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798年,费希特与尼特哈默尔决定在他们主编的《哲学评论》第8卷第1期上发表耶拿大学讲师弗尔贝格的《宗教概念的发展》(载该刊第21页——46页)。费希特发现这篇文章有许多不足之处,拟加上脚注以后发表。但是,弗尔贝格请求费希特放弃这种做法。于是,费希特就另外写了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2.
无神论可以分为积极的无神论和消极的无神论。广义上的积极无神论是指不信仰所有的神,狭义上指不信仰一个神性的上帝。消极无神论在广义上指没有对任何神或者诸神的信仰,在狭义上指没有对一个神性上帝的信仰。现实中,人们经常根据不同的神的概念持有不同的无神论观点。不可知论可以分为怀疑型不可知论和抵销型不可知论。如果将神界定为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宇宙创造者,将无神论者理解为某个不相信这样一个上帝存在的人,将不可知论者理解为某个既非相信也非不相信这个上帝存在的人。那么,如果你是个非信仰者,你不应将信仰悬置起来,相反,做个无神论者将是更合理的选择。鉴于无神论是真实的见解,它是否就应当被所有人接受?有人认为宗教信仰虽然不正确,但却有它的有益之处,而马丁深入地剖析了这种观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无神论》是美国马丁(MICHAEL MARTIN)教授写的一部名著,副标题《哲学的合理性证明》,1990年出版。书前有一篇颇长的《绪论》,针对一些有神论者的批评,作了扼要的回应,从中可以看出当代西方宗教神学是如何抨击无神论的,以及他对这些抨击所作的逻辑反驳和对无神论的合理性证明。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还有作者无意中透露出来的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宗教自由问题。作者回忆说,他幼年受家庭影响,倾向无神论,但同时知道,无神论在美国民众的心目中是很坏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上帝”。记得“三年级的一天,我向一个有同情心的指导顾问透露…  相似文献   

4.
无神论者的道德 上述批评主张无神论和低劣的道德品格相关。无论如何.无神论的批评家们可以认为.尽管无神论者的道德水准并不比信仰上帝者低劣.但是他们却没有可以证明为正当的理由说明他们能够这样。因此.无神论者的问题.不是他们的道德品格比有神论者低劣.而是他们不能为他们的道德行为提供似乎可信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5.
在这本书中,作者拒绝超自然概念,并考察、分析、驳斥了有神论者提出的无数证据。他说:“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改宗无神论……而是要证明对上帝的信仰是非理性的、虚妄的。如果一个人愿意继续信仰上帝,那是他的权利;但是他不能再以理性和道德的名义为自己的信仰辩护。”  相似文献   

6.
1.《道德理论文集》(1989英文版,262页) 2.《政治道德文集》(1989英文版,264页) 我们在这两本书中收集了黑尔教授关于《道德理论》和《政治道德》的论文和演讲,其中两篇是60年代的(一篇为《承诺的游戏》,一篇为以前未发表过的关于《反叛》的谈话),但大部分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黑尔教授在绪论中指出,在多年道德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五一研究员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第4辑·2014)》,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3月出版。这部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文丛"之一,收录2014年全国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37篇。特约文稿有3篇:朱维群:《"党员不能信教"原则不可动摇》、朱维群:《处理暴恐事件要从民族宗教问题中"脱敏"》、朱晓明:《加强对党员干部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其余34篇论文分为7个专栏:"纪念毛泽东关于《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的批示50周年""科学无神论与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科学  相似文献   

8.
《剑桥无神论指南》一书由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著名无神论者迈克尔·马丁(1932—)编著,该书分析批判了古典与当代的多种有神论证,阐明了无神论的历史、现状与基本观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被认为是研究无神论的入门之作。本文是《剑桥无神论指南》第一部分《背景》的第二篇。作者对无神论在现代历史与思想中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详尽论述,并深入分析了现代无神论所针对的上帝概念,以及现代无神论与有神论形态的关系。作者认为,现代无神论与现代性天然相关,命运相连。本文反映了当代西方无神论学者对无神论的一些看法与思考,对于我们了解当代西方无神论思潮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到上一期为止,《科学与无神论》杂志已经走过了十年路程。如果说十年坚持宣传无神论的历程能够说明点什么,那就是本期两篇论文的题目:“宣传科学无神论责任重于泰山”,而“《科学与无神论》的创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2012年2月18日,中国无神论学会和《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社在京举办了一次研讨会.主题是关于“文化传教”问题,并讨论朱维群文章《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来自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世界宗教研究所.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无神论》2012,(2):F0004-F0004
这是一部最新的批判性论文集,直指所谓的基督教信仰理性。它收录了无神论领军人物十五篇著名文章,扩展了作者上部著作《为什么我成了无神论者》的主题,主要是论述Loftue提出的“在信仰外检验信仰”。他指出,信仰者应该检验他们的信仰,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5年第六期上,刊登了署名文丁的文章《科学无神论必须进入大学校园——一组有关调查和论文的述评》,通报了有关杂志关于宗教在大学生中发展状况以及信教原因的论述。在2005年无神论学会学术年会上,来自一些大学的教师也谈到了目前大学生无神论教育匮乏,出现了大学生加入宗教比例增长的趋势。为此,中国无神论学会与《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编辑部于2005年12月15日专门组织了一次关于无神论教育能否也进入大学校园问题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语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  相似文献   

13.
尼采通常被视为是无神论事业的哲学捍卫者,但是通过对尼采《快乐的科学》中"疯子"及其在市场中的表现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疯子"并不是尼采的代言人,而是对尼采学说的极具诱惑力的歪曲。"疯子"没有把"上帝死了"作为探索自我肯定的非关系性基础的机会,他宁愿背负杀死上帝的终极之罪,也不愿思索与上帝无关且不受罪玷污的生存可能性。因此"疯子"所宣称的"我们已经杀死上帝"的信念伪造了一种后有神论生存,但实际上,晚期现代西方人并没有做好接受彻底无神论的准备。对于尼采来说,"上帝死了"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个黄昏时期的开端,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变得越来越非理性和不可思议,但又不可动摇,不是因为人的选择或过失,而是因为一个濒临衰竭的文化融合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无神论与无意义、荒谬和人生价值对无神论的另一个普通批评,是如果上帝不存在,人生就会变得没有意义和价值。据说,无神论关于人的生存有一种凄凉、悲观的观点。信仰者和不信仰者同样都表达了这种观点。因此,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他是一个信仰者——认为,"古有定论:一种纯粹的自然主义人生观,无论其开端如何热情,但其结局悲伤是肯定的",而19世纪的一个生物学家,一个不信仰者罗曼尼斯(G.L.Romanes),则在其著作《有神论的一个公正检查》的末尾承认:"随着对上帝的这种事实上的否定,对我来说,宇宙就失去了它动人的灵魂"。其他一些不信仰者也表达了对人生深沉的悲观态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八月份的《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了许启贤《关于道德的阶极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和吴晗《三说道德》的文章,就道德的阶级性和统治阶级的道德可否继承等问题展开讨论。吴晗曾在《前线》杂志1962年第10期和第16期上发表《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文,谈到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许启贤表示不同意吴晗在上述文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首先,他不同意吴晗关于“阶级的道德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观点,他说,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由于敌对阶级的存在,总是有  相似文献   

16.
今天,本刊重新发表了任继愈先生的《关于宗教与无神论问题》,作为对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纪念。这篇文章原载198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宗教·道德·文化》一书,由于发行量小,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赖有心者发现,才在先生去世后收入《任继愈宗教论集》。  相似文献   

17.
费希特著作翻译与研究近况珍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费希特课题组于1993年7月27日举行了工作会议。应邀参加者,有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该课题组的同行。课题组主持人梁志学就他们的工作做了总结。关于《费希特著作选集》五卷本的编译,卷一已经出版,卷二看了清样,卷三即将交稿,接着就要编译卷四(1800-1806)。编选的标准是有助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促进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译文要求做到准确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有些破题注写得还不很令人满意,需要今后努力改进。关于费希特哲学的研究,已经出版的是梁志学著《费希特青年时期的哲学创作》和谢地坤著《费希特的宗教哲学》,目前进行的是梁志学《费希特耶拿时期的思想体系》、谢地坤《费希特的政治哲学》和沈真《费希特在当代》,准备进行的是对费希特的知识学及其演变、道德哲学、法权哲学、历史哲学、教育思想和柏林时期的著述活动的研究;欢迎青年哲学家参加这项工作。工作程序是"先翻译、后研究",因为德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译过代表作与看过代表作的差别会在研究成果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与会者对费希特课题组的工作发表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关于这项工作的意义,董谊思说,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东正教道德起源有四:一是源于世俗道德,如善、恶、良心、正义、义务、幸福、爱等,道德学家对这些内容加上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使之带有宗教道德的属性;二是源于宗教特有的内容,如原罪、救赎、祈祷、灵魂、爱上帝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三是源于《圣经》、《圣传》和教父著作中的道德思想,爱心、和睦、弃恶扬善、做义人、勿当恶人、不可杀人等;四是源于上帝的启示和耶稣的话语,如“人若爱我,就必须遵我的道”。东正教道德学家说:“信仰和道德的关系,就好比一对孪生姊妹关系”,又说,只有在信仰三位一体、上帝创世、原…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向来以"老庄"并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早在《史记》内就有记载。《庄子》一书从头到尾以道贯穿,每一篇都以道为纲。《老子》说道是万物的祖宗,上帝也不例外。《庄子》说道产生了鬼神和上帝。在鬼神问题上,庄子用事例告诫人们,真正的鬼神是在于人间人为的鬼神。庄子还举出小鼠知道在神坛下打洞可以避免烟薰和挖掘之祸,以此否定了神灵的存在。在神仙问题上,《庄子》一书内没有一处有神仙这个称谓。《庄子》所描写的至人、神人、真人、天人、圣人,是庄子用寓言手法比喻为他的理想化身,这些人是品格高尚的凡人,不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在生死问题上,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是道所生,是物,排除了永生不死的灵魂的存在。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并展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原道》2015,(2)
关于信仰与道德的关系,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的"儒佛双美论"强调,"得到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信仰能使净土宗信众内心变得十分纯净,并且生发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此力量可引领信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成为世俗的道德楷模;而在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来,对"至善"的追求和对上帝和天堂的信仰能引领人们严格地实践道德,认真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不畏惧因坚守道德而吃亏。由此可见,以信仰引领道德,道德因信仰而周全,此乃印光和康德在思想上的一个契合点。从这一契合点出发,我们关注和思考当代社会道德危机的根源与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