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村景观设计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得共生景观理论方面进行景观设计再思考。根据多篇文章的研究,从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研究趋势三个方面阐述乡村景观的共生性,国内外共生景观的研究比较中存在差异性和相似性。借鉴国内外景观设计中的共生理念、绿色理念、生态理念,使乡村景观设计可以体现自然和人工的共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建筑环境设计策略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时代的需求。针对此情况,将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阐述共生理念与建筑环境设计内涵,分析将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总结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的要点,提出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的四点建议,以期推动共生理念融入建筑环境设计,提升建筑环境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3.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社会环境的交融,成了当今时代人类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要解决的头等问题,平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人类的共同目标。如何做到让建筑影响环境,让建筑融入环境,创建绿色发展建筑体系是关系到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相似文献   

4.
工业革命让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探究现代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的方法,通过分析现代建筑活动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原因,以及研究中国传统地域性建筑——福建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对其选址布局、建筑材料、结构、内部空间进行分析,尝试归纳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的方法,为现代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态园林城市旨在满足市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居民的精神境界、改善衣食住行状况,最终实现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增长。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入、和谐共存、相得益彰。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是创造多样、自然的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生存的乐趣,使人可以更加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并在此过程中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筑是人们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打上人工环境标记的现代城市建筑倾注了人类对建筑美的理解和渴望,其中,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美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和谐”作为建筑美的本体,中国城市建筑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之后,仍不断寻求真正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的“和谐”建筑。从中国现代城市建筑中寻找和谐要素,以不同地域为为线索,对不同建筑的和谐要素进行分析,并由此结合发展的脉络,才能预见中国现代城市建筑未来审美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共生理念的指导下,将污水厂的环境品质提升,使其能和周边的居住环境进行有效的互补,从以往二者相互隔绝的关系转变为相互交流的关系。真正从改善污水处理转换成为人群服务的角度出发,才能解决环境问题,为我们的生存空间增添色彩。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是近年来一个新兴的词汇,指的是在建筑的设计中,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相和谐。绿色建筑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仅涉及到建筑学领域,更涉及到生态学和其他学科,综合目的是将建筑建造成一个生态平衡的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节能、无污染的居住环境,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建筑与环境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数个建筑物通过组合形成一个建筑群,而建筑群又以某种方式逐步形成外部空间,外部空间的组合又形成了城市形体环境,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筑物的整体形象决定了城市的形态空间。因此,在实现建筑规划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反映建筑物的内在功能和结构造型,另一方面也要将建筑物以及所处的总体环境结合在一起,实现二者的有机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诺丁斯关怀伦理是论述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情感、关系以及相互关怀的伦理理论。通过论述诺丁斯关怀伦理基本特点与医患关系的关系,说明诺丁斯关怀伦理在医患关系中有较强的适用性。为缓解我国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形势,医患之间需要更多彼此间的关怀。从关怀视角提出了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即培养道德情感,构建有利于医患关系发展的关怀环境;突出人本性,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调关怀的关系性,重视医患之间的尊重、信任与理解。  相似文献   

11.
建筑伦理的基本原则是建筑伦理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在建筑伦理学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筑伦理的基本原则分别是安全与行善原则、适用与人本原则以及美观与和谐原则。建筑伦理的三组基本原则既来源于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基本原则的指导,更来源于以维特鲁威建筑三原则为核心的建筑文化传统,他们构成了建筑伦理价值理念之间相互支撑、具有一定融贯性的价值准则框架,是指导建筑行为与建筑活动的一般性、原则性规范和根本性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城市环境长期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及身心状态,居住环境的选择体现出居住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城市面貌的精神文明的层次。居住环境也是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眭化居住环境因素涉及人文因素、居住环境中精神空间问题、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1司题等,人性化因素在居住环境中渗入程度,能体现出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和谐,不仅要求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更要求人与社会文化相统一.因为,只有当人与自然和社会实现统一的时候,生命形态的和谐才可能产生.陕西古民居从现实生存需要考虑,在选址、用材、布局方面以各地自然条件为基准,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从满足社会伦理原则出发,在建筑的大小、朝向、高低方面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追求人与建筑的人文和谐.  相似文献   

14.
建筑场效应与建筑审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建筑场、建筑信息、建筑美因、审美机制等要素综合活动反映,是建筑学、建筑心理学与建筑美学有机结合的研究成果,通过其研究成果,有益于启发当代城市建筑环境优化的思路与举措,因而具有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与生态文化这种新型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种文化间有着相互矛盾且统一的关系。作为当下社会的两种主题文化理念,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功能,在科技急速发展和进步的时代,人们除了着手于科技进步,还应该更妥善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科技文化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密切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川东北地区由于相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其地区独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形成了特色明显、风格独特的建筑形式。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泥溪乡西北部的梨园村,是川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在这里传统民居与自然相互协调,人与建筑共生共存,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探究其传统民居背后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能够为当下住宅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修复性正义是在反思与批判报应性正义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一种旨在修复犯罪人、被害人、社区与社会之间正常利益关系并实现正义和谐的刑事理念或价值取向,修复性正义下的刑事司法制度建设在我国有着广阔的正义基础和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8.
绿色发展理念对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应当如何发展提供了价值参照。绿色发展理念内涵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绿色发展理念体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处在最高层面与核心地位,为秉持、坚守、弘扬之,必须搞清和谐共生的自然机理,把握人类主体利益的整体性,对生产力作出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四大全球性问题的挑战,而环境则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随着人工环境的增加,人类逐渐丧失了很多自然环境,地球上的整个环境正在日趋恶化.因此,令人十分关心的问题是,日益恶化的环境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需要社会和自然科学家们共同去探讨.作为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越来越重视研究环境和人之间的相互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城市"的环境理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创建文化都市,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向往,人文精神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许多领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目前的室内环境概念不单单是"美化"这一个主题,还涵盖了更多的内容.从广义上讲,是自然环境→城乡环境→社区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环境这一串链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①.而狭义地说,是指室内空间与精神环境等方面.由此可见,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商业环境的审美原则发生了变化,商业空间不仅是购物的场所,更是体现城市精神和都市文化的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