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研究:以大波士顿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人基督教的历史与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几乎一样长。大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基督徒出现较早,但华人基督教会直到1946年才出现。该地区现有华人基督教会近30家,信徒5000多人,约占当地华人总人口的5%。华人新移民加入基督教会的主要原因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文化变迁;寻求族群归属和文化认同;寻求物质与精神帮助;华人教会的主动宣传。华人基督教会的特点有:组织独立,神学保守;华人新移民是华人基督教会的生力军;普通话、英语和粤语三种语言并存;尽量少谈或不谈政治。华人基督教会的功能有:解决华人信仰问题;团结华人;服务华人,教育华人,帮助华人新移民融入美国社会,同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华人基督教会是华人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文报刊和中文学校一起构成美国华人文化社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近代福建基督教的两大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考察论证了福建基督教在近代全国基督教史上所占有的下列两个方面的重要地位:一、信徒、教牧人员和教堂的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乃至占绝对优势;二、闽南中华基督教会在全国昕有西来教派中最早开展自立运动并取得最为显著的成效。文章还根据论证需要和笔者所发现的材料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基督教徒数量认识上的讹误,并估算出了同一时期全国基督教的教牧人员数和教堂数。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概述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形成背景,归纳其主要特点,分析其发展趋势。文章认为,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曾是西方对华传教工作的副产品,也是华侨华人在海外落地生根,社会现代化、价值多元化的结果。东南亚地区种族复杂,宗教多元。在多元异质文化的冲击交荡中,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呈现出与其它地区华人基督教相异的特点。当前,基督教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影响日增,但难以成为华人社会的主流文化,华文文化、华人佛教和伊斯兰教复兴力量则是影响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曾出现过持续久远的基督教自立运动.这场运动在20世纪初期的四川曾有强烈反应.30年代初在成都出现了以中华基督教改进会为代表的思想非常激进的基督教自立运动,其机关刊物<改进>半月刊刊登了大量文章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西差会.该运动产生在1922-1927年风靡全国的非基督教运动平息之后,因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什么东南亚华人基督教不再依赖中国教会与西方教会的外部支援,反而迎来令人瞩目的增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构建新的分析框架,从内部关系网络视角切入,通过对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内部社会资本结构面的考察发现:1976年以后东南亚华人教会间的互动频率大幅提升;以堂会为单位的网络密度较以往已有所提高;各种小团体间已逐渐建立联系;内部网络的群体中心性处于较低水平;上述结构面内部社会资本,为东南亚华人教会获取有益信息提供了频繁广泛且多样的接触机会,促进了信息的顺畅流动,并且有利于内部跨宗派、跨区域合作的形成。其实际成效就是东南亚华人教会可以通过内部网络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并在较为一致的"教会增长"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地区联动、神学教育、大型布道等领域的合作,达成原有单个教会和机构难以实现的教会事工,最终促成华人教会在信徒人数和堂会数量的大幅增长。上述分析说明,内部社会资本的提升是促进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发展模式已从"外生型"转向"内生型"。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人坚守"叶落归根"、"祖先崇拜"等传统观念,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并不多。遥远的新西兰淘金华工与基督教的经历,呈现了中国基督教史上特殊面相之最。淘金华工信仰基督教引发了新西兰基督教长老会的海外传教热情和拓展行动,确定华工的广东故乡作为新传教地区,逆性"回向"地开拓传教地区,成为中国基督教史上惟一一例。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华侨信教人数竟高达1/5强,堪称海内外华人信仰基督教比例之最。传教士与华侨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华侨得偿所愿最终留居新西兰提供了重要帮助。通过宗教,打破了新西兰华人社会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成为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路平 《天风》1995,(4):48-48
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庆祝80周年纪念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合会在1915年由七大公会联合创建,旨在联络香港华人教会,宣传福音,办理教会之共同事工,至今立会已届80周年,参加的会员堂已增至270多个教堂。为庆祝80周年纪念。  相似文献   

8.
裴占毅 《天风》2011,(12):16-17
萨拉齐基督教,俗称耶稣教,传入内蒙古土右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后出现过四个派别:即基督教协会内地会、基督教自立会、基督教聚会处、基督教神召会。基督教四个教派实行合并,统一到萨拉齐耶稣堂礼拜。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基督教的自立思想和实践始于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下半叶,不少中国基督徒试图改变不平等条约保护下传教而使基督教具有的"洋教"形象,因为这种形象被中国民众所反感和仇视。其根本出路,则是全力摆脱外国传教机构的控制而自办教会。1872年,广东基督教徒陈梦南自行租房传教,并于1873年成立粤东广肇华人宣道会。此举乃华人自办教会之首创。1881年,  相似文献   

10.
近代福建,天主教区、华人基督徒、新教传教士分别参与、发动和组织了当地天主教徒、基督教徒移民非洲、东南亚地区的集体移民活动.本文尝试结合基督教研究与华侨华人史研究,对这三次集体移民做一述评,分析比较移民活动参与者、组织者及其社会角色的异同.文章认为,近代基督宗教在华人移民海外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多元,性质复杂,不仅影响着华侨华人移民运动的发展,亦为华人信徒提供了一个普世性的社会流动网络,使基督宗教成为海外华人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几十年来的经济改革与开放使中国人开始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其附带的社会文化变迁所造成的各种挑战。海外华人移民群体参与基督教的现象即是这一重大变迁之一。本文利用笔者在法国与意大利进行的多点人类学田野调查,对华人移民基督教在社会经济地位、区位框架以及移民适应的方式渠道这三个层面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试图理解世俗化欧洲框架下华人移民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最后,本文指出现阶段欧洲华人移民基督教的最大特色是依托于华人家庭与华人商城的社会经济纽带的放射性发展模式,而这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在基督教和民间信仰的发展都很强势的地区,基督教和民间信仰之间的共处关系,受到基督教的全球地域化特征的强烈影响:基督教地域化后出现的民间信仰化趋势,使得基督教日益被接纳为乡土社会的组成要素;而基督教的全球化特征,又使得它与乡土社会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在基督教与民间信仰既混融又紧张的环境下,闽南H县J镇民众在社会资本与宗教资本之间的理性选择行为,给乡土社会的信仰秩序的建构带来了复杂的图景。  相似文献   

13.
路平 《天风》1994,(11)
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庆祝《周报》30周年 由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主办的《基督教周报》,自1964年创刊至今已历时30年。联会于9月4日假九龙青年会举行感恩崇拜。该刊在联会200多堂会的支持下,本着报  相似文献   

14.
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与本色教会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基督教会是由基督教15个教派的华人教会共同组成的全国性的合一教会组织,广东协会是其中成立最早、最有影响的一个教会。它成立于1926年,其前身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成立于1919年。广东协会在数十年的时间中经历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也遇到过不少挫折,尤以抗战时期所受的损失为重。协会目的在于使教会摆脱外国传教差会的控制,从而建立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本色化的合一教会。它的成立和发展,不仅是基督教在华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趋势的体现,也是基督教会适应日益蓬勃发展的民族主义思想和运动的结果。把它作为20世纪前期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具体实践的代表,考察其演变历程,可以为我们理解20世纪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过程,提供一个具体视角。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00,(7)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新一届执董选出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于5月8日在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礼堂举行董事例会。会议商讨了各项议案,并选举了联会本年度执行董事。经过一轮热烈的投票,会议选举梁林开牧师为联会董事会上席,李志刚牧师为副主席。 五位母亲获选为香港教会本年度模范母亲  相似文献   

16.
"自立"与"合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中最为重要的两股潮流。在自立运动日趋发展的同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也日渐发达。自1860年全面开教以来,在华传教士意识到加强合作的益处,开始在圣经翻译、出版、教育、医疗等方面展开合作。受1910年爱丁堡世界传教大会的影响,中国各区域内及全国性的教会联合运动有了进一步拓展。而1922年基督教全国大会的召开及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建立,即是二十世纪前二十年各宗派教会合一运动的结果,更是之后二十余年各教会联合协作的起点。尽管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淡化了之前的宗派分割,各教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也逐渐加强;但教会合一运动自身具有一定限度,而且同样存在着争端与困境。  相似文献   

17.
港华人基督教联会选举1996年度董事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于4月15日在尖沙嘴浸信会,举行1996年度会员堂代表春季议事大会。会上接受1995年财政决算,并聘请会计师担任今年的核数师。同时接纳路得会协同堂等五间教会为会员堂。会上举行了选举,检票结果选出本年度董事186位。联会定于5  相似文献   

18.
《天风》1994,(9):47-47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为帮助赈济华南水灾区,动员全港基督教会举行募捐运动,呼吁信徒以基督之爱,帮助受灾同胞。现各堂信徒已纷纷响应。  相似文献   

19.
"全球本土化"理论为研究基督教复兴与全球扩张现象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第一波复兴高潮"经典五旬节运动"迅速扩散到中国,先后在华南、华北、华东、华西南等地成功立足。作为回应,部分接受了五旬节教义的中国宗教领袖自发建立了香港华人五旬节会、真耶稣教会和耶稣家庭等本土教会,将全球化范畴下的西方五旬节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以"民间基督教"的形式实现了基督教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晏林斌 《天风》2012,(5):61-62
贵州省基督教两会于2012年4月9日至13日,接待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主席钟嘉乐牧师、副主席胡明添牧师等一行。香港华联会分别访问了贵州省基督教两会、贵州圣经学校、仙马大花苗基督教会等地。贵州省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杨朝云同工全程陪同。宾主双方就教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