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威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66-166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外形到内在,从个人到整个社会都在强调美。那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审美?怎样传播正确的审美观?怎样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等等这些问题,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又有很深刻的探究意义。如今有许多现代人对很多事物,包括音乐都没有正确的审美标准,甚至有些美丑不分。在他们认为:只要强调某一事物的社会功能就好,无需区分它们是美或是丑。这就导致了越老越多庸俗、浅薄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造物艺术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是通过物品的形态语言而传达出一定的审美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的.它的造物理念,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之美;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之美;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总之,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具有五种美的特征,即灵动美,意匠美,雅致美,材质美,工巧美.由手其深厚神秘的东方风采,丰富神奇的质感肌理,诗情画意的优雅意境,以及对细部的精致处理,使得中国器物造型耐人寻味,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3.
城市环境美的创造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物化过程,它把人类所取得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凝结在人造的环境中,成为文明的外化。城市环境美的创造是技术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有机统一,而技术美在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中,更直接地关系到美的本质。 技术美学研究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中的美,它把美学的研究从以艺术为中心,转向了现实生活,探求“人——环境”之间更为普遍的审美关系。它不仅从艺术与其反映的社会生活关系中寻求美的规律,而且从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即物质产品的  相似文献   

4.
爱情在理论上一向被认为是纯伦理学领域所讨论的课题之一,实际上在人类爱情问题上含有美学意义上的美感,它体现了善与美的融汇与统一。爱情美作为一种动态的情感,它本身具有美学价值,因之也就出现了对爱情的审美问题。 传统的性爱观历来表现为四种形态:(1)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它是超肉体结合的一种变态为文化价值的性爱;(2)宗教的爱,它将肉体与精神全部献给上帝,是一种禁欲主义的性爱;(3)色情的或肉欲的爱,它是一种纯粹以肉体结合为目  相似文献   

5.
赵盟 《美与时代》2014,(8):73-7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装饰装修审美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行为和文化渊源,分析湖南传统民居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装饰艺术式样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传统、体现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指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贾丽莉 《美与时代》2003,(12):87-88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现象的探讨和认识也发展起来,美育作为我国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已经显得日益重要起来。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爱好美、追求美,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和历史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美与人们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它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高尚,使人有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使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积极从事劳动、工作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美学史上关于美的研究有美的多样性与美的抽象性的不同侧重。美的多样性,是侧重"美的事物"的视角,从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两方面进行开放式的美学探讨;而美的抽象性,则是偏重"事物的美"的角度,从美本身的层面进行形而上的哲理研究。爱情是美,爱情拥有美和美学全部的内涵,对爱情进行美学的探索与研究,对理解和探讨美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注重着装美。着装心态方面的变化,往往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程度,反映出一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和审美心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趋向及审美心理也不尽相同,其中着装心理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研究和探讨着装心理,是服装设计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隐喻与美学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根据美学现实主义,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反映的是一系列鲜明的美的事物和生活情状。真正的审美判断所表现的美的事物和生活情状也是真实的。一种美的事物或生活情状就是一种具有真正审美属性的事物或事件的有机存在。所以我们说一种审美判断是真实的,就是因为这种事物或事件如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园林中,建筑是主要的物质构成,是园林的重要标志。园林中的建筑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活动需要,供人们休息、赏景,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从园林建筑中也能看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活动场地。为此,文章论述了中国园林与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分析了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形态以及其中体现的艺术特征,分别结合亭、厅、廊分析了中国园林与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11.
油画艺术审美功能就在于弘扬自然、社会、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美的本质。油画艺术美的评价与标准是油画艺术作品艺术的价值体现。"按美的法则塑造自然物象,使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是油画造型艺术创造美的座右铭。冷军的油画作品中,正是以体感美、质感美、空间美、技法美、构成美等油画艺术审美标准,诠释着作为油画艺术审美功能的优秀价值,为中国油画宝库增添了不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个人的审美追求,审美趋势,与艺术教育和社会发展向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社会不论物质中的精神建设还是精神中的物质生活;不论是人的个性生存还是生存中的个性,美都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从另一角度说,艺术也标志着某一时期社会的发展进程,标志着文化的进步和落后,同时强化人们的意识及世界观,推动着社会审美趋势的变化发展。为此,许多艺术家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来向人们传达自己的理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去影响人们的性情,改造人的灵魂。优秀的艺术品不仅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忠实的生活情景,并且还因为它体现了艺…  相似文献   

13.
试论侗族大歌的和谐之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大歌在侗族民间音乐中独树一帜,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侗族大歌内容纯洁、音乐形式多样,"和谐之美"是侗族大歌所表现出来的最主要、最突出的审美特征。这种和谐之美既体现了侗家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同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从静态来说,爱情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爱情的社会属性有三个基本特征:人性特征、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人性特征:在两性关系上,爱情使人类与动物界划清界限。动物的两性关系完全受本能支配。而人类的两性交往和爱情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并不单纯由性欲支配。社会特征: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爱情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产生和发展,爱情关系交织于其他社会关系之中。任何爱情都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个性特征:爱情是异性之间一对一的情感联系,它表现为人的私生活。它与相爱双  相似文献   

15.
一、《巴黎圣母院》 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自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的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是维克多·雨果笔下的完美艺术形象.她既有着美丽迷人的外表,又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结合的典型艺术形象.她代表着自由与光明,是真善美的化身,有着美好的人生理想与爱情憧憬.在《巴黎圣母院》中,这个靠卖艺为生的吉普赛女郎,不仅能歌善舞,还拥有着纯洁善良,所有认识她的人都为之倾倒,把她奉为自己心目中的女神.爱斯美拉达渴望得到纯洁美好的爱情,因此她爱上了救她一命的王宫卫队队长弗比斯,但是在和弗比斯幽会时,弗比斯却被暗恋她已久的教会黑暗势力副主教克洛德因嫉恨而刺伤,并嫁祸给爱斯美拉达.知道真相的弗比斯为了赢得公主的爱而得到荣华富贵,眼睁睁地看着爱斯美拉达被冤枉而不去救她,贪婪与狠毒不仅欺骗了吉普赛女郎的爱情,同时也断送了少女璀璨的生命.美丽的舞者还没有来得及充分表现自己的天赋,更没有来得及享受美好的生活与爱情,就被残酷地绞死了.  相似文献   

16.
"拙"一词虽在日常生活中是不灵巧、不巧之意,但是在文艺理论创作中不仅是一种创作原则,也是一种审美标准,更是一种高尚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旨归。中国的诗书画和园林建筑中,都将"拙"发挥到了极致。"拙"具有深刻的美学价值,其中生命意蕴是其最凸显的美学意味和生命哲理。"拙"中体现着一种自然浑成、天人合一的生命率真美,也蕴含着拙中藏巧、超越本体的生命智慧美,更是一种极炫充实过后的生命自由美。对"拙"的生命意蕴进行发微,旨在为现代浮躁多欲的物质社会的人们带来一丝心灵的慰藉和生活哲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理论前提.反思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得与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情境的关系中深入探讨美的本质,并辩证认识审美过程中审美认识和审美价值评价、审美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正确区分美的本质和美产生的根源,以及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的产生根源和审美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循此路径逐步分析不难得出:美是事物通过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某些客观属性,在一定社会生活情境中基于某些相似性和主体发生的“物心感应”或“心灵默契”,具有引起主体的某些想象和联想,唤醒其社会的人生的经验,默契其价值观念和人格特性,丰富其认识,从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愉悦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都市青年爱情信物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在商品化大潮下,一方面都市青年爱情信物的选择范围更多元,但与此同时,也陷入了爱情信物精神内核的"纯审美"意蕴与功利化的"泛审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爱情信物审美精神内核的永恒性和审美主体短暂审美体验之间的矛盾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高尚的艺术趣味是天赋的,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东西,这种想法是荒谬的。艺术趣味是人的社会实践的结果,是社会对个人及其精神世界的一定的有系统的影响的结果。任何人身上都有一种根据美的理想来创造性地对待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但是,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才能激起这种能力,才能教会人们去评价高尚艺术的真正的美以及这种艺术所体现的内容的丰富多彩和艺术形式的美妙。轻视积极的艺术教育,就会使恶劣的而且往往是和我们格格不入的趣味流行起来。乌·拉儒姆纳依:《艺术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0.
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总是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也即在艺术审美过程中是有"真""善""美"三个因素来起作用的,这就形成了"认知""意志"和"形式"三个维度为轴线的个体"意识空间"模型,依据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不同类型的审美及个体在此审美类型下的审美体验。审美对当代人的一般生活常态、对现世个体都具有意义。审美之所以在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于审美所产生的超越感,进而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