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2.
郭敏 《道德与文明》2019,(1):116-120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道德引领既植根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相关历史经验,又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求,构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的三大维度,即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道德引领维度,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的道德引领维度,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的道德引领维度。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三个倡导从三个层面概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第一,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第二,从社会层面来说,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第三,从公民个人层面来说,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言简意赅的12个词,耳熟能详的24个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明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4.
<正>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不同的层面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  相似文献   

5.
科学无神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和基石,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国家价值层面的,"富强"与"文明"的视角,论述科学无神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就要大力推动科教兴国的战略。倡导科学精神,包括科学无神论思想,抵制愚昧迷信,是提高中华民族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从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走向"科学与民主"的现代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无神论思想包含在这些内容之中并起到重要作用。国强民富离不开科学技术,无神论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前提和方法论起点;民主而不是神主。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是无神论思想的根本体现;无神论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文明成果;一个无神论基础上的社会和谐是真实而长久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完整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宗教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积极成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我国基本政治方向和政治目标;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公共生活的开展提供了价值原则和标准;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清晰地表达了公民道德的本质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方面内容既展现出不同层面的价值内涵,又相互联系、互为前提,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田智 《道德与文明》2013,(5):160-160
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党中央在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以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的理念.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教育部长江学者、湖南城市学院院长李建华教授领衔著述的《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思潮有效引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的出版切合了这一需要.该书着重研究和探讨了我国多样文化时代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引领社会思潮的问题.该书是李建华教授主编的《和谐社会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的深化,是引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ABSTRACT

When is sacrifice – and particularly self-sacrifice – called for? This question turns out to be difficult to answer, for it tends to arise when values conflict, and hence the answer to it depends on how conflicts of values are to be resolved. If values are constructed, and if there is no single right way to construct them or prioritize them when they conflict, though there are identifiable ways in which the construction of values can go wrong, we may be left in a position of ambivalence about what should be sacrificed. In cases of conflict in which self-sacrifice is one of the options, ambivalence may be particularly appropriate. In part this is because there may be in such cases special sources of plurality and incommensurability of values, because the conflict is likely to be between something that is valued by a social group, and something that is valued particularly by an individual who has to consider self-sacrificing. And in part it is because individuals may have trouble balancing self-regarding and other-regarding concerns in the process of valu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se complications, and presents cases in which we might suspect that someone has self-sacrificed too much or too little.  相似文献   

15.
Utilitarianism is often rejected on the grounds that it fails to respect the separateness of persons, instead treating people as mere “receptacles of value”. I develop several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is objection, and argue that, despite their prima facie plausibility, they are all mistaken. Although there are crude forms of utilitarianism that run afoul of these objections, I advance a new form of the view—‘token‐pluralistic utilitarianism’—that does not.  相似文献   

16.
在儒家哲学中,价值非仅哲学的一个部门,而是贯通所有哲学问题并规定了其本质的一个核心和辐射源。儒学以人的存在实现为进路,落实到“心性”的论域动态地展示人性的内涵,而非对人性做静态的分析。儒学即心言性,即情言心,将“知”理解为人的存在所本具的智照、定向和主宰作用。其所主人性本善论,规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实现方式。儒学循道德和存在实现进路以建立其形上学体系,其所言伦理与价值,则是一种真理与应当本原一体,表征人的生命存在之整全性意义的伦理价值观念。儒家所言道,是在实存差异实现之“通”性上所显现出的一个形上超越性的“一”,其达道之途径,可名之为“旁通而上达”。“旁通”与“上达”两个维度,虽有分判,又相即互成,共同构成了儒家的价值和形上学系统。这一价值和形上学系统,既凸显了一种即伦常日用而达超越的实践品格,同时亦体现出了一种尽性、成己以成物的价值平等精神。  相似文献   

17.
18.
19.
Recent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value and cognitive value has focused on whether the latter can affect the former. In this article, I approach the issue from the opposite direction. I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 work can influence its cognitive value. More narrowly, I consider whether a work's aesthetic value ever contributes to or detracts from its philosophical value, which I take to include the truth of its claims, the strength of its arguments, and its internal consistency. I argue that aesthetic value does have such an impact, at least sometimes and to some degree. The aesthetic merits of some works help to preserve their consistency, and the aesthetic defects of other works render them self‐contradictory.  相似文献   

20.
Extrinsic Value     
Bradley  Ben 《Philosophical Studies》1998,91(2):109-126
Philosophical Studie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