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超越现象学——列维纳斯与他人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列维纳斯 (1 90 6— 1 995 )从现象学出发最终又超越了现象学。通过融通思考希腊和犹太两大文明 ,通过批判反思现象学的他人学说 ,他形成了自己关于他人问题的独特看法 ,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观点 :超越关于他人的各种相对他性主张 ,力主他人的绝对他性地位。这既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认识论姿态 ,又与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 庞蒂等人的现象学存在论立场有别。本文从列维纳斯有关意向性、时间性和主体性等问题的新思路出发 ,探讨他是如何超越现象学立场的。一、别一种意向性在现象学运动中 ,意向性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什切潘斯基(Jan Szczepański)博士,是波兰科学院副院长。在本文里,他试图总结一种所谓关于“他人”的通俗哲学,从而提出一些关于人、人性的新看法。他认为,他人是我存在的条件,离他则无我。反之亦然。在我与他之间有一种“中间”关系,即他称之为“奇怪的空间”。人之善恶并不是天然就在我或他之内,而是在于这个地处我与他当中的“奇怪的空间”之中。作者进而提出三个世界论:外在的物质世界、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及在这二者之间的“中间”世界;后者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社会性的”,因此又称为社会世界。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都来源于此。三个世界——人类存在的三个方面涉及人的生活的全部范围。一个完人是善于处理这三方面关系的人。作者又认为,人需要全面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自己的人性。可是,人的内在世界(对他人)是密封着的,看不透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从来就不能够采取完全人性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什切潘斯基的“中间”世界论,使人想起马赫和詹姆士的非心非物的“中间东西”。两者似不无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归因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长江  王宪清 《心理科学》1993,16(4):205-210
本文以归因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研究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问题。在研究中,设置家庭、学校、社会等三种道德情境,让儿童对各种情境中他人的道德与不道德行为进行归因。采用“主成份分析”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归因结果加以统计处理,从而揭示出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的主因素构成及其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2,(11)
一、他人幸福则己幸福“先为他人着想”是我们立正佼成会全体会员的共同信念。从人之常情来说,一般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争取自己的幸福的人无可非议”,而“先为他人着想”恰恰是与此相反的一大信条。它是我们所依据的《法华经》的精髓。《法华经·法师  相似文献   

5.
您一定见过“五湖四海皆兄弟”的热情人士,这种人可以马上跟周围的人结为朋友,即使在公共汽车上对临座的人也会像老朋友一样谈笑风生。甚至是对异性,他也能见面不久便成为青梅竹马似的好伙伴。而另一种人,则表现得很难与他人交往,当他开始做“准备运动”想结交新朋友时,往往被容易接近的人捷足先登,把他想得到的朋友或想到的事情抢走了。后一种人常被社会定义为有“交际障碍”,使他似乎套上了一个难以建立友情的枷锁。  相似文献   

6.
按照梅洛 -庞蒂的看法 ,人们相信“解释就是不得不要么歪曲 ,要么一字不差地重复” ,但真正重要的却是发现作品中的“非思” ( 1’impens啨)。他本人的全部努力就在于“找到”胡塞尔作品中的“非思” ,利用这些“非思”及其开放性 ,并且在创造性读解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现象学。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涉及他对胡塞尔关于他人意识问题的创造性读解和发挥 ,这是推动意识哲学解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他人意识与意识哲学的困惑我们必须把他人问题放在意识哲学解体的历程中来考虑 ,这意味着对于近代哲学的现象学反思。当我们断言近代哲学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黄艳 《大众心理学》2022,(12):45-46
<正>一、生平简介:与“精神分析”理论共成长同亲历(一)安娜·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生之缘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父亲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安娜是家中排行第六的最小孩子,她的出生是在计划之外的,且其父亲在得知妻子怀孕时始终希望是个男孩;  相似文献   

8.
张浩军 《现代哲学》2022,(1):92-100
“移情”是精神分析学、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移情伦理学和移情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它是一个典型的“同名异义词”。精神分析学的“移情”特指弗洛伊德提出的“übertragung”概念,而后四种理论的“移情”指的是“Einfühlung”,本质上是“共情”或“同感”。在精神分析学内部,移情与投射、反移情、共情等概念紧密相关,而不同流派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仅不同甚至完全对立。在精神分析学外部,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和移情伦理学虽然与精神分析学共享了投射或“移置”意义上的“移情”概念,但二者的用法存在本质差异。胡塞尔的现象学反对在投射或移置的意义上理解移情,把移情看作自我以第一人称方式对他人精神生活的深入感受、对异己主体及其体验行为的经验。现象学的移情概念既有助于澄清“移情”(übertragung)与“同感”(Einfühlung)的混用所造成的误解,也有助于理解二者间的关联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通常认为第一人称视角假设会导致我无法认识或知觉到他人的心灵,如何解释两主体之间的关联就成了问题。萨特认为不能将他人问题等同于对他人心灵的知觉问题,而是应在与世界和与我的关系中来定义他人。通过分析遭遇他人的日常经验,萨特阐明了我与他人在意识层面上的根本关联,即"我的为他存在"。  相似文献   

10.
齐泽克是斯洛文尼亚的拉康学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特征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把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非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人。他努力“缝合”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这种努力对于我们认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有一定的启发。一症状和商品形式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症状(symptom)[1]。症状是一种潜在的可以观察到的疾病表现形式,通过对于症状的分析,寻找疾病的原因,然后进行治疗。比如梦就是一个典型的精神分析所指称的症状。这个概念是基于表面与深层的分别,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如在西方一样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 ,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 :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 ,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 ,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 :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 ,“你”是“在场的他者” ,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 ,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相似文献   

12.
宁晓萌 《哲学动态》2022,(8):107-116
在梅洛-庞蒂中后期哲学对其早期哲学概念及架构的修正和充实中,关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的讨论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通过对照“感知意识”“无意识”等概念与“智性意识”概念间的差异,梅洛-庞蒂揭示出“无意识”作为一种间接的、反面的意识,具有沉默的、含混的以及实存论的特征。在对无意识活动自身表达的考察中,他看到了一种既不破坏无意识自身特性,又能够让无意识活动的意义呈现出来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即以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谈话为典型的话语的表达,这种表达以象征、偏离字面意义和沉默为特征,在其运行中包含着治疗与改变的要求,因而具有实存论的意义而非仅仅停留在语词含义之中。这种表达所揭示出的与他人相互地且为了彼此地存在的关系,为其后期哲学中的交互主体性问题、交织的存在论提供了模型,实在地影响着其后期哲学的核心概念及理论框架。可以说,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作为一种“他者”,已经参与到梅洛-庞蒂后期哲学的构造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拉康文本的阅读能够看到在其精神分析的理论构建中,其中l'autre(小他者)和L’Autre(大他者)这两个术语占据了关键的位置。但由于这两个术语由于单词一致而只是大小写的区分所造成了一定的迷惑性。鉴于对于这两者的区分是拉康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区分,关键性地支撑着拉康的精神分析欲望的理论,笔者试着来一次对他者之路的欲望的追寻。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1856—1939)的释梦理论,是他创立精神分析学派的基础理论,正象他在晚年所说:“这个论理所必然提出的种种主张的奇特性,具有试金石的功能,运用它就能确定谁可以成为精神分析的拥护者,谁将永远不能理解精神分析。”①可见他本人对释梦理论的重视。关于释梦理论的著作,在他的24卷全集中占有大量的篇幅。③但主要集中在下列三部专著中,首先是1900出版的  相似文献   

15.
沈德灿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全书分为4编12章。第1编“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依次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概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历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评价;第2编“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依次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列维纳斯在未刊稿第三卷《关于爱欲的哲学笔记》中,通过"自我-他人"关系类型分析展现了物品交换、理智交换、共事关系、友爱、爱欲这五种关系类型的内在关联。他人只有在最为亲密的爱欲关系里才作为他人与主体发生关联,彻底的他异性处于爱欲之中。但这一思路在《总体与无限》中并未沿用,因为列维纳斯转换到另一角度来分析爱欲关系,这才使得源自私密性的爱欲得以涌向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为他人代求     
赵卫红 《天风》2002,(12):16
代求是我们祷告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代求也就是把他人及他人的事情带到神面前,站在他人的位置上为他人求情,使他人的罪能够被赦免,他人的心意能够被悦纳。一、代求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为他人代求,因为我们都是神的儿女,神已给了我们代祷的权柄。但我们必须真心诚意承认自己的罪,实实在在地降眼在神面前。不断地反省自己,因为神不听罪人的祷告,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神让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进迦  相似文献   

18.
萨特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的"责任"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延军 《现代哲学》2002,(1):107-111
在萨特的人学理论中,“自由”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范畴。存在就是自由,自由的绝对性使得它成为一切事物及其自身的根据。然而,为了保证人的发展的合理性,在高扬了自由之后,萨特力图在最后解决的却一直是“自由”与“责任”的统一,这样,萨特将自己陷于一个无从解脱的困境之中:由于绝对自由论的前提,他所倡导的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责任”,最后却成了人们逃避责任的一种托辞。  相似文献   

19.
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一兵 《学海》2004,(4):43-49
本文主要讨论了西方思想史上出现的他者 (他人 )学说的历史线索。作者认为 ,他者思想最早发端于一种存在论上的逻辑辨识 ,而后转隐为一种更深的神学指认和伦理学中的善恶双重他者。接着 ,文章分析了存在主义哲学 ,特别是海德格尔和萨特的他人理论 ,以及勒维纳斯笔下那种由无脸他人的面貌构成的大写他者理论。  相似文献   

20.
陆慧菁  苏彦捷 《心理学报》2009,41(2):135-143
从观点采择的角度考察儿童对他人记忆的评判及其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与他人分享记忆时,个体需要同时处理自我与他人对过去的表征和看法;而要顺利完成错误信念任务,个体需要同时加工自我的真实信念与他人的错误信念。因此个体对他人记忆的评判能力可能会与其对错误信念的理解相关。40名4岁儿童完成一系列错误信念任务和评判他人记忆是否正确任务,情境包括视觉、意图解释和情绪解释。结果表明,控制年龄、语言和记忆能力等因素后,被试评判他人记忆的成绩仍然可以预测其对错误信念的理解。这些结果为幼儿在回忆叙述中谈及他人越多,其心理理论越好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和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