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立峰 《学海》2005,(6):202-204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在世界各国以各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之际,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和伦敦犹太文化中心于2005年8月7-11日共同在南京大学召开了“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国际研讨会”,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了二战期间发生在欧洲和亚洲两地、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两大惨剧。国内学者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中国对日受害索赔诉讼代表团、上海社会科学院以及若干著名高校。国外学者主要来自著名研究纳粹屠犹机构和纪念…  相似文献   

2.
陈旭东 《现代哲学》2012,(3):25-29,41
如何认识纳粹大屠杀罪恶的独特性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海德格尔把纳粹屠杀与农业机械化等同起来使他无法直面大屠杀的独特性,显示了其本真性死亡思想的盲点,从而回避与消解了这种恶的独特性。而集中营里的活死人现象,以及阿伦特、阿多诺、阿甘本的相关反思表明,技术理性带来的死亡的祛魅与死亡之死这种可怕后果之间的内在张力是我们理解大屠杀独特的死亡现象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3.
本从分析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灭绝种族的排犹主义及纳粹大屠杀的集体心理根源进行了分析,旨在从人性的阴影和邪恶问题的角度对这段惨痛的历史做一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梵蒂冈对于纳粹大屠杀的反应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话题。在"二战"期间,教廷从未公开谴责德国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这一史实被后人称作"庇护十二世的沉默",构成了相关争议的源头。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有了全新进展,逐步摆脱了单纯的是非之争,揭示出更为复杂的历史图景。通过评述三部代表性著作,本文予以总结:大屠杀期间的梵蒂冈处于"生存危机"与"道德困境"的二元张力之中,必须以此为前提方可深入理解教廷的"沉默动机"。  相似文献   

5.
圣地五国行     
去年六月底,金陵协和神学院莫如喜老师和我应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杜鲁门和平发展中心的邀请去参加一个总题为“圣经在现代中国”的国际研讨会。参加者来自德、美、荷、比、瑞典、以色列、中国和港台地区研究圣经的学者30余人,会期前后6天。会外活动参观了以色列博物馆、纳粹大屠杀纪念馆、圣地一些景点和死海游泳等几个项目,没有安排参谒圣地更多的地方。很庆幸的是:会后数日,适逢加拿大卡加利市基督教华人神召会组织第一届“圣地研习团”于7月12日从约旦安曼进入圣地。此研习团一行20人,都是加籍华人,研习  相似文献   

6.
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摩西·赫斯是19世纪涌现于普鲁士一批犹太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是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最早提出者、预见20世纪大屠杀可能发生的"先知"、将社会主义与犹太复国思想相结合的理论先驱。赫斯对犹太人问题的评述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他在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与法国大革命思想后,对犹太教与犹太历史所进行的重新诠释与展望,以及在此基础上为推动犹太民族意识的觉醒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尽管赫斯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思想因其超前性而不为同时代其他犹太知识分子认同,但无论是大屠杀的发生还是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均从某种程度上见证了赫斯思想的前瞻性与正确性。因此对赫斯思想的研究是我们理解犹太文化特别是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时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尽管以色列是一个世俗国家,但犹太教在该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犹太教的影响力与犹太民族的历史传统、以色列国家的犹太性质以及多党制的基本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近年来以色列国内正统派犹太教势力处于明显上升趋势,宗教党致力于为其成员争取在社会生活以及经济上的特权.这一切渐渐成为社会矛盾和政治紧张的根源,导致2012年5月执政联盟危机.尽管政治危机暂时解除,但围绕犹太宗教党派拥有的超合理性的影响力以及犹太教徒享有的特权的斗争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8.
回归锡安山     
《天风》1998,(7)
中东地区是全球热点地区。今天,有关以色列的新闻几乎可从每天的电视和报纸上看到。不少读者建议我们能知识性地介绍以色列的情况,以帮助教内信徒有所了解。好在社会上近年已有大量关于以色列历史和犹太文化的出版物可供了解。本期《文摘与博览》栏摘自世界知识出版社《以色列,谜一般的国家》一书之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弘道 《天风》2022,(6):45-46
"以色列"(())这个名字在圣经中有几种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用法."以色列"既可以当做个人的名字,也可以当做对民族和国家的称呼.本文尝试对这些不同的用法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明白"以色列"这个词的含义在以色列历史上的演变经过.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7,(6)
南京大屠杀迄今已经过去了80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后,以往无论在形式上、制度上,还是理念上都流于简单化、平面化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亟需全方位、立体化转向与深化。这是一项制度建设和理念升华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尤以理念转换最为关键,也最为艰难。后申遗时代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转向与深化,首先要在史实教育层面避免简单化,向历史与记忆并重的历史叙事转化;其次在历史观教育层面要警惕"事件论"倾向,以"情境论"构建其人类学的普遍意义;最后是教育目标应适应时代需求,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超越民族情感,构建全球意识,使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1.
北京出版社于新千禧年初推出了一本丛书《审视纳粹》 ,该丛书的目前书单包括 :《从“安乐死”到最终解决》、《法西斯主义》、《援救的神话》和《大屠杀后遗症》。这是一部选题颇有特色 ,也许也容易被人遗忘的丛书。在二战期间 ,西方的德国和东方的日本都出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种族灭绝的大屠杀罪行。世界上每个人 ,不仅是来自罪行发源地的德国人和日本人 ,还是蒙受其害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 ,尤其是中国人 ,都应该思考 :在人类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惨无人道的罪行 ?而其一部分罪行是利用了当时的科学和医学知识 ,或者是在“科学”的名义下…  相似文献   

12.
<正>进化解释是一种遗传决定论吗?人类的心理特征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进化所塑造的?这一问题曾引起科学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激烈讨论。由于20世纪初期高举生物决定论大旗的优生学运动曾引发巨大社会灾难——纳粹以种族卫生的名义对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斯拉夫人开展了大屠杀,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物性解释成为禁忌,而环境决定论则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纳粹时期德国新教教会中的明争暗斗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即使是教会内部的一些理论争执也反映着对纳粹政权的抵制和抗争。这场教会斗争随着纳粹镇压加剧和二战开始逐渐平息,但其影响和当时争论的问题仍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教会斗争的三个阶段,尽可能细致深入地讨论其历史过程,并简要分析其对政教关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张远来 《天风》2006,(19):10-12
乱世出英雄,英雄出少年。撒母耳的侍奉就源于他的少年,源于以色列混乱的士师时期。经文:撒上3:1-21撒母耳是以色列历史上承前启后的最重要的人物,他集祭司、士师、先知三重使命于一身,先后膏立两位君王,其中就有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大卫,结束了混乱的士师时代,振兴了以色列民族,复兴了以色列的信仰,开创了以色  相似文献   

15.
在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纳粹如何借助于现代工业技术体系和官僚体系弱化人们的道德情感、混淆人们的道德责任,并最终阻止人们的道德行为,六百万犹太人就这样在大众平静的沉默中离去。现代社会祛除伦理的机制仍然没有改变,让人们保持道德沉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人类的大罪恶随时随地都可能再现。  相似文献   

16.
释源传说是《塔纳赫》中的重要文类,以记载以色列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名、人名、族群、俗语、宗教习俗等来源为内容,是其古老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王国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末至公元前六世纪初)是古代以色列历史上经典文献书面文本大量涌现与逐步定本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的以色列文士群体有意识地系统编纂释源传说这一文类,使之从零散的口头文本转化为系统的书面文本,并赋予其纪念、讽刺与价值判断等文学功能,用以传扬文士群体的诸种思想观念。张若一,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相似文献   

17.
孙美慈 《天风》2004,(6):2-3
经文:雅2:14-26 什么是犹太律法传统呢?较笼统地讲,就是以色列的历史。这历史显示了以色列得救和称义的来源和背景。因此,雅各在此注重追溯犹太人的历史根源,以色列的传统就是从亚伯拉罕开始,亚伯拉罕相信上帝的呼召,且信到底,他的信心以他的行为体现出来,他的信心是没有动摇过,他被称为义。从他产生以色列民,从以色列民经过出埃及的蒙拯救,这就是最初以色列民得救与称义的来源与背景。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齐格蒙特·鲍曼通过对社会学家极少关注的大屠杀现象的研究对社会学的去从予以追问.鲍曼指出,正是现代文明而非原始野蛮参与了大屠杀的暴虐.对于大屠杀中遍及各处的道德盲视,社会学家必须表达他们的声音,并将道德问题重新引入社会学.但鲍曼对道德性质的理解和对道德盲视的忧虑却欠缺社会性与政治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纳粹如何借助于现代工业技术体系和官僚体系弱化人们的道德情感、混淆人们的道德责任,并最终阻止人们的道德行为,六百万犹太人就这样在大众平静的沉默中离去.现代社会祛除伦理的机制仍然没有改变,让人们保持道德沉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人类的大罪恶随时随地都可能再现.  相似文献   

20.
以"行"体"信     
经文:雅2:14-26 什么是犹太律法传统呢?较笼统地讲,就是以色列的历史.这历史显示了以色列得救和称义的来源和背景.因此,雅各在此注重追溯犹太人的历史根源,以色列的传统就是从亚伯拉罕开始,亚伯拉罕相信上帝的呼召,且信到底,他的信心以他的行为体现出来,他的信心是没有动摇过,他被称为义.从他产生以色列民,从以色列民经过出埃及的蒙拯救,这就是最初以色列民得救与称义的来源与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