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绝望感、自杀意念状况,分析中学生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的作用机制,为自杀的心理干预提供必要的支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在校高中生300人,利用应对效能量表、贝克绝望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自杀意念者的检出率为15%,数量分布无性别、年级和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和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乐观主义在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种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和乐观主义是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通过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卒间。  相似文献   

3.
人生要学会珍惜,珍惜身边一切值得珍惜的物和人;人生也需要学会放弃,放弃一切不值得珍惜的事情和东西。下面是人生中该放弃的七个东西,你已经放弃了吗?放下压力——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  相似文献   

4.
意念的力量     
意念的力量是惊人的,有时还可能左右着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及祸福,甚至生与死。 一、意念对生死的影响。某人身着单衣被关在冷库里,事先有人恶狠狠地对他说:“把温度降到极点,冻死你!”第  相似文献   

5.
当下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流行率较高,本研究旨在通过个体中心方法探讨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的模式与关联因素.选取初高中生843人,调查了自伤行为、自杀意念与预测因素,进行潜剖面探索和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1)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存在两个亚组,分别为"低自伤-低自杀意念组"(双低组)和"高自伤-高自杀意念组"(双...  相似文献   

6.
露出一片心     
佛经里有一个词,批评人的狭隘,叫"分别心"。有"分别心"的人把自己的心分成小格子,装进富人、贤人、穷人、愚人。心里的格子还装事情——喜事、愁事等等,浑如中药  相似文献   

7.
陈丰盛 《天风》2015,(2):43
<正>"因着身边的人都恋爱,心里痒痒怎么办?"当这个问题一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就开始想象着,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会让我们"心里痒痒"。比如,看到新款手机上市、超市门口大幅吸引人眼球的广告,或者网络页面上出现的性感图片等。"心里痒痒"的感觉随时出现,若是"跟着感觉走",我们很容易在茫茫资讯中"阵亡"。"身边的人都恋爱……怎么办?"可能问这个问题的人群范围  相似文献   

8.
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LSI)检测大学生3558例,并用回归分析和路经分析探讨其应激过程(应激源—应激反应)诱发抑郁症状及轻生意念的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活中所承受的挫折、压力、变化和自我强加是预警抑郁症状产生的主要应激源;情绪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和认知反应是预警抑郁症状产生的主要应激反应;大学生抑郁症状诱发轻生意念的预测正确率为97.0%,发生比(OR)或危险率1.86倍于非抑郁症状者,其中女生抑郁症状诱发轻生意念的危险率近2倍于无此症状者;应激源直接引起应激反应,应激反应直接诱发抑郁症状,抑郁症状直接引发轻生意念,应激源和应激反应不直接影响轻生意念,而通过诱发抑郁症状间接影响轻生意念。此预警模型为大学生危机心理鉴别干预提供了临床心理学依据和参数。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农村育龄期妇女的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卫生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课题组对山东省924名农村育龄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育龄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自杀意念越高.应给予农村育龄期妇女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以减少其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眼不见为净”,“眼不见心不烦”。意思是说,“尽管这个东西很脏,但是眼睛没有看到,就认为它是干净的’;“只要眼睛没有看到那些丑恶的现象或者不公道的事情,心里就不会烦恼”。这两句平常的话反映了人的情感产生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那就是:任何情感的发生都必须以人的认知活动为中介,受认识活动所调节的。  相似文献   

11.
如何降低自杀意念是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其中家庭因素近些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中国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纳入了符合标准的文献22篇,包括158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16980人。结果发现,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年龄阶段、自杀意念测量工具能够显著调节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独生子女比例能够调节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上述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影响自杀意念,家长应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等积极教养方式,而非拒绝、过度干涉等消极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2.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美感,是因为作品中蕴涵了艺术家的思维提炼过程与思维成果。理念或意念的产生,都是以艺术家的视觉为基础、依赖思维而形成的。在作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形象思维要素,是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叫兹格尼克的美国心理学家从一项心理实验中得出结论:人们对于一些已经完成的事情比较健忘。因为“完成欲”已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中萦绕不止。于是,心理学家把“人倾向于把一件事情做完”的心理称之为“兹格尼克效应”,又称“自圆心理”。自圆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你不妨试一下用一笔画个圆圈,在交接处有意识地留一段小空白,那么,当你回过头来再瞧一下这个圆吧,总觉得有点别扭,脑子里就会闪出要填补这段空白弧的意念。因为你总有一种未完成的心态,竭力寻求终结途径,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自圆心理”。正因为人有自圆心理的欲望,人们总是千方百计想把事情办好,办得有始有终。每当干好一件事,或达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帮助。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杀意念在性别、年级、家庭类型、学校类型和专业等方面的差异显著;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是内部因素以及各种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紧张性生活事件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坚韧性人格量表、心理痛楚量表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对广东、河南、天津、北京等地的1092名职业女性进行调查,建立有中介的调节模型,考察坚韧性人格对累积情境风险与职业女性自杀意念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心理痛楚在该调节模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累积情境风险可正向预测职业女性的自杀意念;(2)坚韧性人格对累积情境风险和职业女性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3)该调节效应以心理痛楚为完全中介,即,心理痛楚是坚韧性人格调节累积情境风险和职业女性自杀意念关系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紧张性生活事件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坚韧性人格量表、心理痛楚量表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对广东、河南、天津、北京等地的1092名职业女性进行调查,建立有中介的调节模型,考察坚韧性人格对累积情境风险与职业女性自杀意念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心理痛楚在该调节模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累积情境风险可正向预测职业女性的自杀意念;(2)坚韧性人格对累积情境风险和职业女性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3)该调节效应以心理痛楚为完全中介,即,心理痛楚是坚韧性人格调节累积情境风险和职业女性自杀意念关系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7.
你不必自卑     
人人都自卑。形成自卑的过程大约有两种:一是在小时候跟成人的比较过程中,都有不如成人的深刻体验,再加上某些不太利于成长的环境,自卑的状态就可能凝固在心里。二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事情都比较了解,对别人的事情比较不了解,在自己的视野下,神秘的那边被不自觉地赋予一些同样神秘的力量或者光环。自卑源于所有生物都具有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的呈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和行为层面,时时处处跟他人的比较。比较就是竞争,竞争就是在智力和体力上对他人实施攻击。  相似文献   

18.
化雪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懑和恼恨。  相似文献   

19.
正明朝何良俊的笔记《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一,告诫我们,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好,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人问忠靖公夏原吉:人的气量,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的吗?夏公回答:当然可以。我年轻的时候,碰到事情,也是经常愤怒的。起初,能做到脸上不愤怒,后来逐渐做到从心里不愤怒,最后,内心已经养成习惯,任何事情,从来都不与人计较。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员工的自杀意念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立足于职业健康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视野,汲取自我决定理论和生命意义理论的思想精髓以构建“动机-生命意义”模型,系统考察社会、组织和个体因素对自杀意念的综合影响,对揭示无精神疾患员工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机制和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研究范式从病理取向转向积极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此外,还有望开发出一套“社会-组织情境→动机→生命意义”干预方案,引导企业与政府反思其现有管理体系,帮助管理者审视其管理哲学并改善其管理行为,针对尚无自杀意念或意念处于萌芽期的员工,多层次、多途径构建员工自杀的一级防控体系和心理援助机制,促进员工与企业、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