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韦 《天风》1996,(4):43-45
每逢在《天风》的封底、封里看见各地新(改)建教堂的照片,心中总是泛起喜悦。有些教堂还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建的,这个更见证了神的荣美与信心的力量。作为一个退休的建筑师,我愿在此对教堂的发展梗概,现代教堂的特点,以及在我们三自条件下建堂时最好加以考虑的一些问题——平面布局、结构选型、疏散。  相似文献   

2.
何琦 《天风》2001,(1):40-43
80年代以来,中国教会在历经文革极左路线的封杀、停滞多年后再次获得新生。文革中被关闭的教堂重又开放,由于各地教会发展迅速,为满足会众崇拜活动的需要,各地教会陆续开始建筑了许多新的教堂。细心的人若仔细查阅近些年来的宣传介绍各地新建教堂的图片资料,便不难发现近些年来中国各地教会所新建的教堂大多是新哥特式,或“仿新哥特式”样式的教堂。似乎,新哥特式教堂已成了中国新建教堂的唯一仿效的建筑样式,这实实在在是中国新建教堂在建筑设计上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3.
宝岛台湾省,全境天主堂林立,分布着420多所公开举行弥撒的教堂,规模庞大的哥特式或罗马式的教堂建筑不多见,一般都是中小型圣堂为主,历史较短。近年新造的教堂建筑,无论是外观还是内装饰,趋向造型简洁、线条明快、格局新颖、色彩和谐,体现出现代气息。特征标志:十字架古老的十字架,历来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共同标志。在一般情况下,教堂的十字架总是安置在建筑物的制高点,好让人们从老远的距离就看到,引起注目;也  相似文献   

4.
张韦 《天风》1996,(6):43-45
这里主要概述教堂的基本功能要求、艺术造型、经济问题,以及彼此间的关系。在建堂前,这些问题要尽量做到心中有数。 1.基本尺寸及平面型:教堂应建多大?根据我国观状,可考虑每座0.6至0.7平方米左右。例如500座,其使用面积可取300余平方米,800座则可取500平方米左右。这个面积是指做礼拜的主堂的座席区、走道、圣台面积之和,并不包括进厅、房间及墙体等。  相似文献   

5.
苏喜乐 《天风》2018,(5):11-12
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内涵包括教堂建筑中国化在内的方方面面,过往人们总是以西方教堂的样式为教堂建筑的“样板”,其实,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本民族丰富的建筑文化,基督教在某一处境中要生根开花结果,一定要与当地文化融合,而这融合当然也包括基督教教堂建筑方面的融合。本期我们邀请几位同工讨论教堂建筑应有的中国元素,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哥特式风格建筑在艺术史中占据着极其关键的位置,尤其是哥特式教堂,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彩色玻璃窗是哥特式教堂的重要组成元素,牵引着光照艺术与宗教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力图通过对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彩色玻璃窗的研究,探析光照艺术在宗教背景下的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化地理与建筑史相结合的角度,对陕北近代教堂建筑进行剖析研究,基督教文化在陕北地区的扩散及变化体现在空间、建筑和艺术三个方面。本文给出了陕北近代教堂在这三方面的数据统计、建筑实例及细部表现,为陕北近代宗教建筑的保护和承续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吴志福 《天风》2018,(5):16-17
中式风格教堂建筑正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外在表达,能够消除外界对基督教是"西方宗教"的印象,更好地促进中国教会的发展。几年前,曲阜教堂事件引发了各方关注。我所在的一个文化群里,也在热烈讨论这件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世峥 《天风》2012,(6):69
陕西省三原东关教堂,原名"救世堂",始建于1915年,系陕西境内最早建立的教堂之一。教堂是以砖混为基础的土木结构的建筑,建筑面积288平方米,最大跨度约12米,可容纳500余人同时作礼拜。该堂在建筑上既有西方教堂的特点,又有中国建筑的模式,两种特色完美结合,成为中西合  相似文献   

10.
罗威 《福建宗教》2001,(2):35-35
乌尔姆(Ulm)位于德国南部,一座11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整个城市布局围绕着市中心的敏斯特教堂(Ulm Minster)展开。这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高度为世界第一。这座砖石结构的教堂从设计到建成经历了近600年人世沧桑.凝结了数代工匠的智慧和血汗。  相似文献   

11.
王丽青 《天风》2010,(10):52-55
<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拔地而起的教堂,见证了神的荣耀和中国教会的蒙福。但让教堂真正能成为一个崇拜神的地方还需要各地教会的加倍努力。而今的一些教堂建筑过于注重其功能性,过多地为了各个不同的聚会活动考虑,  相似文献   

12.
一、教堂建筑艺术风格 变化的历史特点 每一时代的建筑艺术不仅要体现这一时期建筑材料的开发应用、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运用水平,而且还应体现出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心理、习惯和审美要求。教堂建筑理应是一种建筑艺术,它不仅积淀着时代建筑水平和时代审美观念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浓缩着某一时代信徒深刻的神学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创造力,它是神学家和建筑师通力合作的结晶。 3世纪的宅第教堂,是在向后人诉说着基督教早期处在罗马帝国迫害之下,没有取得合法地位而只能在私人宅第进行礼拜的情景;4世纪君士坦丁时期,…  相似文献   

13.
初见巴黎圣母院、兰斯教堂、亚眠教堂等哥特式大教堂时,惊讶得目瞪口呆。对中世纪的人们,能建造如此高大宏伟、精致美观的教堂感叹不已。但是后来看得多了,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这类教堂的风格大同小  相似文献   

14.
哥特式教堂诞生于中世纪,它糅合了中世纪的政治、宗教、哲学和文化,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历史见证者。高耸、尖直、繁复、梦幻般的色彩是哥特式教堂的标志性特征。其以理性的结构搭配浪漫的装饰,谱出了独属于中世纪浪漫的交响曲,回荡在世人的耳畔。文章主要从哥特式教堂的拱顶结构、彩绘玻璃窗和雕刻三个方面对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和装饰艺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胡泉源 《天风》2016,(11):35-37
正二、中国教会现有的几种教堂模式我们来看中国教会现有的教堂建筑风格~1。可以尝试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其分为几种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风格和类型:1.移植(嫁接)式:这个时期的教堂建筑都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前。大多数的教会是西方差会传福音后建立起来的,教堂的模式就是所属母会的翻版,甚至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城市的规模及数量日渐增长,人们对于新的建筑形式需求逐渐扩大,非常多的建筑设计创造了新的时代潮流。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科布西耶的代表作品朗香教堂,它简约特别的外形设计和美轮美奂的用光手法被誉为20世纪最具震撼力、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文章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出发,逐步分析朗香教堂的空间设计、外部造型和材质、色彩、光影以及设计师的巧妙构思,并谈谈它与传统教堂设计上的本质区别,从而使人们更加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朗香教堂的空间设计以及勒·柯布西耶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李世峥 《天风》2011,(7):41-43
众所周知,教堂决不等同于教会,但教会却离不开教堂。因此,历代教会都将建堂工作视为教会事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会恢复活动以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信徒人数不断攀升的同时,教堂数量亦与日俱增,我们为此而由衷地感谢上帝的赐福。然而,当前的中国教会,在建堂工作中尚有不少缺欠,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8.
伍艺 《天风》2003,(1):57-57
<正> 这位木匠出身的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在80至90年代建筑界,是一位引起世界建筑界产生巨大反响的人物。 他的一组以“风”、“水”、“光”为主题的教堂将人带入赞美上帝的美善和奇妙中。安藤忠雄的教堂建筑蕴含着他对建筑内质的深悟,如同许多建筑大师的评论感悟到他充盈租驿动之心,凸现了建筑与人对话的追求和张力。当我们细细品读安藤的教堂建筑,都有如此感触。  相似文献   

19.
金怡  禾艺 《天风》2005,(9):31-31
建筑,尤其是教堂建筑,犹如连贯着的历史史诗,使人在欣赏、品读之余,心中涌动起那份感动,金怡姊妹是一位刚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未来建筑师”,对于建筑包括她内心的“上帝的圣殿”,有着自己的想法。于是,把想法变成让更多的人看得见的图像,则是她“筑”在心中的梦。这幅取材于上海沭恩堂的摄影作品,试图在解构着一种“建筑中凝固的音乐”的诗意内涵。教堂与都市现代化建筑重叠映象,似乎是她内心想象的外化。  相似文献   

20.
张韦 《天风》1996,(8):38-40
8.堂内外疏散问题。我国对公共集会类建筑,按国家技术规范明文规定,要考虑紧急疏散。一般在厅堂内部,每250人(及其零头数)需设一安全出口,几个出口均匀分布,其总宽度按每百人0.65米计算。例如950人,应有4个安全出口,分布在前后左右,其总宽度约6.2米,即每一出口门的净宽需1.6米,门向外开。教堂也应按此办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