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老于2000年5月21日生西 ,海内外与教内外 ,闻者震悼。本刊乃赵朴老晚年手创 ,特此以两期合刊推出纪念专辑 ,既以表本刊崇敬之忱 ,并希望稍稍满足读者缅怀的愿望。所有关心中国佛教的人们 ,在惊悉朴老辞世之后 ,第一个反应是哀悼 ,第二个反应常常就是———赵朴老之后 ,谁接他的班?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反应。不过 ,区区一个《佛教文化》杂志 ,所应当关注的不是这等大事 ,就这份杂志的缘起与宗旨而言 ,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与人事兴废和政策法规皆无关系的小小问题 :赵朴老之后 ,佛教还是“文化”吗?这个小小问题…  相似文献   

2.
补课     
今年第一期《佛教文化》发表“赵朴老与佛教文化”一文之后,我收到了天津许鸿文先生的来信对文中所说:“赵朴老在相当长的日子里,反复提到毛泽东、钱学森、范文澜关于佛教是文化的说法,他说‘一位革命领袖、一位大科学家、一位历史学家都肯定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表示不理解。原因是他从范文澜先生所著《中国通史简编》上看到范先生对佛教不仅“视为迷信”,而且指为“蠢国殃民”。这样一个“大谈佛教是戏论的人,怎么会一变成为称赞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的卫士?”这显然是有了误会。朴老这段话说得次数较多,不少刊物也有发表或引…  相似文献   

3.
2000年6月17日上午 ,在北京启功先生的寓所 ,我们拜访了启功先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家 ,与赵朴初先生相识相知多年。以下是本次访问记录。何 :首先感谢启功先生接受《佛教文化》杂志的采访。天气很热 ,先生微恙在身 ,实在不忍心前来搅扰 ,赵朴老过世之后 ,他老人家在当代文化知识界的老朋友象启老您、季羡林先生诸位一定都有纪念的话要说 ,我们杂志的读者也很想了解赵朴老在文化学术方面的交往情况———所以 ,我今天来想请教启老了。启老 :本来还有最后一面机会和朴老见面的 ,我的新书出版了 ,一直想送朴老 ,请他指教…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11)
<正>今天,我们汇聚在历史名城——长沙,举行"赵朴初与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复兴"学术研讨会,由此拉开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湖南省佛教协会船山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纪念我们敬爱的赵朴老诞辰110周年活动的序幕。朴老以其93年的生命历程,经历了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几乎与20世纪相始终。朴老在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国家和  相似文献   

5.
步入灵堂 ,默立在赵朴老遗像前 ,面对这位中国佛教界的世纪伟人 ,我们怀着无限的哀思融入挽联之林 ,汇入鲜花之海。每一幅挽联、每一束鲜花都寄托着人民大众对朴老的崇敬之心、哀悼之情。此时此刻 ,我们巴利语学习班的学员们怎能不缅怀赵朴老对我们的期望、关怀和鞭策。三年前 ,为完成巴利文三藏的汉译大业 ,在赵朴老的关怀下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开办了巴利语学习班。在幽静的万寿寺开设了教室 ,聘任了斯里兰卡的学僧为教师。记得开学的第一课 ,李家振先生转达了朴老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和鼓励。那厚重的言语至今仍在耳边回响 ,朴老的厚望始终…  相似文献   

6.
宽忍 《法音》2001,(6):31-33
今年5月21日,是朴老西归一周年。本会编辑出版了《赵朴初居士纪念集》,本刊和《佛教文化》都编发了纪念专辑,薤露悲歌,同申哀悼。全国各地寺院亦同期启建回向法会,法鼓梵音,以寄芸芸佛子无限追思。这些都表明赵朴老在全国佛教徒和社会各界人士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人们对他老人家的深切怀念! 朴老是本刊的创办人。笔者由于从事编辑工作的殊胜因缘,亲承謦欬,时沐化雨春风,可谓得天独厚!在编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难以把握时,我们总是向他老人家请示。朴老尽管日理万机,却不顾耄耋高龄和多病之躯,总是迅速及…  相似文献   

7.
说起佛教文化对当下社会的影响,让我想起赵朴老当年说过的一句话--佛教是文化.关于这个提法,当时还有过一些争议.现在,当我们再回过头来静静品味朴老的话,不得不对他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佛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对当下人们的现实生活,也有着...  相似文献   

8.
智灯千万亿     
一九九三年《佛教文化》第四期上,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赵朴老的一首诗。其中有“尚有平生志,还思老级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之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弘扬佛教文化的期望。这种期望绝不仅只停留在愿望中,他一直是付诸实施,尽力而为的!这一点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的同道都深有体会。他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及《佛教文化})杂志社的创办人,名誉所长、名誉社长。对于研究所,杂志社的一切他都十分关注。《佛教文化)}创刊以来,常收到读者来信,提出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化?”的探讨。关于这一概念,我无意在此多说…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创刊一年以来,得到来自各界的关怀与支持,上自87岁高龄的朴老,下至心怀善念的十几岁的小读者,每一句鼓励、每一封来信都是对我们的鞭策,促使我们加倍努力、精进日新,进入更高境界。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本刊不断接到普通读者——素昧平生的读者寄来的助刊捐款。我不知  相似文献   

10.
11月9日,北京音乐厅举行了一场“净化之夜”佛教音乐会。赵朴初会长对于这场演出十分重视,特地从医院请假到剧场观看。观众发现赵朴老来了,都很高兴。在演出开始前、幕间休息中,总有人走到他边上祝愿朴老健康长寿。一直到演出结束,还有人来到车门旁表示他们的心意。这种祝愿我常常听到,当他们对朴老表示祝他长寿时,他总是回答:“为了佛教我一定争取多活几年。”这话使我想起了一件事。1947年太虚法师突然给当时只有四抬岁的赵朴老来了~个电话,请赵朴老去看他。见面时太虚大师给了他一本自己写的《人间佛教》的书,并说:“希望你…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7,(11)
<正>(2017年11月15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法师:今年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诞辰110周年,也是赵朴老亲自主持创建的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30周年。在这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宏伟庄严的灵山胜境,在灵山大佛的慈光普照下,隆重举行学术研讨会,缅怀赵朴老光辉的一生,研究探讨朴老精深广博的思想,继承朴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弘扬"人间佛教"思想、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佛教文化、推动佛  相似文献   

12.
“万古尘寰一刹那,方觉处处是家乡”,十年前,我在《佛教文化》上发表的文章中有一首七律,其中最后两句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万古尘寰尚且是一刹那,何况是十年的光阴。《佛教文化》在2002年的雨季,第二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主编还是十年前的那个主编,发行还是十年前的那个发行。十年前因期刊而成就的读友,凭着期刊的殊胜因缘,今天又重新见面了。是十年前的《佛教文化》与您结下了法缘,十年法雨,《佛教文化》从坠地之婴儿变成了行将弱冠的少年,虽然十年间《佛教文化》之言行充满了稚气,但是您用您的慈悲,善待着期刊编辑的不成熟,我们深深地感谢您的宽容。我们非常怀念十年前数万的读者,我们相信会与老读者再续十年前之旧缘,并且,还将不断地与新读者结下新缘,与新、老读者在一个坛场中共饮法露。《佛教文化》的编辑思路会比十年前更宽;发行渠道会比十年前更广。  相似文献   

13.
5月21日 ,我正在福建种德寺讲课 ,电波传来噩耗 :我们尊敬的佛教领袖赵朴老与世长辞了。种德寺的全体尼众和我一样 ,陷入悲痛之中 ,都为失去这位德高望重的会长而婉惜痛心。我与赵朴老有一份因缘 ,1998年 ,我受石家庄龙泉寺住持常开法师的委托 ,请赵朴老题写寺名。为限感谢朴老奉献墨宝 ,我托李家振先生将拙译《大史》带给朴老 ,以求教正。当李先生通知我去取墨宝时 ,令我惊喜的是有朴老写给我的亲笔信。当时朴老身患重病 ,正在住院治疗 ,为我写信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不只是我个人的殊荣 ,表现出朴老对佛学研究的高度重视 ,他老人…  相似文献   

14.
我与朴老接触和见面的机会并不多 ,但我与朴老的因缘却有多重。由于我是从事佛学研究的 ,朴老的名字当然早就耳熟 ,他老人家的文章、诗词、书法也是早就拜读过了的 ,但我第一次拜见朴老则是在文革结束以后。大概是七十年代末 ,为配合朴老出国访问 ,文物出版社接受了出版《房山云居寺石经》一书的任务。为了保证此书的质量 ,文物出版社要我帮助修改一下“前言”。为此当时文物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俞筱尧同志特意带我去朴老家拜见朴老 ,这是我第一次与朴老见面 ,作为后辈 ,心中甚是忐忑。然而见面后谈了一会儿 ,我的紧张不安就被朴老那亲切慈祥…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7,(11)
<正>今年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居士诞辰110周年。恰逢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杂志复刊37年,连续出刊近四百期。朴老作为《法音》的创办人,生前对《法音》关怀备至,贡献至巨。本文就朴老与《法音》的殊胜因缘略作回顾,以缅怀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期冀《法音》再展宏图。一、朴老与《法音》复刊据原中国佛教协会研究部主任魏承彦回忆:1980年9月上旬的一天,赵朴老在他的住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3,(12)
一、情深似海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官前,赵朴老与清定上人欣然相会,合影留念。赵朴老双手握着清定上人的手说:“你老要多多保重,多多保重。”清定上人笑着不断点头。朴老又语重心长地说:“我是请佛住世转法轮!”镜头摄下了这珍贵的一瞬。  相似文献   

17.
编辑手记     
赵朴初居士在繁忙的国务和教务活动中,一直拔冗关注佛教文化领域某些基本理念的疏理和建设,例如中国佛教的素食、僧装和茶禅等理念的来龙去脉问题。本刊也多有以上内容的文章面世,并得到读者好评,但那些文章也有不能尽村老和广大读者之意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追根溯源的少,谈支流、枝节的多,追索基本理念的少,说表象的、具体的多,以及讲忧患的少,谈成就的多。本期“智慧法轮”以十五页的篇幅,努力做了一点这方面的匡正工作。容我在此略为绍介一二。赵朴老的“引言”引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大问题:当代佛教信仰者也应适当地具备科学素…  相似文献   

18.
尊敬的赵朴老: 各位法师、各位朋友、各位同志: 今天,我们这个座谈会就要闭幕了。朴老要作总结讲话,他要我先讲几句,我简单讲三点意见。第一,这次座谈会由赵朴老亲自主持,以赵朴老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为主要内容,就汉语系佛教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热烈的讨论。中国佛教协会召开这个会很及时,很成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出席这次座谈会的,除佛教界及一些佛教院校的有关负责人外,还邀请了几位专家、学者参加。他们对如何办好佛教院校,提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表示衷心感谢。这次座谈会上大家通过对朴老讲话的学习和讨论,对佛教人才奇缺的严重  相似文献   

19.
敝人不才,然界为佛弟子.一直关注着《佛教文化》这几年来的成长和发展。本人不揣浅陋,提出以下一些办刊的思路和建议,请予指正。一、关于《佛教文化》刊物的定位我认为,《佛教文化》杂志的“界面”应该比《法音》、《禅》以及其它的佛教刊物大得多、广得多。其读者群应该非常广大.从外围向内可粗分为四个圈:①对入生问题、文化问题、精神问题、性灵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圈;②对宗教问题特别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圈;③初入佛I“〕(指正式皈依)但对佛之正知见多不知晓的读者圈;④已入佛门有年,对伟之知见有较多的了解,但知见不…  相似文献   

20.
筹办“专号”,对许多杂志来说,想必都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今年开年以来,《佛教文化》和《法音》都不约而同地各自筹办起专号来。《法音》青睐杏花春雨的江南,而《佛教文化》看中的是骏马秋风的塞北。承《法音》同仁抬举,约我为他们的江苏专号撰文,我写了一篇《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自以为可略补写江苏佛教“只见寺庙不见人”之偏。回过头来,在筹组《佛教文化·山西专号》时,我们和山西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温金玉先生等诸位进行了反复策划,但是,真地等到我们来编辑时,我立刻想起了“看花容易,栽花难”的道理──要说起“只见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