的基督教堂装饰艺术的探讨,既有利于把握各种中式基督教堂当时的文化特点,也可以为今后基督教堂的建筑活动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一中国传统建筑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构架结构技术体系上,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空间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建筑个体各部分结构之间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现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由建筑大师密斯设计,他采用了"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文章以巴塞罗那德国馆为调研对象,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空间体验的空间构形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章思考并探究关于空间秩序的另类表达方式,结合蛇形画廊临时性展馆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展馆使用的不同材料、技艺与结构所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氛围与体验,分析出蛇形画廊展馆的建构特色,从而来探究蛇形画廊展馆的建筑特征与表现手法。最后通过以上研究,文章试图做出一个关于临时性展馆的设计实验研究,旨在为今后的临时性展馆创新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激发我们的想象,引起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将拓扑几何结构作为设计手法,运用到原南京链条厂旧建筑更新研究中,并以类型学理论指导,研究建筑类型转换和宾馆空间的流线规律、空间建构、建筑历史信息保存。在链条厂旧建筑的改造和利用中,通过对原有建筑要素整合,为新新空间注入了活力和发展的可能性和自由。本文作为一种项目实践性分析,补充了公共空间室内类型的研究资料,对旧建筑更新和室内类型设计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纵观当代城市建筑空间的建造方法及发展趋势,无论其具有怎样的建筑风格、建筑样式,都有其独特性和建筑空间的完整性。基于此,结合南京“梧桐文化”的地域特色,提出了“破碎与重生”的设计理念,并将其运用于当代城市街区的建筑空间中,其目的是桥接过去与现在,打破建筑的室内外关系,使之交融共生,打造出既基于“破碎”老建筑之上,又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特征的新建筑。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已将人类推进信息时代,在此期间建筑空间的改变有目共睹。"新媒介""数字技术""网络建筑""虚拟空间"所构建的"软城市"已经成为建筑界津津乐道的话题。新的建筑空间类型层出不穷,不断更新着人们的空间理念,建筑空间的限定、功能、结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新的空间理念正在逐步渗入大众生活,促使人们重新诠释新媒介时代的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雷姆·库哈斯所处的时代背景、建筑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探究其作品的创作理念与设计策略,为当代城市建筑的空间模式提供一条新的道路。从库哈斯的设计作品入手,分析出其中的三个特点:差异性事件相互叠置,建筑成为当代社会的容器;表皮和内部成为两个独立和分离的部分;空间和事件通过蒙太奇的方式进行编辑。库哈斯通过他的设计,不断革新传统的建筑空间模式,不按常理来安排建筑的计划,开启了另一种反思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模块化建筑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模块化建筑的理念就是希望建筑能够摆脱材料和结构的限制,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改变而调整建筑的空间与结构,既可以满足使用者的功能诉求,也能节约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文章以模块化原理和设计方法为导向,探讨了如何对住宅建筑空间进行标准化设计,结合我国当前的工业化程度,提出建立600mm模数系统,以"面积模数组合法"作为住宅户型模块化设计的原型来指导设计。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公共建筑空间面向大众,始终把"人"放在首位,尊重人亲近自然环境的心理,接纳参与建筑空间营造和使用的所有人群,融合文化和信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包容性的设计赋予了建筑空间以内涵,使之形成独特的场所精神,从而使建筑具有叙事的功能。文章从自然环境、多重人称、多元文化这三个方面探讨基于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公共建筑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形式生成和空间营造方面对达尔雅瓦住宅进行解读,旨在探讨建筑空间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库哈斯建筑哲学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在达尔雅瓦住宅中均有所体现,通过对整体的分割、契合、错位、叠合、重组使结构消隐于空间、融合于形式,为当代住宅的空间生成与形式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渗透性空间构成要素的性质与尺度特点,将岭南建筑与庭园渗透性空间结构划分为静态要素、动态要素两方面。从庭园内外界面、建筑室内外界面、建筑内部区域三个层面去分析渗透性空间的实体中介与由动观、静观组成的动态路径在近代的嬗变,有助于认识渗透性空间在近代的发展轨迹与空间适应性,启发思考渗透性手法对空间边界处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术馆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教育,而美术馆的建筑及空间结构也是美术教育的内容。在1964年,科林·罗与罗伯特·斯拉茨基提出透明性理论,其中空间透明性更具有的特征是物理透明和现象透明,即物理穿透和多种空间位置能够相互融合且空间具有变化性。文章将空间透明性与美术馆教育相结合,在近现代建筑里体现空间融合与多变的特性以达到对我国美术馆教育的启示。文章主要探究了美术馆中空间透明现象的运用,对比国内外美术馆运用空间透明性对展览布局和对学习者个性化教育的影响,以及多种空间融合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有哪些重要的意义。美术馆应该融合多种空间功能,创造出具有整体视觉艺术展览形式,增加学习者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学习者在观展的同时应该充分探究美术馆的各种资源并加以运用,从而使美术馆教育不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工业革命让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探究现代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的方法,通过分析现代建筑活动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原因,以及研究中国传统地域性建筑——福建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对其选址布局、建筑材料、结构、内部空间进行分析,尝试归纳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的方法,为现代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低多边形已经成为了数字时代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设计语言,它与空间设计的碰撞并不仅仅是一种风格,其所蕴藏的空间表现力和数字时代基因不断拓展了当代建筑空间建构的外延,其中低多边形空间的拟物化建构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方向。拟物化作为一种灵活多变、取材丰富的建构策略,通过与其他各种建筑处理手法大胆的创新性结合,能更好地实现建筑在当今社会的适应性发展,对建筑的前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从场所营造、拓扑生形、空间寄生、生态引导四个角度出发,将抽象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探讨了低多边形空间的拟物化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与建筑空间在被结构剖析之后呈现出同源性。文章以情境体验为线索对戏剧与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进行解读,从二者的叙事类比、叙事体验和形式迁延三个角度阐释主题,指出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叙事载体与建筑学相互交叉,形成建筑空间体验的多元性与场所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人类在满足于物质生活需要的背景下,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新型的建筑墙体材料逐渐成为了现当代众多建筑研究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话题。文章主要研究现代城市建筑中对新型建筑墙体材料的应用,针对新型的建筑材料以及节能建筑所表现出来的保温技术进行探究,不断改善我国的建筑构件体系,为我国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增强新型墙体功能以及实现节能建筑保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回顾了傣族贝叶文化与佛塔的基本常识,并探究其关系,而后从佛塔的外形、结构、功能的宗教内涵三方面分析贝叶文化对佛塔的影响,并认为佛塔作为文化建筑,其所蕴含的意义和观念,大都是通过象征来体现的,且佛塔的物质体系与其象征的思想体系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20.
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是其民族文化实体化的表现,其所体现出的形式美、"因地制宜"的结构美、"和谐"的空间美中,蕴含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彰显着云南的地域文化和历史风貌,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与一定的传承价值。文章基于云南藏族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从云南藏族风土民居的特点入手,探索其在形式上、结构上、功能空间上的建筑美学内涵,掌握其建筑特点与民族元素,从而为传统云南藏族风土民居的更新以及在设计中多元素的融合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