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道教的饮食养生文化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不单单是因为道教中积累了大量的可供今人借鉴、利用的饮食方法和技术.实际上,道教的核心饮食养生思想及原则,更彰显出了其永久性的价值和魅力.从某种意义而言,更加清晰、深入地了解道教饮食养生思想内核,并把握其内在的科学精神实质,是进一步把道教饮食养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2.
当代的中国设计极具个性又包罗万象,设计批评的兴起与发展对设计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当下,民族造物的文化传承意义非凡,设计对民族造物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也产生消极作用。如何在当代背景下设计出让人们喜爱的民族造物衍生品,并让人们愿意主动去接触民族造物文化?如何在设计衍生品中保存民族造物的文化与精神?又如何把握民族造物衍生品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重新思考民族造物与设计的困境,让民族造物在设计衍生品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而是装满"思想的内容",反思与构建,让民族造物设计衍生品通过设计批评能促进完善并准确传达民族的造物文化与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金元时期全真道领袖丘处机所作《摄生消息论》,在广泛吸收前代道家、医家典籍中养生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脏腑理论与五行生克的原理,将人体脏腑的变化与四时、五行等相联系,对四时精神调养、起居饮食、疾病防治、保健方法等进行了具体阐述,简明扼要、操作性强,适合一般人养生之用,问世后流传颇广。四时养生之道《摄生消息论》的要旨从书名中便不难推测。所谓"摄生"便是养生之意,而"消息"一词,则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长。该书分为春季摄生消息、夏季摄生消息、秋季摄生消息、冬季摄生消息四部分,  相似文献   

4.
道教与岭南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同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化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饮食养生思想,也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记。岭南饮食文化就深受道教影响,其饮食文化之中处处体现出道教文化的某些特征。一、道教养生思想对岭南饮食风俗的影响道教是重生的宗教,早期道书《太平经》就明确指出:“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如何重生、长生?道教认为饮食至为关键,《混俗颐生录》云:“食为性命之基。”为此,道教提出“饮食以养其体”的养生思想和“饮食以时调之”的养生之道以及节食、淡味、服饵等…  相似文献   

5.
《长物志》是明代苏州文人文震亨撰写的一部关于园居生活与园林营造的笔记体著作。此书共十二卷,涉及室庐、花木、水石、几榻、器具等诸多方面,不仅在园林营造方面颇有研究,其对室内的家具、器物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反映了晚明江南地区文人精致细腻的生活美学与清雅淡泊的审美品位,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理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长物志》所蕴含的造物思想进行充分的研究,挖掘传统文人和匠师的造物智慧,将其基本的造物观念为今所用,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可贵借鉴。  相似文献   

6.
设计形式作为人造物的外在表现,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为中介的。从文化及人类学的视角来考察造物设计形式,通过讨论设计形式与文化,设计形式与人的关系,才能清晰地认识到各种要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它们是怎样介入到造物形式的设计中去的,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造物中不同特性的互补和交融便是一种文化整合,它使造物设计形式不断地吸收着整个人类文化进步的各种积极成果。通过设计的文化整合作用,才使设计形式沿着提高文化品位的方向不断发展,创造出更多有意味的形式出来。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养生保健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主要休闲方式之一。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养生理念的复兴,中医药养生的精华就是饮食养生,而茶餐厅虽以"休闲、舒适、品位"为主题成为一种都市时尚餐饮文化,但普遍缺乏养生的特色。因此,"养生"是茶餐厅未来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可以将中医药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动静结合"的养生理念融入茶餐厅的设计要素之中,并将茶餐厅的空间布局与色彩、材料、照明、陈设四个设计要素结合起来以完善和提升茶餐厅空间的养生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一些以技术性层面为主的实力分析及史料研究,探索中国漆工艺与日本漆工艺之间存在的关系转换及所预示的兴衰趋势,并就特定时期(中国明代和日本江户时期)的漆艺术现象(能够代表中日两国造物文明传统最明显特征的艺术品种)尝试以技术层面为主的切实分析,并试图达到探索其文化成因、生活习俗及贸易往来诸元素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饮食养生不是永生,是蓄养生机、自足其性、颐养天年的过程。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国饮食养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中和之道、厚德之道诸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汉代瓦当图像与纹样、造型与形制、史境与意境三重维度的研究,可以发现汉代集造型、图案、空间环境三者为一体的造物设计思想。汉代瓦当的造物设计不仅有造物设计本体的考虑,诸如造型、纹样、色彩、材料、加工工艺等,也有其设计外围的思考,如形制、图像、思想、意境、文化等的传达。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人们物质需求的日益满足,人们愈加注重对健康养生的追求,SPA的传入与普及为人们提供了身心俱养的养生空间。传统养生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本国特有的养生观和休闲观。如何顺应时代要求,把传统养生理念主题文化与现代SPA室内空间有机结合,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传统养生理念文化内涵加以解读,从主题阐述、符号提炼、情景演绎、影像传达四个途径结合传统养生理念融合于SPA室内空间的设计之中,旨在为中国文化特色下的SPA室内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间的密切关联。认为道家文化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儒家的养德、致中和、卫生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佛家的思想对中医养生文化起到补充作用。相互间不断发生碰撞,彼此交融渗透,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著名的导引养生操五禽戏,不仅有东汉末年出现的"华佗五禽戏"(或称作"古本五禽戏"),明代中后期还出现了一种"新五禽戏"(或称作"明本五禽戏")。华佗五禽戏最先由东晋张湛等人编撰的《养生要集》收载,其后南朝的陶弘景将《养生要集》摘编为《养性延命录》,华佗五禽戏也随之转存其中。由于《养生要集》的亡佚,《养性延命录》本的五禽戏便成为迄今所见华佗五禽戏的最早版本。隋唐时期,华佗五禽戏还曾一度被道书《太上老君养生诀》载录并神化过。明代的新五禽戏最早见于《卫生真诀》,而非《万寿仙书》,之后又演化出《赤凤髓》和《内外功图说辑要》等版本。华佗五禽戏与新五禽戏之间以及新五禽戏的三个版本之间在功法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闻的密切关联.认为道家文化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儒家的养德、致中和、卫生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佛家的思想对中医养生文化起到补充作用.相互间不断发生碰撞,彼此交融渗透,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体系.  相似文献   

15.
道家春季话养生□王成亚●养生(亦谓摄生)者,并非禅坐静养、气功吐纳,也非采战之诀、导引之术所专用。最要紧的是顺应四时阴阳,要在日用而不可缺少的生活中注意。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述:黄帝问歧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  相似文献   

16.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应用于中华民族健康养生实践的产物。基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进行审视,可以发现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生发展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本质联系,而且具有自身内在的建构逻辑。梳理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探索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实现当代价值转型的基本路径。指出未来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展不仅需要传承精华,更需要创新发展,唯有此才能推动中医健康养生走出一条真正的特色与优势之路。  相似文献   

17.
道教文化养生是一种包含着丰富能量转化的技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两大技术尤其值得注意,这就是伦理养生与符号养生。  相似文献   

18.
古代灯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其造型在科学、技术、实用、文化、审美时尚等方面的完美结合是最具设计文化意味的。对现代设计的造型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与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印两大古老的医学体系中,存在着两种极为相似的肢体运动疗法,它们都通过运动形体、控制呼吸、修持内心来达到运行气血、舒展筋骨、通利积滞的养生效果。二者性质均为康复医学与运动健身的结合,为各民族的身心健康和繁衍不息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瑜伽文化和导引养生文化的历史渊源、思想理论和运动特点分析,透过养生文化视角进行类比,探讨瑜伽与导引的异与同。研究意义在于通过两种养生方式的比较,可使印度瑜伽和中国导引的优秀文化互为有益补充,同时也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在佛教经籍中,蕴藏了丰富的食疗养生文献和食疗思想。据统计,有约300部的佛教文献论述到食疗史料,“食”字在《大藏经》中重复出现了85685次,相关内容计约近百万字。从佛教经、律、论三藏中摘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分作佛经中的食疗养生文献、佛律中的食疗养生文献、佛论中的食疗养生文献和佛经食疗养生医案选论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将佛教之饮食与疾病诊疗及养生保健的关系作了较为全面地展示。同时,对佛教的四食、五药也作了相应地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