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诗趣拾遗     
古人常说“诗言志”。其实,诗还有一个功能,那便是“诗言趣”。诗中的幽默、风趣,并不亚于笑话、小品。繁忙之余,赏几首趣诗,等于到驿站轻松一坐,喝一口清茶,减了几分压力,消了些疲劳,品了几缕清香。  相似文献   

2.
元代纪游诗出现理论的自觉,明确区分了纪行诗与纪游诗,杨维桢将纪行诗定义为"行役之诗",认为这类诗创作于《北风》《黍离》之时,表现伤今思古的悲戚之情;纪游诗则是"寻奇拾胜"之诗,创作于太平无事之时,表现适意任情之趣。以此意涵为中心,元人诗歌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3.
正"三句半"俗称"瘸腿诗",源于古代流行的"十七字诗",是一种长起而短结的滑稽诗体。采取"五五五二"的结构,前三句整齐划一,后一句残缺不全,多半由两个字(甚或只一个字)组成,形成整齐又错落、迭起且跌宕的谑趣。它应是唐诗盛行绝句口诵成风之时,民间从中找乐逗趣的艺术变体。明代郎瑛《七修类稿》里有载:"正德间,徽郡天旱,府守  相似文献   

4.
趣赏名人自喻诗李春碧华夏名人大多喜欢以自己钟爱的东西自喻,并赋诗,激励自己,为之奋斗。休闲趣赏之,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曹操自喻“老骥”。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他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的...  相似文献   

5.
诗(以下包含词、曲)中有画,是诗论中众所周知的话题。但诗中有戏,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所谓诗中有戏,即通过一首诗的动作性语言等所表现出来的短小的矛盾冲突,再现生活的形象,以激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如有人把杜牧的《清明》诗点化成一段情趣盎然的戏剧小品:  相似文献   

6.
说“趣”     
"趣"是我国美学、文艺理论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它大量出现在我国美学、文艺理论中。"趣"论在我国美学和文艺理论史上有一个孕育、诞生、成型、兴盛、深化的过程。"趣"是一种新奇、独特的美,具有反常合道的审美属性,是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一种新颖、奇妙、天真、生动、灵智、慧黠的审美特质。"趣"有多种具体类型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7.
诗歌趣解     
正曲解诗歌的事,自古以来时有发生,有的曲解成了趣解。贯休《觅句》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原是说灵感难得的。有人读后大为赞叹,说道:"可不就是!我家那懒猫我找了好久都没找着,以为丢了,它却自己出来了。"顺着它的思路一想,不禁令人莞尔。宋人程师孟盖了一间新房,大概还没装潢好,可是心里喜欢,时时惦记着,深情写道:"每日更忙须一到,夜深还自点灯来。"看诗的人若不看诗题,还真弄不  相似文献   

8.
偶读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其中收录了三首有关人生欲望的趣诗,文浅意深,意韵绵长,颇耐寻味。  相似文献   

9.
掬水月在手     
极喜欢一句有趣、空灵的佛语,叫"掬水月在手"。曼妙夜空,皓月高悬,近之又非嫦娥吴刚,于是慧心一闪,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庞就灿烂在手掌心里,一片禅心也在月色里氤氲开来……有月当空,有水可掬,有月盈手,虚实相映,虚幻缥缈。掬之趣,趣在一念之转,趣在一掬得月,趣在有月映心。每每品味"掬水月在手",脑中总浮现这样的场景:万里春江,  相似文献   

10.
趣联的谐趣     
正趣联的谐趣来自其俊秀之美。它追求的是一种对称、均衡、完整、和谐的趣味。本来,对仗就是一种"天机自合"的机趣,因逻辑的严密、思维的辩证、色调的鲜明和形式的工整而产生一种流畅、摇曳、映衬、照应之美。一般对联多在对等范畴的观念上进行。所谓"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对"雾蒙蒙"者是也。趣联在形式上也是和谐的,但往往并不是两个对等的范畴,而是包藏着大小不等、错落不一的寄属关系。如"放开肚皮吃饭"对"立定脚跟做人",  相似文献   

1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后人解为闲逸、高雅之趣,这当然没错。不过,如果联系此诗的创作背景、陶渊明的其他写菊作品,以及前代及当时的习俗,我们就会发现,陶渊明钟爱菊花有着更为朴素的动机:他希望通过服食菊花,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从而缓解时光流逝、生命衰老带来的精神苦闷。从这个意义上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似"悠然",其底蕴却是颇为悲凉的生命感叹。  相似文献   

12.
莫愁诗     
衣食无亏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石崇未享千年富,韩信空成十面谋。花落三春莺带恨,菊开九月雁含愁。山林多少幽闲趣,何必荣封万户侯。莫愁诗  相似文献   

13.
正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学"重生""乐生",呈现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生命美学精神。"生",意指生命、生存。就语义学看,"重生""乐生"之所谓"生",原初义为生育、生养、滋生、生长,而生命、生活、生存等则为衍生义。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生""生生","人"之生存,生生相续,乃是宇宙天地间的"大德"。"大德"就是"生"。由此,中国美学要求诗歌审美创作"陶写性灵""发抒性灵""真有性灵",因追求一种真实、贴切的生命体验而独具特色。"性灵"的实质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而"发抒性灵",就是"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的一种诗意抒发。就某种意义看,所谓"生"之趣、"生"之味与"生"之灵性,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和诗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不利于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将其逐出"理想国"。但实际上,柏拉图并非反对所有的诗,他攻击的只是诗人在盲目追求爱欲下对真理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的摹仿。柏拉图的文艺对话表明,诗人和哲人因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一种主要是摹仿诗,另一种则是旨在揭示真理的"哲人诗"。因此,《理想国》中的"诗哲之争"可以解读为"摹仿诗"和"哲人诗"之争,其本质是诗歌内部的争论,而非诗歌与哲学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清代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包括很多方面,郑板桥在画竹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即"画竹三段论",他阐述了客观存在、主体意象以及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三个"变相"以及其他的一些规律,即"此相非彼相","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在变的过程中要有"法"与"趣",趣法相投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一切艺术的美的创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兴"在孔子《诗》学里,主要是一种祈向己意的、不同于《诗》之原旨的解诗方法。作为"第一读者"的孔子,在《诗》学理论甫一架设之际就为后代规定了超越《诗》之本义的接受取向。概言之,孔子以"诗可以兴"为说《诗》者拓宽了理解与阐释的自由空间,但又非常聪明地用"思无邪"给这个空间划定了相对的界限,既赋予读者一定的生发自由,又明确指出了这种自由所必须前往的域限——儒家道统。从解释学的视域看,孔子在他的"述而不作"论中将"述"和"作"也同样规定了继承与更新、原旨与创生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孔子删《诗》"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在并无充分根据的情况下,竟然长期对此表示怀疑,甚乃完全予以否定。这样的学术趋尚显然值得深思。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古诗三千"与"逸诗"稀少问题、"《诗》三百"与"季札观乐"问题、"思无邪"问题、"删《诗》"权力问题,以及"孔子删《诗》"史书无载问题,对"孔子删《诗》"的历史真实性作了进一步论证。综合这五个方面的论证,并得出结论:"孔子删《诗》"是完全可信的。  相似文献   

19.
正"打油诗"就是"顺口溜",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语言游戏形式。之所以产生"歪趣"是因为它总是和诗歌的"正体"黏附捆绑在一起,因对比跌落而产生滑稽。当唐诗盛行到名篇佳句有口皆碑无人不诵的程度,打油诗就开始与其比附:或以相似的形式、全同的韵脚、雷同的语吻、摹拟的语境拉开架势,采取反其意、异其趣的审美追求,制造一种谐谑、智睿、滑稽的"丑美"效果。《万历野获编》载:"吾乙未同年中有失貂皮暖耳者,时严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做诗,最忌同一首诗中字词重复,而"一字诗"却是要"一"字多次乃至十几次反复出现,不仅不能有重复与拖沓之感,而且诗的内容还要与一定的事物相应。这本是难而又难的事,可是,古代一些名家却竟相玩起"一字诗"来。唐人王建有一首古谣: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全诗用了八个"一",全统一到一幅风景画里。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有一次外出访友,来到江边渡口,可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