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文化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核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因消费和旅游的推动而得到重生。通过新乡市关帝庙历史文化街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向现当代历史街区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多元文化主体的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发生了演变,并且这些不同主体需要的功能之间,并不是完全契合的。  相似文献   

2.
历史街区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进入某个特殊时期产生的文明内涵深厚的文化遗产。一方面,历史街区影响了城市功能,另一方面,历史街区可以供人们进行活动、生产和生活,可以说,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承载于历史街区。而历史街区人居环境的保护发展却被大众所忽视,导致人们对街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逐渐降低。因此,文章构建以居民满意度调查为主的人居环境指标评价体系来对开封市历史街区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基于现存的与评价指标体系有关的研究结论,与历史街区的特点进行结合,使定性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历史街区人居环境不同方面的需求和感受进行客观、全面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由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历史街区失去活力,因此提出在保留城市历史街区原有历史风貌的前提下,采用文化策略和艺术策略的活力创造策略,最终提升历史街区活力,延续场所精神,实现城市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历史街区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文化遗产之一,"修旧如旧"后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获得国内外的认可的事实表明,对"修旧如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历史地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章通过梳理中外"修旧如旧"的发展脉络、现状,以及分析国际上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出我国历史地区类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运用的"修旧如旧"方法,既符合我国文化遗产的特点,又遵循了国际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5.
历史街区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精华部分,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正是意识到了这种重要的价值,各地兴起了历史街区的改造热潮,历史街区正在逐渐走向繁荣,但是,受到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在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多问题。文章以无锡清名桥历史街区为例,着重从建筑细节的营造及景观处理方式两个方面出发,分析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南京是名扬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灿烂的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其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活性文化遗产",也极具历史感与场所感,不仅具有街巷、道路、建筑及文物等表现出来的物质空间特征,同时亦具有一代又一代居住于此的人们生产生活等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明特征。文章以南京老门西为例,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及相关技术方法来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提出优化更新空间的策略,从空间形态上为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的提升提供一个优化机制,同时关注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保护与利用,更好地营造其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速度不断提高,然而城市的大拆大建使街区的文化定位和历史资源逐步丧失。因此,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保存,如何凸显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在城市空间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通过对历史文化区的改造来保护传统文化等问题已成为城市设计发展中的关键。文章以西安市和成都市两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改造修建后的现状为研究对象,思考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城市空间重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街区是反映一个城市传统文化发展的窗口,伴随着我国休闲文化旅游市场的逐渐升温,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历史文化街区内部有着大量的文化遗迹,包括传统文化、名俗文化和现代文化等等,这些不仅能够体现传统的居住风貌,更是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特色的载体。与此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形象设计也在其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系着整个历史街区所呈现的外观形象,还有传承和传播城市文化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对历史街区进行形象设计时,必须考虑街区的传统文化和城市的文化特征,同时保持街区的时尚和可持续发展,还要注意整个街区设计的整体性原则。以常州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为例,探讨其街区的形象设计。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大型城市都出现了新旧街区并存的现象,对城市的整体风貌造成了一定影响。老旧街区保存了我国城市发展阶段诸多的历史文化记忆,而在相关的城市更新改造中也面临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南京市玄武区西家大塘老旧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南京西家大塘区块的建筑与景观特色、历史与人文价值、街区改造方式等,探索在城市空间微更新设计的改造方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承载着古城千年的兴衰更迭,是地域物质资源与历史文化的聚集地。传统村落的微更新改造是动态地保护历史遗产,隶属典型的活态遗产范围。以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为研究对象,将活态传承的保护与微更新理念引入侯官村改造中,打破乡村自身空间局限,动态保护传统村落。针对传统村落历史文脉环境进行微更新的研究,通过小范围改造和修复,活化传统村落环境风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促进人、文、地、产、景的多维度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双修概念中城市修补部分明确指出保护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是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通过研究桂林正阳东西巷保护、开发模式,从中分析该历史街区保护、开发过程中的优势借鉴意义与劣势警示作用。最终结合城市修补概念为今后不同地区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街区做出示范。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城市文化旅游热度持续升温。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江苏省南通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寺街,位于南通市的老城区,它不仅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还是倍受南通本土历代文人、雅士所青睐的风水宝地。寺街的品牌形象设计对南通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寺街品牌形象设计,不仅要在设计元素上体现其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还要在设计表现手法上符合现代设计趋势。  相似文献   

13.
结合城市旧街区景观改造设计的课程教学,主要从优化道路系统、提升街区功能、塑造街区景观形态三个方面来分析改造设计的思路引导,能使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基于城市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下处理旧街区环境更新发展问题,探寻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历史演进的见证。在柯布西耶"旧建筑消解"理念的倡导下,城市的快速发展正在逐步侵蚀历史的痕迹,这场博弈势必会带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在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前提下,对于历史街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既促进了历史街区重焕光彩,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如今的文化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通过分析城市发展中历史街区的现状,探索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与设计意义。以南宋御街为实例,进行景观、建筑的探索与分析。要想对历史街区的文化进行保护以及更新,须结合城市历史文脉以及街区现有资源进行重新规划梳理,才能最大限度对文化进行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16.
对于我国的许多内陆城市而言,历史文化街区已然成为这些城市的主要名片。为了提高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品质,在开发和保护中必然会引入城市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文章主要透过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从文化、经济、技术三个方面谈论文化历史街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以期对当前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南京的民国建筑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8年间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具有民国特色的建筑。这类建筑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是中国当时社会逐渐吸纳接受西方文化的代表。南京在1927年4月制定了从实际出发的规划——《首都计划》,主张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同时引进西方城市规划思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和创造革新。论文主旨在于通过现阶段所拥有的调研结果对南京的民国历史街区的改造实例进行民国建筑的改造分析,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审视,总结出民国历史街区环境改造中的注重内容。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街区伴随城市发展步入了“存量提升”的新阶段,优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势在必行。当前以VR、 AR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实现了对街区三维场景的重建,但是关于将数字技术应用作为提升街区空间活力的方式却鲜有人去关注。以历史文化街区使用者的空间感知为基础,探讨数字技术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湖南省湘潭市河街老码头文创街区设计的研究,分析码头遗址与文创街区的结合开发方式,思考历史遗留物如何通过改造再次利用于文创街区的建设中,重点剖析了文化创意街区的发展特点,探讨码头遗址与文创街区的结合开发对传承历史记忆、塑造滨水景观空间、复兴城市文化的积极作用。文章从历史遗留物如何与创意街区结合发展、湘潭河街老码头文创街区如何与历史遗留物结合发展两个角度出发研究论述。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在城市更新问题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采用何种途径来实现合理有效的城市发展已成为重要的命题。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表现载体,扎根于当地的在地文化,是城市人文复兴及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触媒。文章引入城市触媒的有关理论,并应用于北京市什刹海传统历史街区中,旨在通过一种可持续性的更新模式促进街区内的人文复兴,从而使历史街区实现渐进式的多元化的有机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