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近代科学思想上的起源进行梳理之后,认为近代科学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中最重要的是继承了古希腊文化中的一些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再加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人文思想。中世纪时期大学和世俗学校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受教育者,为科学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历史上的基督教,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并没有为近代科学的兴起提供多少在思想上有益的贡献。所谓基督教为近代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有秩序的自然观和机械自然观等思想基础的说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科学落后是因为没有基督教背景吗?本文从科学与宗教起源、近代科学产生条件、基督教“理性因素”的由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憾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考察,清楚阐明了在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真正原因,从而否定了基督教奢望贪天功为已有的徒劳努力。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教事业,依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被视为“骑在炮弹上”传播福音。近代中国是基督教教会与民众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传教士们推动的文教事业,以文化征服为主要目的,遭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抵制。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是中国知识阶层的理性批判。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基督教徒走上了“爱教必定爱国”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4.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科学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宇宙大爆炸理论、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进展,一些新的宗教和伦理问题被提了出来。大众目前普遍困惑的问题:为什么科学家中很多人信仰宗教?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在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国家?究竟是什么因素产生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洋务运动起,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近代新式学校陆续成立。面对传教士的基督教宣传,晚清政府以儒学为圣教,明令禁止教员在公立学校教授基督教。禁令虽没有遏制住传教士在公立学校传教,但传教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多不信基督教。清政府对教育主权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科学理性精神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基督教在公立学校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商蕤 《中国宗教》2022,(8):88-89
<正>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始于20世纪初,发展至今产生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不同阶段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的突出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和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为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又经过曲式和演奏方面的不断地中国化的创新尝试,基督教赞美诗音乐逐渐体现出了更多的中国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些专家学者注意到,当前有种种迹象表明,基督教渗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已经产生相当的影响。在海外某些组织出资支持的研究与出版物中,以扭曲历史事实而为基督教说好话、寻找理论根据居多。其显著特点之一是将科学与宗教拉上特殊关系,从学术上为基督教的扩张制造舆论,进而影响青年学子。搅乱视听。较为典型的观点是“宗教是科学之母”;“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近代科学”;还有试图在神学与科学之间架起桥梁的,如“智能设计论”;更理论性一点的观点是认为“西方对神(真理)信仰与追求的土壤使得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Logos)精神得以自由展现,从而形成了西方所特有的反思精神,成为中世纪西方科学发展的动力”等等,不一而足。现在我国正在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科教兴国”成为基本国策之一,崇尚科学成为社会共识.广大民众对科学充满了信任。因此,现代西方某些基督教势力颠倒科学与宗教的正确关系,混淆是非,特别需要澄清。到底科学与宗教之间是什么关系,宗教在科学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确实需要在事实上和理论上加以讨论。为此,中国无神论学会继2006年年会后再次召开了“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小型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探索我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宣传神学思想建设的必要性 神学,简单地说是关于神的学问。历世历代、不同地域的基督徒都结合社会、文化的变迁,对自己不变的信仰做出适时的思考和理论的阐述。神学思想建设是基督教的基础建设,没有它,信仰不能系统化讲解;教会也没有理论指导。 神学思考既是普遍的、必然的,为什么中国基督教现在要特别把它提出来予以推进?这与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和现状分不开。 近代中国基督教19世纪从西方传来,不仅在组织上、经济上受外国差会控制,传教工作也多由外国传教士担任。那些传教热情很高的传教士,在本国向外扩张的文化氛围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在华传教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是中国学术界在思想认知上分歧较大的问题。人们通常较为强调在政治领域的社会及文明冲突,以及基督教由此而有的负面影响。但从人类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也必须注意基督教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推动和在中西文化对话中的积极参与。本文以《马礼逊文集》的出版为契机,从马礼逊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中的作用及意义来思考基督教在华存在和在中国文化中如何定位等问题,以便能为正确处理今天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提供思路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传承,同时,在外来文化影响下,中国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取外来文化精华,为自身发展提供新元素,从而日益兴旺繁荣。基督教从唐朝时期进入中国,作为外来宗教,不仅需要面临中国文化的冲击,同时需要进一步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在这一过程中,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涉及范围和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科学、艺术、教育、法学、哲学等。进一步探究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影响,不仅可以为中国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追溯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及其发展历程 ,认为基督教文化中的博爱思想、儒教文化中的仁爱情怀、佛教文化中的慈悲精神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启蒙运动以来所倡导的人的基本权利思想及发轫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人道主义 ,为现代社会工作价值观念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苦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因此 ,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无疑是人类一项崇高的职业。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和作者的实地调查材料 ,分析了基督教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中传播、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与文化、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并力图揭示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 ,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突和互动 ,在适应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过程中逐渐本土化的社会文化特征。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云南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的历史过程描述和社会结构分析 ;第二、三部分运用文化的社会互动理论 ,分析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 ,阐述了基督教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变迁、道德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 ,以及对基督教的民族化、本土化和当代少数民族基督教信仰中的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赵紫宸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在基督教理论架构上有所建树的基督教思想家.他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实,诠释基督教思想,并试图通过这种诠释为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提供一种心理、社会和文化的根基;他是中国最早尝试创立"基督教哲学"思想体系的知识分子,也是第一位提出建构"中国的系统神学"、并进行初步尝试的基督教思想家;他撰写了国人第一部宗教哲学方面的著作,第一部关于耶稣的详尽的传记.他在西方基督教思想界也享有较高声望,被誉为"向东方心灵诠释基督教信仰的首席学者"、"近代中国一位最具影响力的神学家".  相似文献   

14.
青年会是基督教的外围组织,倡导基督教的服务与献身精神,它的活动涉及教育、文化、医疗、慈善等诸多方面,职业指导便是其中之一.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不仅发起了许多职业指导活动,而且还创立了一些职业指导机构,为青年择业、就业提供服务.基督教青年会是近代中国职业指导事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基督教向中国的突进大致有四次,形成了三次峰谷,而从基督教的第三次来华才与中国文化开始了碰撞与交流.而思想的契合、学术的切入和伦理的示范是耶稣会将基督教信仰融入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有效途径.耶稣会来华传教的成功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只要沟通和传播手段恰当,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近代中国的国家主义者对基督教的批判,以及基督教学者从基督教的国家观、基督徒的爱国问题和世界主义(大同主义)等方面所做的回应。这种考察,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与某种政治思潮的纠缠,也可以为我们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审视基督教与国家的关系提供借鉴。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可以纠正国家主义的偏狭,国家主义的思想刺激基督教不得不考虑本土化和处境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及西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伦理觉悟""道德革命"的主张,传统道德成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打破的桎梏,性道德变革作为道德革命的一部分,成为知识分子探讨的重要内容。近代知识分子在对传统性道德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上,开始建构现代性道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倡导性自然观,肯定性的正当合理;批判传统性道德的禁欲和愚昧,主张性解放,宣传性科学;反对包办婚姻,提倡恋爱和婚姻自由;抨击封建贞操观,强调女性作为人的性权利。近代基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建构的性道德为现代性道德奠定了基础,为当代性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一、康有为的自然观李泽厚、任继愈认为康有为的自然观有难物主义倾向。李泽厚指出,康有为继承了中国“气”一元论的传统和形式,加添了他们当时所能了解的近代科学的新内容。“气”被饱饱地填进了近代化学物理学的科学物质概念,如“以太”、“电”、“元素”的内容。康有为在自然观上也坚持着进化发展的观点,是受了十九世纪达尔文进化论的影  相似文献   

19.
<正>五四时期,面对"非基运动"的巨大挑战,中国基督教界给出了符合时代需要的答案。一方面基督教界重新理解中国文化、社会制度,另一方面也做出了本色化运动的积极探索,这些珍贵的思想和做法为当前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了借鉴,有着难得的现实意义。其一,本色化运动充分尊重基督教在中国的生存发展规律。历史上,以佛教为代表的许多宗教传入我国时,都经历了一个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制度相适应的过程。基督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与近代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根本上,基督教不是科学的反对性力量,而是近、现代科学的诱发性和促进性力量。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对基督教与近、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予以澄清一、基督教和科学关系在具体的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混合阶段、分化阶段、对立阶段、各自独立发展又相得益彰的阶段;二、基督教是近代科学得以产生的最基本的促发要素;三、宗教与科学属于人类生活和文化的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不会构成根本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