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恶》中有四处"孟子曰"的引文,不见于《孟子》七篇,而属于出现在司马迁之后的《孟子外书》。由此可以说明《性恶》非荀子所作。  相似文献   

2.
《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的"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荀子批判性善论,一是认为其"无辨合符验";二是指责其否定了礼义、圣王;三是批评其对人性的态度过于乐观。其批判的理论根据,则是"性伪之分"。  相似文献   

3.
子思作《孝经》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缁衣》、《中庸》、《坊记》、《表记》出自《子思子》,已由郭店楚简的发现得到证明。 《李经》与《缁衣》等四篇好在“子曰”之后引《诗》《书》,风格相同,当属同一时代,同一作者的作品。 《论语》中孔子多言《诗》《礼》而罕言《书》,与《子思子》判然有别。用《诗》《书》发挥孔子思想,应是 子思的创造。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退而与万幸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继承了子思学 派的传统。《孟子》原有《说孝经》等“外书四篇”,《史记》等都曾引用。《说孝经》当是《孝经》成书于 孟子之前、孟子论述其师门所传《孝经》的证据。郭店楚简内多处论孝,与《孝经》相表里,表明孝是 子思学派论讨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孟子与五经     
孟子与五经,这里所论述的是指孟子与《诗》、《书》、《礼》、《乐》、《春秋》五经的关系,从中看出在孟子所处时代五经的面貌和他对五经的贡献。孟子为儒家大师,被后世称为亚圣,对五经是有相当贡献的。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相似文献   

5.
试析孟子解《诗》读《书》方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书》文化对孟子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原因之一在于孟子建构了独具特色的解《诗》读《书》方法论。强调“知人论世”,注重历史经验的还原;倡言“不尽信《书》”,旨在超越文本的误区;提出“以意逆志”,追求两种视域的融合;──正是这一方法论层层推进的三个环节。孟子的这一解《诗》读《书》方法论,坚持道德理想主义与文化守成主义的基本精神,使孟子能够对《诗》《书》文化大传统予以“合法化认同”与“创造性转换”,在历史上也促进了人文精神的承传和发展。应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杨海文 《现代哲学》2011,(4):100-109
清代岭南学者陈澧的《东塾读书记》考释过《孟子》引论《诗》《书》,其考辨有商榷的余地。实际上,依据全书原则、实名原则、分别原则,《孟子》引论《诗》《书》的文献地图为:引《诗》凡35条,引《书》凡19条,论《诗》《书》凡5章,总计有33章引、论《诗》《书》,章数占全书260章的12·7%。司马迁说孟子"序《诗》《书》",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绝非虚言。《东塾读书记》虽失之于考辨,但有得于义理,精辟地揭示了孟子思想体系与《诗》《书》文化传统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7.
在儒家的圣殿里,孟子踞于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座席上,但如此显赫地位乃是被逐渐抬高起来的。《史记》以盈、苟合传,《汉书·艺文志邮《孟子》置于“诸子略”,可见秦汉学者只是将孟子当作有影响的大儒,视《孟子》为子书,而绝非以圣人圣典的眼光来仰视盘子其人其书。唐代韩愈始崇信孟子,他撰《原道》而以盘子为儒家“道统飞的摘传,又认为唯“读孟何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韩昌黎全集》卷十一《读苟》),将研读《孟子》作为入圣的木二法门。五代时的后蜀主孟籍命毋昭裔楷书包括《孟子》在内的“十一经”,宋太宗艾…  相似文献   

8.
《孟子》七篇未尝有一语提及《易》,亦未见有对《周易》经传之引用,故后儒对于孟子是否知《易》看法各异。赵岐认为孟子"通五经",程颐言"知《易》者莫如孟子",朱熹却持相反意见。程朱二说可视为汉唐经学向两宋理学转型时理学家尊崇"四书"的不同表述,与赵岐在五经独尊的学术背景下言孟子"通五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语境截然不同,但其出发点皆为推重孟子其人其书。明末黄道周以其象数《易》学思维阐释《孟子》与《易》之关系,而刘宗周则从其心性学视阈论述之,为认识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清儒焦循认为"孟子深于《易》",其《孟子正义》在对《孟子》语句、篇章之意蕴及赵岐传意之解读中多处以《易》解《孟》,但因其对宋明理学家解《孟》之成果一概不收,故也失去了对"《孟子》知《易》"这一学术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可能。围绕《孟子》知《易》展开的各种讨论其实正是各个时代思潮与学者治学个性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孟子》一书直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将其与诸经并列刻石,才始列为经书。到南宋,朱熹将其列入“四书”后,其地位更加提高。在此以前,《孟子》久夷于诸子。《汉书·艺文志》就将孟子列在“诸子略”中,视之为子书。但因孟子是“命世亚圣之大才”(赵歧《孟子题辞...  相似文献   

10.
《大学》的“格物”即是《论语》的“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献《礼记》中的《大学》一篇,自从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它连同《礼记》中的另一篇《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之后,便被儒家后学奉为“圣经”初选,童蒙必读之书。朱熹这样推崇《大学》,是有他的政治目的的。 朱熹认为《大学》一篇是孔丘的弟子曾参所作,当然并没有什么确凿的根据。不过,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陆续有学者从史籍中辑出张载佚文和佚诗,然对张载佚书的辑录则迄今未见。张载著作在流传过程中多有亡佚,《孟子说》便是其中的一种。为了复原张载佚书《孟子说》,笔者按照辑佚书的一般原则,依据朱熹所编《论孟精义》、《四书或问》和《四书章句集注》,此三书又以《论孟精义》一书的《孟子精义》部分为基础,并参以《近思录》、《朱子语类》,以及朱熹门人和其他学者的相关著述多种,从中采辑张载解说《孟子》语计130余条,合为一编,以见其梗概。  相似文献   

12.
<正> 孟子是儒家的著名大师,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之一,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受到学人的重视。自汉以来,注《孟》者,疏《孟》者,汗牛充栋,层出不穷。以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宋朱熹《集注》、清焦循《正义》、近人杨伯峻《译注》为最著名者。这些注疏为研究孟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系统研究《孟子》的著作,古代之力作,恐怕只有清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但该书实是借《孟子》之字义,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建国40年来,全面研究《孟子》的专著,如同凤毛麟角,寥若晨星,仅有  相似文献   

13.
孟子之学在先秦属儒家八派之一,秦火之后,其徒被灭。西汉时司马迁始为孟子作传,至东汉列《孟子》为传记博士,不及五经博士。有赵岐其人推崇孟子,始得"亚圣"之称。唐代韩愈为抗衡佛教而矢志接续儒家道统,提出"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子之学才发扬光大。至宋代朱熹"始著",继承了孟子的心性之学和王道仁政思想,并将其纳入理学的逻辑框架,从而真正奠定了孟子在儒家道统上的历史地位。清代是"古学复兴"的时代,戴震致力于解蔽被朱熹理学化了的《孟子》一书,试图恢复原始儒学的本真面貌。但戴震的研究也并没有真正回到孟子的始点,而是完成了对孟子原典的"否定之否定"历程。  相似文献   

14.
《悟真篇》作者及其时代《悟真篇》是道教内丹丹法主要经典,著录于《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及《四库全书》之中,著者为北宋张伯端,是继《周易参同契》之后的丹经。书中以诗词形式总结了宋代以前内丹的正  相似文献   

15.
提起中国的人性论,人们自然会想起孟子和荀子。孟子作为性善论的代表,荀子作为性恶论的代表,似乎是不可推翻的定论。但是,周炽成教授却在《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 0 0 2年版)一书中大胆地质疑这一定论的后半部分。这是该著最引人注目之处,也可能是它最惹人争议的地方。作者是如何质疑这一千古定论的呢?他的最基本证据是:性恶的思想只表现于《荀子》的《性恶》一篇,而在其他篇章中都找不到以人性为恶的思想,相反,以人性为不恶的观点却处处可见。历来讨论荀子人性论的人,大都只把目光盯在《性恶》一篇,而忽视其他篇对人…  相似文献   

16.
一、成书 晏子,名婴,谥平仲,春秋齐国贤相,事齐灵公、庄公及景公三代,《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书八篇,在儒家类. 今传《晏子》书八卷,分《内》、《外》两部分.《内》有《谏》、《问》及《杂》三篇,各分上、下;……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4,(5):86-96
《孟子》一书征引《尚书》计二十三条次,其中为孟子本人征引者凡二十条次。孟子引文与《尚书》原文的字句虽然往往相异,但基本思想却一脉相承。孟子引《书》强调政治领袖的道德品质,指出政治领袖实现仁政之责任,表彰仁德政治,揭示儒家民主政治的天道、民意以及传统基础,肯定德性政治以刑辅仁、除恶安良的两面性,并对暴恶政治进行强烈批判。孟子引《书》所体现的德性政治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源远流长,道贯古今,为人类政治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或警诫。  相似文献   

18.
郭简《六德》篇讲“仁内义外”,孟子则批评告子“仁内义外说”,而主仁义内在。学者疑之,至有据此否定郭简思想属思孟学派者。本文指出:《六德》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名词相同,但内涵迥异。郭简《六德》篇的“仁内义外说”,讲家族内、外治理方法的区别;告子所持“仁内义外说”,则是由人的情感生活与道德普遍性之割裂,而引生一人性“白板论”。《六德》篇“仁内义外说”所言治道,表达了儒家的一贯思想,亦为孟子所肯定。但告子“仁内义外说”所表述的人性论,则与儒家尤其思孟一系的核心思想相抵触,故为孟子所驳斥。孟子与告子有关“仁内义外说”的论辩,凸显了孟子人性论的根本特色和精神实质。孟子仁义内在于人的实存和情感生活的性善论,为《六德》篇“仁内义外说”所表达的儒家治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者本无矛盾,不能据此而将《六德》乃至郭店儒简排拒于思孟学派之外。  相似文献   

19.
《管子》的第一篇《牧民》,我们认为是管仲的遗著。主要证据有三,述之如下。《牧民解》是《牧民》为管仲所作的证据之一《管子》书的编者,在《经言》、《外言》、《内言》和《杂篇》之后立了一个栏目叫作《管子解》,共有五篇,即《牧民解》、《形势解》、《立政·九败解》、《版法解》、  相似文献   

20.
郭店楚简《天降大常》(《成之闻之》)篇疏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先秦儒家文献,然整理者对该篇的掇合整理未尽如人意。本文试图对该篇的文本和大义略加疏证。主要内容有四:其一,重新调整简次;其二,重新命名;其三,对个别文字重新释文;其四,依文义将全篇分为九章,并对各章的文字和思想进行疏理考证。本文认为,该篇思想上承子思,下开孟子,其作者当为子思之后学孟子之前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