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没有哪一种美食如粥一样,如影相伴踪随始终。粥与中国人的关系,就像粥本身一样,稠黏绵密,相濡以沫。其最早记载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两弓夹米,煮成稠糊的食物即为粥。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认为其能延年益寿,曾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关于情志病证的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约16万余片,与疾病有关的有323片415辞。其中已经出现了专门的病名或关于疾病症状的描述,如“失眠”。《山海经》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就有狂、痴等。《黄帝内经》不但记载了一些具体的七情病证的名称,还设专篇系统论述了癫狂的病因病机和表现。到了张仲景时期,中医学对七情病证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临证医学阶段。《金匮要略》记载了“百合病”、“奔豚气”、“惊悸”、“脏躁”、“郁冒”、“阴吹”及“咽中如炙脔(梅核气)”等七情病证的辨证论治,首开情志疾病辨证论治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居士”一词是中国人用语,本出《礼记·玉藻》,《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记载了齐东海居士狂、华仕兄弟二人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之事(梁启超著《孟子浅解》),该词原指居家有德才、不求仕宦、游心道艺的人,其义与处士、隐士之义相当。佛教传进中国,“居士”被佛教摄入,作为“居家有道之士”的解释。据经典记载,最早的佛弟子并不是出家众,而是两位居士。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而成佛后,第一个七日内住在禅定之中,享受着深广的解脱之乐。佛出定之后,要到村落中去。这时有五百名北印度商客路过此地,牛、车忽然翻倒在地,众人怖…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诸多篇章受到《老子》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不仅体现为其对《老子》语句的直接引用或化用,也体现为《韩非子》诸篇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对《老子》的文本给予例证和诠释,从而使得《老子》所阐述的抽象原理下贯于现实政治层面。在道物结构方面,《韩非子》否定了万物先天和谐的“自然”状态,由此,它否认了统治者的普遍贤能,洞察到“臣”的政治角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韩非子》强调“臣道”应“顺上之所为”,从而将“下必有为为天下用”的“臣道有为”思想诠释为“臣道无为”。在《韩非子》中,作为“臣道无为”标准的“法”与“术”,一方面脱离了《老子》的“智”的范畴,成为了具有神圣意义的政治观念;另一方面又与“无为”关联,成为君主“无不为”的治理手段。《韩非子》对《老子》的诠释,不仅体现了法家哲学对“臣道”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臣道”观念在战国中晚期的凸显。  相似文献   

5.
佛教的宗旨是利乐有情和普度众生。历来有研究医药学和施医舍药的优良传统。佛教经籍记载:“(佛)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耆婆,是王舍城的名医。耆婆医术高超,著述甚丰。隋唐之际,耆婆的《耆婆五脏篇》、《耆婆脉经》,就已传入我国。佛经中记述的持水父子,也都是巧知四大,善解医方、妙通八术的佛教医学名医。  相似文献   

6.
对于先秦时期臣下设宴飨君是否符合礼制的问题,经学史上争论已久。《礼记·郊特牲》中的飨君非礼之说,从者众而驳者少。然《左传》之中就已多见春秋时期臣下飨君之例,效尊铭文中也明确记载了西周时期臣下可以"纳飨于王",说明飨君非礼说不符合西周、春秋时期的史实。《郊特牲》是战国末期的作品,其飨君非礼说是战国后期君权强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正天主教传入安徽,最早可追溯到元朝。元代名臣余阙的《青阳集》卷三《合肥修城记》记载,元末领导修建合肥城的马世德,"字元臣,雅尔喀斡国人,由进士第历官应举翰林文字、枢密都事、中书检校、庸田佥事。"据陈垣先生在《元代西域人华化考》中考证,马世德为蒙古人,信奉也里可温教。雅尔喀斡即也里可温,也里可温教即元朝时期的天主教。这是安徽省最早的关于天主教的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8.
《管子》书中的《内业》、《心术》上下和《白心》等四篇的作者改造了老庄的哲学体系,①认为“道”就是“精气”,从而明确地提出了以“精气”为化生世界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并且较多地探讨了生命和精神的本质问题。一“精气”概念不见于春秋和春秋以前的历史记载和著作,而首见于战国时期的《管子·水地》篇(笔者同意以《水地》篇中所列齐、楚、越、秦、晋,燕、宋之水断定它作于战国前期的观点),又见于《易传》等著作。在《水地》篇和《易传》中,“精气”不是首要的哲学范畴,其意义也不是很明确。在《庄子·在宥》篇中有“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  相似文献   

9.
<正> 春秋初年,周王朝由上帝神和祖先神出发的天命观念受到普遍怀疑,变乱的现实生活使时人再也感受不到上帝和祖先对他们的厚爱,《诗经》中出现了篇幅很多的对上帝和祖先功德的疑惑,不少人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及社会的灾变。医和就认为“天有六气,……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左传·昭公元年》)自然界的灾异无非是天地之间六种气的秩序混乱而已,而非上帝或祖先的意志所造  相似文献   

10.
周易辨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襄公九年记载“姜曰:‘亡,是以《周易》曰:隋,元亨利贞……”;昭公七年记载“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可见《周易》之名在周代甚或更早便已经存在了。《周礼·春官》有云:“太人……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汉郑玄在其《易赞》中便断定:“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之影响极深,故而后人皆认为《周易》乃周朝之《易》。对此,笔者谈点个人看法。一、“周”之辨对于“周”、“易”之…  相似文献   

11.
一、《周易图象几表》系方以智著作方以智著《周易图象几表》是有史料根据的。最早的记载是康熙年间所修《桐城县志》;尔后《安徽通志》卷二百十八《儒林》于方以智条目内也载方氏“著有《周易图象几表》”;待到嘉庆年间陈忠裕编其诗集时,于一首诗的题下按语中又说以智“所著  相似文献   

12.
劝君莫生气     
一位名人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怒和气是并生的,气由怒而起,怒由气而生。怒气是百病之源。在人的七情中,“怒”对人体危害最大。怒气爆发快,能量大,破坏力强,后果极其严重,它犹如一枚“炸弹”,一旦引爆,不但会炸伤别人,更会炸伤自己,铸成大错,后悔莫及。《黄帝内经》指出“,百病皆生于气”,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称愤怒过度会大伤元气。清代名医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记载因怒气伤肝的病症多达30余种。现代医学研究表  相似文献   

13.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00001)符友丰一、“证”与辨治思路的历史回顾“证”字见于医籍,《素问》提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意为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病邪之气、病位病所及证候(表里)来选择。这节文字不仅...  相似文献   

14.
《太平经》卷四十八有《三合相通诀》,其意略谓:字宙间存在阴、阳、中和之气,天本阳气,地本阴气,人本中和气,此三者相合相通,共生共养万物。与此相应,天上的日、月、星,地形的高、下、平,人伦的父、母、子与君、臣、民,也各各以“三合”的形式出现,它们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均须“相爱相通”,“并力同心”,方能导致自然界的和谐,人世间的太平。这种“三合相通”说贯穿于《太平经》的始终,是它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试对这一学说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昌帝君劝善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帝君 ,是道教的主要神仙之一。在中国古代史上 ,“文昌”本为星宫名称 ,属紫微垣 ,包含六颗星。如《史记·天官书》记载 :“斗魁戴匡 (筐 )六星曰文昌宫 :一曰上将 ,二曰次将 ,三曰贵相 ,四曰司命 ,五曰司中 ,六曰司禄。在斗魁中 ,贵人之牢。”《孝经援神契》云 :“文者 ,精所聚 ;昌者 ,扬天纪。辅拂并居 ,以成天象 ,故曰‘文昌宫’。”《历代神仙通鉴》称文昌帝君“上主三十三天仙籍 ,中主人间寿夭祸福 ,下主十八地狱轮回” ,足见文昌帝君神位之崇高。据《清河内传》载 :“帝君储精列宿 ,降自有周……累朝咸有大功 ,尤孜孜以忠君孝亲、…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的"御人"和周世宗的"善用"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晓璋 《学海》2005,(6):63-67
在中国古代,君王和臣民关系被列入“五伦”,视为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或兴衰。待臣下态度如何,是视为手足还是视为犬马,是明君和昏君的分水岭。其实,昏君视臣如犬马,明君未必不如此。如《礼记·礼运》中记述孔子一方面慨叹“天下为家”,“货力为己”,君王把天下视为家产,把人才视为私蓄,另一方面又主张“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事人则失位。”从礼制上说,臣下必须“事君”,如果君王“事人”就是反常,就是失位。《礼运》下文说“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只要合于德性,“御人”是绝对正常的。如果要“视臣如手足”,必…  相似文献   

17.
日象四卦解     
日象四卦解乌恩溥《周易》六十四卦中,就星象来说,属于日象的有四卦;它们是:明夷为日,屯卦为日晕,噬嗑为日左蚀,贲卦为日右蚀。现在就这四卦卦爻辞的内涵诠释如下。明夷(离下坤上)明夷,利艰贞。“明夷”,卦名。就星象来说,是日,即太阳。《左传》昭公五年记载...  相似文献   

18.
<正>《太平经》中的“戒”亦作“诫”,这是道教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道诫”。这时的戒律已十分详细,多数已涉及信徒们的修养及为人待物,同原始宗教的戒律已有明显的不同:原始宗教多重视祭祀中禁忌的戒律,而道教这时除继承这些内容并加以革新发展,以“道君”下降劝诫、警告或文告的形式来规范教团,约制行为,其戒律已有组织的功用,且偏重于修为与信仰,与宗教紧密相关。以下试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 《周易》旅卦上九爻辞曰:“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顾颉刚先生以为此爻是记商之先祖王亥丧牛羊于有易的故事。(《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载于《燕京学报》第六期) 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緜臣杀而放之。”这与“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相符,故此爻辞为王亥之事说可从。顾先生更以《周易》大壮卦六五爻辞:“丧羊于易,无悔。”亦为王亥故事。细  相似文献   

20.
1998年 7月 ,在修筑老君广场西侧公路地基之时 ,推土机在施工现场推出一块石碑。碑长 1 8米、宽 1米、厚 0 2米。为万历四十六年 ,句容县知县罗廷光与“华阳洞灵官”周友诃共同竖立。碑中详尽地记载了茅山“华阳洞灵官”一职的选授过程 ,以及其相关的职能。华阳洞灵官的设立据《茅山志》记载 ,“华阳洞灵官”一职是在明洪武十六年 (公元 13 84年 )六月设立。在此之前 ,茅山、龙虎山、阁皂山并称三大符宗坛 ,皆由天师府统领。茅山道教由上清派宗师管理。明太祖朱元璋利用“明教”取得了天下 ,所以他深知宗教的影响力 ,在他取得政权之后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