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慈禧新政是清末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稍后的预备立宪、辛亥革命曾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广义而言,“新政”历时十年,包含预备立宪,这里主要以1901—1905年的新政情况进行探讨);再者,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旋律是新的经济形态(资本主义)和新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的发展,慈禧新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音符,所以,搞清它的前因后果,对研究清末政治与中国近代化诸问题,夫疑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前后,社会调查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中国人开始介绍西方的社会学和社会调查方法。进入20世纪,中国留日学生开始进行社会调查,并迅速影响到国内,清末中国掀起了一股社会调查的潮流。民国初年,社会调查走向繁荣,各类知识分子均热衷于社会调 查。知识分子对社会调查的热衷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对社会调查崇尚的背后是国人科学观念的历史性升华。  相似文献   

3.
在宗教学上 ,因“用”而信是指信者认为其有用而信 ;因“信”而信是指信者认为其真实而信。从清末中国士大夫的宗教观的流变看 ,单纯强调宗教是否有用的问题 ,而忽视其是否为真的问题 ,必然会影响宗教信仰的坚定性。  相似文献   

4.
<正>一自明末清初以来,尤其自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的关系是中国知识界急欲解决而又长期不得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陈独秀曾经说过,自清末以来,中国社会的问题十有八九是由西方文化的入侵造成的。正因为如此,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实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随着传教方式,包括礼仪和神学的本地化,教会艺术也趋于本地化的创作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尤其在清末、民国时期,一批中国教会内的绘画者,试图用中国画的特点融入浓厚的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国之际是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思想的重要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思想变革。在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增多,外来思想涌入,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的价值观念面临着瓦解的境遇。晚清政府的解体标志着传统价值观的断裂与转换,随之而来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西方思想大量涌入,冲击着这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残骸。所以清末民初的这一段时期的美术的延续和传承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在这一时期,美术传承受到了中西思想双重的影响,学校教育、审美观念、艺术社团和书画市场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医史界和翻译界对清末民国传教士西医译介问题研究的三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研究视角、队伍和成果的各自特点。未来两界学者可以在该领域合作研究,在专门医学史译介、日语在西医译介中的特殊作用、操纵理论视角下西医译介对民国时期中医存废之争的影响以及清末民国西医译介对我国当前医学教育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拓展和深化清末民国传教士西医译介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继康梁维新妇女解放思想提出之后,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妇女运动的高潮,作为当今妇女的地位较高的四川在当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末新政在四川践行中涉及了有关妇女诸多问题,其中影响颇大的为四川女学兴起和四川妇女放足运动,使四川女性受教育权得以尊重,身心得以解放,提高了建设近代四川的生产力。清末四川妇女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解放妇女的思想开枝散叶,对后来四川更为彻底的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吴昌硕是清末明初"海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他把中国画和诗词完美结合在一起,把之前就存在的文人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近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北京大学百年华诞,5月4日前后,北大举行了隆重而多彩的庆祝活动。北大的前身为1898年创建的京师大学堂,是清末“戊戌变法”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1912年改用现名。追溯历史,北京大学具有宗教学研究的深厚传统,是培养宗教学者的摇...  相似文献   

11.
学贯中西的清末民国学者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后逃亡日本,在日期间创办《清议报》,致力于推介日本学习西方之后的学术成果,并将"美术"引入到中国。鉴于"美术"这个概念在现代美术领域的重要性,试图对梁启超提出"美术"的学术背景、"美术"引入中国的过程、本概念的特定历史内涵、以及对清末民初美术史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梳理出梁启超《东籍月旦》中"美术"引入中国的线索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太虚大师一生致力于中国佛教的复兴与世界化,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早具有世界眼光的先觉者之一。大师生于清末,此时正值家国患难、民族危亡之际,中国有识之士无不为民族、国家之出路艰苦求索、奔走呼号。在中外思潮激荡、社会剧烈变革的历史潮流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着反传统与西学的双重冲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更是难以幸免。清末民初,中国佛教面临重重困境:兵燹不断  相似文献   

13.
小靳: 关于"谁影响了20世纪中国人的观念"这个话题,我有以下几点意见. 1、清末西方哲学被介绍到中国来,大约可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90年代中叶以前和90年代中叶以后.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清末、民国与社会主义中国的能海法师,经历了中国佛教由衰微到复兴再到新生的整个历程。他的教育思想,曾在清末居士佛教兴起与民国庙产兴学之风的双重影响下犹豫徘徊。最终,他选择了“以丛林为学校,以僧众为学僧,以执事为教员,以清规为章程,以寺产为经费”的复古式僧伽教育,同时又吸收社会教育的一些先进理念。他的这一佛教教育模式,正在为现代佛教教育所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5.
海慧 《法音》2009,(11):26-32,33-35
一、人间净土思想缘起 (一)现实中人间秽土的挤迫 虚云和尚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代.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这三大政权的更替,用虚云和尚自己的话说即:“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日军的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是巨大的,虚云和尚曾说:  相似文献   

16.
西方医学对中医黄疸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之前,虽有被《外台》称为“西域法也”的唐代许仁则秦艽二物汤等几种使用海外犀角和香药的宋代黄疸方剂,但总体看来外来医学对中医黄疸证治影响极少。清末西学之风渐盛,周学海、叶霖等医家融西学人中医黄疸理论,开创新的研究思路。其后中西医学融合渐多,医家不再固守传统,选择吸收西学相关理论积极推进中医黄疸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郭显德近代在华传教活动之初探段琦郭显德是19世纪来华的美国长老会牧师,在华传教时间长达56年,经历了清末民初这一重要历史阶段,其主要活动地点是在山东烟台及胶东地区,是近代西方传教士中颇有代表性的人物。本文着重对他的神学思想、传教特点、教育思想、中国观...  相似文献   

18.
严复传记研究中的几处疏误经盛鸿严复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翻译家,也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因而近百年来,学术界对严复的生平与思想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斐然。其中关于严复的年谱与传记等著作就出版了多种。我读了其中几位名家的有关著作,发现有几...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20,(1):198-204
教育与改造"已仕人材",是甲午战后国内提出的应对举措之一。京师大学堂仕学院应运而生。"仕学院"较早为花之安介绍德国学校时提出,大致相当于高中层次的一般政治学校,在华传播过程中却被层层拔高,于戊戌时期成为以招考官员为主的最高教育机构。清末新政时,承其余绪的仕学馆办学层次有所降低,其社会影响却在实际运作中不断扩大。戊戌仕学院与清末仕学馆均主张"中学当已通晓"的官员以西学为主课,这在清末新式学堂强调"中体西用"且尚未完全建成的情况下,成为西学教育最为集中的场所。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个让官员学习的特殊学堂体系。"民之守牧""已成之材"亦须学习西学,何况普通士人?这种人人均需重新学习的观念与实践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形成了冲击。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来华天主教会大致经历过4个阶段:元代的有限适应化,明末清初以耶稣会为代表的与中国主流文化的深层适应,清末民初的殖民化,民国的本地化等。除却清末民初的殖民化这一天主教虽快速传播但却有失健康的特殊阶段,来华天主教会在历史上的中国化大致可以说经历过如上三个阶段,若论其鲜明特征和成就,则可以孟高维诺(Giovannida Montecovino,1247-1328)、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1876-1958)等人所推行的传教路线为代表,其中,尤以民国时期由刚恒毅所主导推动的“本地化”运动最为影响深远,影响了今日中国天主教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