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邓春莲 《学海》2004,40(2):188-193
本文立足于文本学研究方法 ,聚焦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发展历程 ,认为马克思经历了一个从先验人的人性公设的价值信仰到现实人的历史性生成的科学探索的思想转变 ,终结了西方先验人性思辨的形而上学传统 ,开辟了人的历史性生成这一全新哲学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研究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完成了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对西方民本观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学观。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皑  宋业臻 《心理科学》2019,(2):506-511
摘 要 当代心理学由于“本体与方法”的割裂形成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双峰对峙的局面,科学心理学受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而难以直面人性关怀问题;以人文心理学为研究传统的心理传记学,通过对悬疑性问题的逐层解读,直面人类心理动力系统,从而能够直面人性关怀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心理传记学的发展,对当前心理传记研究的资料筛选、研究模式、理论运用改进,以期研究者能够更好地通过史料分析进入传主生命事件的历史现场,对传主生命历程进行恰当的理论解释,从而进一步激发中国本土心理传记学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十八世纪初,由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提出的诗性思维,曾给西方艺术发展以深刻的启示和影响。对于当代中国绘画来说,正面临着一个多元化的发展环境,有必要通过对诗性思维的研究,重新思考价值取向、创作技法、审美特色和批评美术,由此获得对当代美术创作和发展更加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彭立勋教授是我国新时期审美经验研究领域代表性美学家之一,他提出更新审美经验研究思维方式、创新审美经验研究理论框架、建构审美学完整学科体系、推动中西审美学融合创新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等学术观点,对审美学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审美经验特殊心理结构方式和发生机制、西方审美学发展演变和评价、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特点和创造性转化等问题提出一系列独特见解,为审美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构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相关资料初步表明,在中国古代,客观地把握人性及人与宇宙交互作用的自觉与努力业已发生。本文试图阐明《易经》的思维理路,借此思维理路,《易经》不仅塑造和影响了早期儒家形上学,而且也塑造和影响了诸如意识研究,尤其是意识学之类的当代研究领域。《易经》的发展及其在西方的传播,正说明了这一点。意识学研究人性,思考存在的其他领域。在这些方面,意识学与《周易》是相通的。将意识学同中国古代思想相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意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早已有之。基于这一历史事实,我们有必要在意识学的起始处研究意识学。在意识学研究中,意识进化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须进行研究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易经》来探索意识的进化。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畸形状况是,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从个人到社会的行为机制几乎全部交付利益驱动,由此造成从信仰到底线伦理的严重危机。审美与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述格局。现在的任务是,审美与艺术首先需回归本位,即作为民族与人类精神文明的感性机制陶冶人性。中国美学的引导首先是经由审美范式激活传统审美经验,使之进入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并成为提升之一维。因此,重要的不是仅仅研究传统范畴与理论,而是结合审美事件、人物与风俗的个案序列进行诠释,并转化为艺术。因此,古文、唐诗、宋词、元曲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为四个时期记述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1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2.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传入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3.中国心理科学的创建与早期发展(20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心理学发展历程(1950─1994);使读者对我国的心理学发展和近十多年来的状况有一概括的全貌了解。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讨当代组织学发展中的几个哲学问题,揭示组织学和整个医学一样,就其本质来说是一部思想发展史.论证了技术方法是组织学发展的推进器.认为现代组织学的发展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的指导,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构成学科发展的辨证过程,并辨证地分析了当代组织学研究和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绘画中,人体艺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18世纪以来,西方绘画开始具有前卫特征及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分道扬镳的近代派思潮。西方近代绘画中人体艺术的表现是当代社会与精神生活的一种真实式写照,西方国家经过近代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艺术家们的心态也变得错综复杂,他们想通过绘画来表现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景象。西方近代绘画通过对人体艺术的表现,来对其本身进行探索,进而创造了抽象的艺术作品,西方近代绘画中的人体艺术作品不再追求视觉真实效果,更注重的是心灵的真实反映,通过抽象的艺术表现反映出当时西方社会的景象。文章首先对西方近代绘画以及人体艺术分别进行简述,然后通过文艺复兴至18世纪西方人体绘画艺术的考察,进而梳理出具有宗教价值的审美观发展历程,最后表达其中的人文趣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思想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诗鹏 《现代哲学》2003,2(2):26-30
马克思与后现代都致力于实现从实体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向实践的和关系性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但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的历史自我意识则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相对主义形成了一种批判性的对话。后现代性语境下的马克思思想提醒我们反思当代西方思想的人类性价值以及当代精神的过渡性状况。作为马克思核心论阈的社会与社会化的人给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主体间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反省与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在20世纪我国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它具有普遍意义、当代价值和民族风格。叶圣陶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包括教育改革、以人为本、教为不教、养成习惯、创新教育和教师发展思想等。在抗战期间,先生在成都列五中学有过短暂的执教生涯,却给列五中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办学理念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狄百瑞是西方"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狄氏一生努力推动并促成了美国中国学对中国思想系统内部概念的研究,将中国传统思想引入西方乃至世界视野,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狄百瑞的"新儒家"思想体系与现代性息息相关,现代政治运动与思潮是狄百瑞学术研究的根本推动力;狄百瑞对中国传统进行研究,促成符合现代性观念的中国传统人文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兼容、统一,最终落脚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现代性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当代中国油画与西方传统油画逐渐显现出明显的区别。当代意象油画是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表现形式之一,近些年来不断得到发展与推广,繁荣在我国艺术市场之中。尤其是在新一代油画艺术作品中,意象油画将中国传统意象审美与西方油画绘画技巧进行了完美融合,使当代意象油画更具有中国传统意象美。随着艺术与文化的不断发展,意象油画不再是描摹客观物象的静态油画作品,而是能够展现画家内心情感的动态画作。从意象油画中,观赏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画作的“生命”。因此,针对当代油画语言的意象审美建构展开研究,阐述当代油画语言的意象化,并简单概述意象油画创作的重点,希望能够促进当代油画语言的意象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15.
从晚清碑帖融合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沈尹默推动帖学复兴,以及20世纪后半叶帖学的多元化格局以至到21世纪初新帖学的倡导,当代帖学经历了一个曲折艰难的发展过程。当代帖学借助主体论和对魏晋二王帖学的全新阐释,冲破了赵、董帖学和海派帖学的观念桎梏,无论从审美方面还是技法体系方面,都实现了历史超越,从而使其具有了全新的历史维度。因此,新帖学的发展,对整个书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学者引介西方美学并以此观照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了审美静观说。在立人启蒙的同一历史语境下,由于个性气质、文化心态的差异,服膺叔本华意志美学的王国维和汲取席勒美学思想的丰子恺分别形成了"人生解脱"到"人性救赎"两种路径的审美静观思想。梳理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及其演进逻辑,既能管窥近代中国美学思潮的时代变迁,又可探讨近代中国学者美学本土化的心路历程及其经验得失。  相似文献   

17.
汉传佛教的变革与发展遵循着自己特有的规律。现代性或者现代化的思想对其变革起到了催化或者唤醒某些成分的作用。这是因为,佛教与西方科学和理性之间毕竟在理论志趣、认识方法、实现路径不同。近现代中国佛学的变革是在现代性的活动范围和历史变迁的背景下展开的,因此,现代性不是作为一些抽象原则而被先验地强加到中国佛学的变革之上,而是作为一种实存中的本质而必然出现在中国佛学展开过程之中。在此意义上,研究近现代100多年来中国汉传佛教变革中的现代性因素,有助于全面了解佛教史、批判继承佛教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与佛教有关的国际、国内问题,有助于反思现代性面临的困境和当代佛教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我国心理学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现代主流心理学的源头主要是西方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近代科学 ,其学科危机亦主要是由于盲目借鉴西方近代科学的人性观以及方法论所致。我国心理学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境 ,就必须加强文化分析的方法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有价值的思想 ,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即心理学的中国化之路。这样 ,我国的心理学便能在东西方两大文化的浇灌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确立心理学的学科属性是审查该学科发展状况的基础。心理学作为一门人性科学,却没有按照人的本质属性来发展适合自身独特对象的研究方法而直接照搬探究物的自然科学的客观实验方法。因此,人作为心理学的主题和对象逐渐迷失在大量的经验研究中,以至于当人们读完心理学的著作之后,根本不能回答"人是什么"这个促使近代心理学诞生的古老哲学问题,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要使心理学健康发展,就必须认识到本学科旨在探究人性的历史使命,必须意识到心理学作为人性科学这个基本前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起符合人性本身的方法论、学科观、价值观,进而发展出具有独特学科价值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20.
欧阳文丰 《天风》2003,(5):42-43
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就西方基督教而言,在对人类本性的考察时,传统思考的目光集中在人的“原罪”上。而作为当代中国基督教的神学家,丁主教在对人论进行神学再思时,是从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思考方式对人和人性作分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