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批评经多年努力正走向繁荣,对生态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学实践和学科理论渊源及其发展态势进行了颇为全面的研究。但生态批评的繁荣与生态问题的加剧不断构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考察、反思生态批评及其限度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赵园注重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历史,注重追问文学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而不仅仅是描述文学现象,这使得《艰难的选择》一书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赵园感悟式的批评语言,鲜活流丽,饱含她自己的生命体验,令人感到生命喷薄的力量,这种批评本身也是"文学"。赵园因执著于探索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而在学术领域里开辟了自己的园地,却又因这种执著而限制了自己的研究视野,她日渐对学术产生了厌倦,这也启示批评者应该更好地把握认识对象世界和体验自我生命之间的"度"。  相似文献   

3.
《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是国内第一部对伍尔夫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学术著作。该著作不仅从生态批评理论视角对伍尔夫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分析,同时还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内容引入其研究中,从多个视角深入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失衡的问题,由此展开了如何重建以及怎样构建精神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等的和谐与平衡。该著作所阐发的深远意义远不仅限于当代,也不仅限于生态层面,其意义是可以延伸到当下及未来人类生存于世所应持有的哲学智慧层面的。  相似文献   

4.
2018年7月2日,对于梵净山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巴林王国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7月7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举行,习近平主席致贺信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双喜临门,这对于梵净山名山建设既有目标界定,更有新精神的导引;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生态保护的肯定,也是当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起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把“美丽中国”从单纯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将建设生态文明概括为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今天以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为载体,如何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充分挖掘梵净山佛教文化人文资源,探索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融合理念,构建全球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研讨对话的高端平台,推进梵净山名山建设,将是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带有"觉醒"意味的批评方式,它的出现除了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之外,其对生态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革命性的。在生态批评视域下,生态文学创作不但要顾及文学艺术自身的规律,更要凸显生态批评的理念与视野,这对于生态文学创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李松 《美与时代》2005,(6):14-15
两千多年以来,经典文学文本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视野中一直是批评研究的中心对象,一部文学史基本上是经典文本序列的组合.然而,随着国际上信息革命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国内改革进程出现的新情况,对文学经典认定的机制也相应出现了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的日新月异,文学的生产载体和阅读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印刷媒体为主要载体的经典文本遭遇了电子媒体的猛烈冲击,文学研究的对象也向流行音乐、通俗文学、广播、服饰、文化产业、建筑、消费文化、日常生活及其中的制度、物件、行为方式等等发生了转移.我们如何面对经典与后经典这一研究对象的转移、文学发展现实对文学批评的强烈吁请这一处境呢?笔者试图对后经典批评的走向做出尝试性的探询.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源头的齐鲁文化,其实体是由儒、道、法、墨等文脉构成的,它们揭示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脉络,并以多元理论诠释了实现普遍和谐与稳定的思想。基督教是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图谱”的根源,它以宗教的方式阐释了上帝是造就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始动者,信奉上帝所言而行是创造和谐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不同文化生态模式的比较,析离出中西方和谐观各自产生的本源及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萝特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以及西方哲学、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生态转向而逐步形成的.其生态女性主义要探究的是,在父权统治的文化和社会体制下,女性和大自然所受的虐待这两者之间的那象征性和架构性的关联.其目的是透过对她们的病源和厉行的更恰当的理解,在策略及世界观上去解放或治疗这相互关联的支配.这种关联的支配仅仅是一个由社会所塑造的父权制支配体制.父权制支配体制的根源就是西方理性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二元分割的认识论.相互依存的模式应该取代支配的层级模式,成为男性与女性、人类团体及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9.
装饰是与人类史同龄的一种艺术形式,贯穿于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哲学和审美意识.在现代设计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装饰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曾得到过大力推崇,也遭到过强烈抵制.将传统装饰的内涵和文化象征意义与现代意识形态相结合,将其理念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必将产生更具民族特征和文化底蕴的现代设计.  相似文献   

10.
自然的崇拜与禁忌——解读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民俗是一个族群独特的文化起点和精神原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精神,为人类社会的生态有序发展和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文化密码和精神内源.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出现转型迟滞,作用日益削弱.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重塑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的内涵与形式,将其融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之中.  相似文献   

11.
当代的中国设计极具个性又包罗万象,设计批评的兴起与发展对设计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当下,民族造物的文化传承意义非凡,设计对民族造物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也产生消极作用。如何在当代背景下设计出让人们喜爱的民族造物衍生品,并让人们愿意主动去接触民族造物文化?如何在设计衍生品中保存民族造物的文化与精神?又如何把握民族造物衍生品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重新思考民族造物与设计的困境,让民族造物在设计衍生品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而是装满"思想的内容",反思与构建,让民族造物设计衍生品通过设计批评能促进完善并准确传达民族的造物文化与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思考并深入阐释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当代价值和未来趋向是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主讲者和评议人就此深入探讨了中国哲学何以是一种扎根于儒家传统的"精神人文主义",梳理了其思想渊源、经典文本、核心命题和发展逻辑,阐明了中国哲学在人类遭遇文明困境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力图结合全球文化的最新发展,思考当代中国哲学如何实现方法论转型,如何解答遭遇的现实问题,如何开拓中国哲学研究的国际视野,并向世界传达积极的、开放的、多元的、自省的文化信息,来彰显出中国哲学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进而指出中国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哲学、世界文化之立法的积极参与者,它对于理解人类历史、思考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核心、关于人对自然道德义务与责任的基本理论与观点,其产生与演变渗透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形成、发展、深化及完善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构建了劳动使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具有道德合理性、实践是人与自然实现主客体统一的根本手段等重要逻辑思维。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为当代正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破解生态难题提供了新范式,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新境界,指明了人类文明形态前行的正确方向,夯实了人类新发展理念的伦理基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创立奠定了生态价值观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宗教和文学艺术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宗教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学艺术的力量,由此也就产生了宗教文学和宗教艺术,并对整个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是有深刻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翻译在人类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寻求沟通,促进交流。而文学翻译更是承栽着促进人类文化共同进步,增强各国各族人民的友谊,保护世界和平,使人类免于战争和灾难的伟大使命。因此,对于如何开展文学翻译工作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在对文学翻译中备具争论的翻译原则—“神似”进行阐述,从而明确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试析道教无为而治与生态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霞 《宗教学研究》2004,10(4):45-50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逐渐与政治结合,形成生态政治,推动着生态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生态化,以提高国家、政府、群众、个体在政治纬度上对解决生态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切度,在欧美各国形成了以生态原则为基础的绿党组织.我国的生态与政治关系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在生态政治理论探索中,我们不仅要参照西方,也应在传统文化中发掘与生态政治有关的思想,对之加以重新阐发,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政治思想.道教天人合一、无为而治、以民为本、身国同治和非兵等政治思想与今天的生态政治既有共同之处,也独具特色,对我国生态政治理论的丰富和环境治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主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环。中国宗教以其"道法自然"的特质而充满了生态保护的观念,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的分析,这种"生态"意识故而有着独特意义。当然,这里对"生态"的理解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这四种生态与人类生存乃有机共构。而中国宗教以其"出世"精神和"人间"关怀的有机结合,而使各个方面构成统一整体,形成和谐关系。于此,中国宗教将自然纳入"神圣"领域,对生态保护因而具有一种神圣的维度;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有另一种审视,主张人际关联实现其社会生态的平衡;对人类文化强调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文明的和谐与共融,对精神发展则力争纯心净化、返璞归真,达其上善若水之升华。由于其宗教视域打破了相关领域的界限,使之更贴近自然,因而形成其对保护自然原貌、维系生态平衡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5,(6):136-140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近些年,一些学者以生态批评为视角形成研析该作品的一个新热潮。以生态批评为工具分析该剧作应坚持生态系统论的观点,以社会生态批评为中心环节,从自然环境、人的精神和社会现实三个维度全方位展开,并注重分析研究人的精神与自然环境背后的社会因素,进而准确把握作品蕴含的深刻生态批评与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9.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文化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容忽视的.道家思想在理论上的深度与辩证性,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哲学体系所少见的.同时,道家文化对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设计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共享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从人类历史和世界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两者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共享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渊源和实践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与一致性。共享发展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路径,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共享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了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