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家坡是卫坡古民居的旧称,这个古老的村落位于洛阳市区向北约10公里处的孟津县朝阳镇。我们现在看到的卫坡古民居实际上建于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是卫氏家族在全盛时期建造的官宦住宅,是河洛地区具一定规模且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现村里有靠山窑院、簸箕式窑院、天井窑院等62所,清代庭房360余间,青石板路贯穿东西,各家院落南北对称。这些保存完好的建筑形态,对我们现在研究清代民居建筑艺术、传统文化、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还具有可供旅游观赏的商业价值、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天井是我国传统民居空间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采用内外空间结合的手法,营造居住环境的特色空间。文章通过对天井元素的概念和设计特征的分析,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天井空间在现代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的演绎,归纳出天井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优势,探讨传统民居元素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建筑与景观设计中。  相似文献   

3.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从样式上分为干栏式建筑和院落式建筑两大类,从功能上分为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干栏式建筑装饰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中最具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样式:院落式建筑装饰是少数民族把汉族和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具有朴实素雅、天人合一、底蕴丰厚的本色之美、自然之美、内在之美.  相似文献   

4.
院落,是我国传统民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作为建筑的良好补充,与建筑形成虚实相生的关系。我国民居院落,从北方到南方,形成了面积逐渐减小、高度逐渐增加的趋势。具体形式是北方院落形制方阔、等次分明,南方院落形制高窄、庭院深深、院落园林化。究其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地理地貌、气候条件等所导致。文章结合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人文文化分析我国院落形制出现差异的原因,对传统民居院落作系统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广西"潇贺古道"区域民居形态的多样性现象,运用设计事理学的视角,通过对塑造该地不同民居类型的内外因素进行比较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外部环境中的地理气候因素是塑造广西百越干栏楼居民居形式的主要动力,而社会文化因素则是塑造广西汉族天井地居民居形式的主要动力,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取决于两种建筑类型生存环境的"选择限度"。  相似文献   

6.
豫南地区处于我国秦岭-淮河分界线,其民居建筑即有江南建筑之气韵,又得北方建筑之魂魄,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性。笔者以信阳新县丁李湾村明清民居为例分析村落的风水文化、院落及建筑特征、装饰特色等,并将丁李湾民居建筑类型归结为类徽派民居建筑。  相似文献   

7.
新疆伊犁地区民居具有非常独特的建筑特色,是我国人文文化以及建筑文化方面非常重要的文化财富。文章对伊宁市六星街区民居建筑的院落布局、平面布局、结构特征、装饰与色彩等做出分析,以此达到了解伊犁民居的建筑特色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数字媒体技术介入豫西民居建筑砖雕数字化保护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从学院式传播模式、移动式传播模式、娱乐式传播模式与直播式传播模式四方面对豫西民居建筑砖雕数字化传播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运作方案和措施,为豫西民居建筑砖雕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湖南省衡阳市的沙井湾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从其现有问题出发,提出原真性保护、功能性补充、活态性传承三点适应性保护原则,并从民居建筑风貌、院落景观空间和周边景观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沙井湾传统民居的保护性改造设计研究,进行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10.
山西晋南清代民居建筑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民居虽然规模不大,但分布较广。目前对晋南清代民居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详细,有一部分民居无人保护甚至面临拆迁的困境。因此,研究晋南清代民居建筑,对于研究晋南地区的古建筑文化、风格特色及该地区的清代历史、生活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的干栏式民居最早可追溯到古越族的远祖——瓯越和骆越的干栏文化。骆越一支因迁徙的缘故将干栏式建筑带到海南省富饶的土地上,又因生存所需将原本的干栏文化与本地传统民居文化进行了融合,最终形成了黎族干栏式民居的雏形。文章着眼于黎族的物质性和观念性文化,对黎族现有的干栏式民居建筑进行田野调查,并对黎族干栏式民居的兴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院落模式在人类发展史上出现得很早,但是在当今寸土寸金的城市中,人们已经无法感触到这种空间模式所蕴含的文化和习俗。传统的院落是在水平面上依次展开并进行布局的,而当代居住空间是在垂直方向发展。对传统院落空间的空间组织思路和设计方法进行探讨,进而将这种传统的空间引入到现代的空间和生活中来。文章对北方传统合院式民居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它的设计理念和所包含的思想在当代居住空间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馆的考察,深刻感受到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引起的是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居住生活理念上我们已经迈入了新阶段,城市空间扩展,人口膨胀,城市不断提升建筑高度,日益减少公共交往空间,眼前这么好的传统院落文化正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民居是何物,更是一头雾水。文章详细地解析了关中民居特点、关中民居的空间构成形态,从建筑学角度看随着民居历史文化不断的发掘与传承,建筑空间的形态与特色也不断地被人们所传承和研究,中国人的庭院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寄托着中国人浓浓的情思。如何将这诗一般的居住空间真正融入到现代设计和生活中去,如何唤起当代人们头脑中残存的院落记忆,是当下建筑设计者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作为新时代高校研究生不仅应做传统民居文化的继承者,更应该做一名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众多传统民居以及地域性建筑时我们可以发现,建筑不仅与周围环境有关,也与使用者自身需求有关,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需求共同决定了建筑的形式。通过对天等县丽川河畔遗留建筑、口河屯与苗村现有建筑,对天等县人居环境行为和地域民居干栏式建筑进行具体的调查,并从天等县地区居民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物质、社会、文化环境等人居环境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对天等县地区传统壮族民居人居环境的思考,并得出结论,天等县传统建筑反映出的是天等地区壮族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地貌、生活习俗、思想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技术,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均具有历史传承性。而传统建筑将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建筑形式将为人们在设计研究地域性建筑提供合理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所以保护天等县传统壮族建筑,发扬和继承该地传统民居建筑的优良设计方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天等县地居式干栏建筑对于天等县地区建筑设计与改造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姜丹 《美与时代》2020,(2):27-28
新疆传统民居是新疆乡土居住型建筑,受"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的印记非常明显,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社会极为珍贵的人居文化遗产。文章旨在以数字化、信息化保护的研究视角梳理新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存续,以生物学"基因"概念为落脚点,开展新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延续性及关联性的研究,并拓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居遗产空间的保存、保护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层住宅的设计需要结合当地居民人文、风俗等精神层面的因素,从而达到适居性的目的。对比高层住宅在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古代徽州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在整个民居中可以起到贯彻、连续的作用,使整个民居空间更为灵活。徽州民居的院落空间在高层住宅的垂直再生能满足当代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能更自然有效地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陕西关中传统村落空间进行了研究,尤其是以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系统的调研。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具有传统的古村落建筑环境、独特环境的风貌以及老街传统的空间布局形式,文章通过介绍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的村落选址与景观环境、街巷格局与风貌特色、民居院落与建筑特色和村落价值等,分析其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民居建筑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民风民俗及审美理念。晋商大院作为北方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还兼具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通过对晋商大院整体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具体研究,分析晋商"天人合一"的文化底蕴、"合和"的审美情趣及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现通过多种方式对新乡三处建筑民居进行比较研究,对新乡传统民居的建筑手法与风格做了全面而深入的归纳与总结,并将三处民居风格做了比较。同时阐释了封建的宗法、礼制观念以及清末民初各类建筑风格对本地民居建筑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玲 《美与时代》2013,(1):69-71
吊脚楼作为土家族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受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土家人就地取材,依山而建,创造了没有脚基悬于半空的建筑样态—吊脚楼。作为建筑文化的原生态,吊脚楼也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经过近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当地人居环境、价值观念和民族审美情趣。本文运用现象学,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出发,通过对吊脚楼的分析,探讨建筑和居住,建筑和存在本性之关联,揭示只有在语言的家园才得以实现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