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领域知识的结构特点对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作出改编和重组,形成数学学科领域知识单元进行教学实验,以215名普通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自编问卷和深度访谈考察学科领域知识对知识表征的影响,并探讨了知识表征与数学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学科领域知识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数学陈述性知识表征全面性和总体水平;(2)学科领域知识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程序性知识表征全面性、自动化、组织性和总体水平;(3)认知结构三要素、陈述性知识表征及程序性知识表征与数学成绩显著相关;(4)学优生的陈述性知识表征准确性、总体水平和程序性知识表征组织性、总体水平显著高于中等生和学困生。  相似文献   

2.
差不多从六十年代末开始,关于语义记忆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成为一个很活跃的研究领域。语义记忆不单是记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工智能中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关于语义记忆的几个模型(或者说语义记忆的几个理论)。这些模型力图阐明,以自然语言形式接收的信息,在人的头脑中是如何表征和如何进行加工的。  相似文献   

3.
范畴特异性损伤与人脑中一般知识的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旭  周晓林  闵宝权  贾建平 《心理科学》2003,26(4):698-700,697
1 引言 记忆是多层面的。根据记忆中所存储的材料的性质,人类记忆可分为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其中,语义记忆是指被组织起来的、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人脑中一般知识如何组织,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脑损伤病人身上所观察到的语义记忆损伤模式,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任洁  许尚侠 《心理科学》1999,22(5):457-458
1问题提出现代认知心理学家J.R.Anderson等人提出的相同要素迁移理论,被认为是当前程序性知识学习迁移研究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他们认为迁移的本质是以产生式(“条件──动作”对)为基本单元,通过知识编辑机制来实现的。陈述性知识(它以样例等其它形式呈现出来)可以通过弱方法获取,当这些弱方法问题解决法以某种解释形式作用于陈述性知识时,产生的问题解决行为是缓慢的,且容易犯错;既然所有的行为(认知的与物理的)都在程序式记忆的控制之下,那么技能行为就需要将这些速度缓慢的解释程序转变为特定领域的…  相似文献   

5.
李文娟  吴艳红  刘艳芳 《心理科学》2005,28(3):694-696,705
本文从语义记忆-情景记忆角度综合了孤独症的记忆研究,探讨了孤独症个体的记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个体的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存在选择性损伤,特别是高机能孤独症个体的情景记忆测验的成绩会依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意义相关程度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他们的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相对完好,但和正常对照组语义记忆成绩之间的差异会随材料的性质而变化,这种差异并不显著。根据自我知识的存储方式以及孤独症的记忆特性,孤独症个体情景记忆中的自我知识丧失,语义记忆中所存储的自我知识则保存完好。孤独症个体虽然不能回忆与个人特质有关的个人行为,但是能回忆基于这些行为的关于自我的概括性知识。孤独症个体理解别人心理的能力严重受损,然而他们反映自己心理特性和状态的能力保持完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两个实验:实验一以陈述性知识为学习内容,实验二以程序性知识为学习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分别用组间设计探讨信息呈现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和空间能力的学习者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认知风格对陈述性知识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而选择的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和被试的空间能力则对其不产生影响;(2)对于程序性知识的保持,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和被试认知风格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被试空间能力则不会产生影响,而且被试不同的认知风格在不同的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3)对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被试认知风格和空间能力都会对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而且被试不同的认知风格和空间能力在不同的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上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希平  唐卫海  方格 《心理科学》2006,29(5):1243-1246
元记忆包括陈述性元记忆和程序性元记忆。程序性元记忆是对记忆过程的监测和控制。本文从发展的角度对程序性元记忆新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1)几种记忆监测的发展速度和趋势不尽相同。(2)记忆控制发展较晚。(3)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学前儿童对“知道”和“会”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2名3至5岁儿童接受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任务,探查他们在获得新知识前后对自己是否“知道”和 “会”的认知和知识获取方式的认知 。结果显示,有部分学前儿童在不知道或不会的情况下报告自己“知道”或“会”,对自己的判断倾向于作出肯定回答;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学前儿童对自己是否“知道”的认识要比是否“会”的认知准确;儿童对陈述性知识的获取方式的认识好于程序性知识,3岁儿童对知识获取方式的认识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陈述性记忆形成和巩固的神经机制,并对经典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拓展。主要观点是:陈述性记忆的存储和巩固依赖于新皮层不同脑区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内侧颞叶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陈述性记忆完全巩固后,信息的存储和提取完全依赖于新皮质;一个完整的陈述性记忆的信息被分别存储在解剖上分离的语义记忆与情节记忆存储系统内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校的实验与实践教学: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高校教育,运算学习方法多指实验、实践和学生科研活动,学生通过从事的实验、实践和科研活动来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学习评价应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阐述了突出实验/实践训练的高校教学设计的设想,并强调了应将各种教学实验类型有机地组合,给予学生先进、实用的实验技术的训练,以及在实验/实践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孙晔   《心理科学进展》1983,1(3):3-11
记忆心理学问题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认知心理学家把记忆看作是信息在某时某处的保持。并把记忆划分为两种类型: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和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前者指自性的记忆,它保持着人们过去经验的时间空间特点。后者指人们关于符号、概念的一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符号、概念的规则。这个分  相似文献   

12.
E.Tulving  杨宁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1):22-28
加拿大心理学家E.Tulving提出长时记忆可以区分为事件记忆和语义记忆两个独立而又互有关联的系统,并从记忆检索角度对此作了说明。他提出,记忆过去(事件检索)和知道过去(语义检索)是不同的,事件记忆检索的是个体的,时间上确定的,并且与自我有关的事实,而语义记忆检索的是非个体的,时间上不确定的,与世界有关的事实。E.Tulving还用一名脑损伤导致健忘症的个案和大脑皮层血流模式在两种检索时的变化来证明他的理论是有根据的。最后,E.Tulving提出应用多种记忆系统的理论来取代传统的记忆统一性思想。  相似文献   

13.
惯例是一种群体的程序化行为,类似于思维定势,其实验测量最早源于 Cohen 与 Bacdayan (1994)发明的TTT扑克牌游戏。研究选取35对两人组被试,在问题解决的框架下采用微观发生法的思路重新设计实验任务,探讨了两人问题解决中惯例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惯例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结果表明:(1)修改后的40局TTT扑克牌游戏中存在明显的惯例现象,这可以从可靠性、速度、重复的行动序列、基于特定策略的行为模式和偶尔的次优性5个指标进行验证和描述。(2)惯例的产生是在行为掌握基础上,不断进行表征重述的结果。这一过程体现了惯例的产生是程序性知识转向陈述性知识、无意识转向有意识、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威廉斯(Williams)和哈皮(Happé)的一项最新实验显示,传统实验中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表征自我错误信念和他人错误信念难度相当是因为ASD儿童采用了陈述记忆策略所致,若排除该策略干扰,他们表征自我错误信念比表征他人错误信念更加困难。通过两项实验表明,ASD儿童表征自我错误信念的难度可能受自我动手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受陈述记忆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5,(6):157-161
言说理论是Swain语言输出假设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外语课堂环境下的语言习得研究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言说理论框架下的言说法有助于语言习得者促进自身认知发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陈述性知识内化的完成,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弥补语言理解与产出的不对称性。实验结果也表明书面言说训练对外语环境下的语言习得有积极作用,能有效提高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问题表征与知识建构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智能有相互区别又联系的"三重"信息加工、知识建构与智慧生成.以该三重智能构想为基础在信息加工层面研究了问题的表征,提出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分别用关系复杂性(包括水平的和等级的复杂性)解释任务难度,用表征复杂性(表征广度和深度)衡量表征能力.在知识获得层面,结合建构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的技术和微观发生法等思路,可以探讨知识微观建构中可能发生的具体变化,如策略性知识在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间循环,程序性知识向概念性知识的转化等.  相似文献   

17.
威廉斯(williams)和哈皮(Happ?的一项最新实验显示,传统实验中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表征自我错误信念和他人错误信念难度相当是因为ASD儿童采用了陈述记忆策略所致,若排除该策略干扰,他们表征自我错误信念比表征他人错误信念更加困难.通过两项实验表明,ASD儿童表征自我错误信念的难度可能受自我动手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受陈述记忆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的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人类认知机制的研究中,以患者为研究对象是最近兴起的一种重要的认知神经科学手段.期间,人们发现有些脑损伤患者具有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即表现出对个别语义范畴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这一奇特现象的发现,为研究人类的语义记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该文着重介绍了这一现象及其引发的4种新的语义记忆理论,从而对人类的语义记忆作出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郭裕建 《心理科学》2003,26(3):471-474
探讨在小学三年级句群教学条件下,样例的不同呈现方式与练习方法对形成有关图式及其技能的影响。同时,考察陈述性知识、认知技能(一般程序性知识)和策略相互间的关系及对被试任务操作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在实验班中,同时呈现两个以上样例并加以归纳,再循序渐进地进行变式练习,有利于图式与技能形成以及类比迁移,且中差生获益较大;(2)在被试的任务操作中,陈述性知识主效应非常显著,其次为认知技能,再次为策略,陈述性知识和认知技能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多媒体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指导性教学设计形式, 线索能否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并促进学习效果, 目前结论尚不一致。研究运用元分析技术, 分别以保持测验、迁移测验的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结果变量, 以线索区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作为注意引导的结果变量, 探讨多媒体环境中的线索对学习效果和注意引导的影响, 并通过调节效应检验考察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采用严格标准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后, 共获取43篇符合元分析的文献。在保持测验成绩和迁移测验成绩上, 分别生成了44个(3910人)和41个(3906人)独立效应量; 在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上, 分别生成了14个(938人)和11个(816人)独立效应量。结果发现, 线索的加入显著提高了保持测验成绩(g = 0.53)和迁移测验成绩(g = 0.36), 同时也增加了学习者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g = 0.50)和注视次数(g = 0.70)。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在保持测验成绩上, 静态学习材料、陈述性知识、理工科条件下的线索效应分别高于动态学习材料、程序性知识和文科; 在迁移测验成绩上, 时空线索、静态学习材料、陈述性知识条件下的线索效应分别高于物理线索、动态学习材料和程序性知识; 而在眼动指标上, 线索对注意的引导主要受线索类型的调节, 物理线索条件下学习者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均高于时空线索。结论认为, 线索的加入确实促进了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识记和理解效果, 同时也引导了学习者的注意分配; 但线索效应一定程度上受线索类型、学习材料动态性、知识类型、学科属性等因素的调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线索效应的其他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