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安忆是一个思想独特而又敏锐的作家,对女性有着自己的独特关注。20世纪80年代她创作了一系列以爱情的突围为题材的情爱作品。但她很快从高涨的女性自我意识张扬的欢呼声中走出来,冷静的思考潜藏于其中被解构的因素,这就是90年代的两部作品《米尼》《我爱比尔》中所表现的她对女性解放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不随便言爱     
看《三国演义》,总也忘不了曹操兵败赤壁后的三次大哭与三次大笑,那哭哭得有道理,那笑笑得合逻辑,于是极佩服那妙笔生花的罗贯中。 巧的是最近雹书,又看到了这样一个情节。有个男的就要死了,临死前哭了三声,并解释道:“这第一声哭,是送给那些我爱过她们而她们并不爱我的女人的,请转告他们,就说我原谅她们了。  相似文献   

3.
《爱的教育》是一本意大利作家写的少儿读物,书中洋溢浓浓的爱: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一切需要爱护的人。上海一位中学副校长受到《爱的教育》的启发,多年来执着“爱”的信念,在一些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创立了“爱的教育研究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他们组织多种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展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是当代文坛较有成就的女性作家,《长恨歌》(1995)是王安忆在中年时期的巅峰之作。该作品在2000年荣获茅盾文学奖,从此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热烈的反响并且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有着重要地位。王安忆的《长恨歌》等文学作品为中国当代小说作出了一份重要贡献,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最好的认可和证明。  相似文献   

5.
作家史铁生《写作三想》(片断)(《思维与智慧)1995年第1期)中对“作家应该经常到生活中去.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得有生活,没有生活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这句话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我启发很大.由此,我也想谈谈我的认识.“生话”是一个语词.逻辑上讲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也就是同一语词在不同的勾子中表达.的含义可以不一样.同样“生活”这个语词在这句话里,也有着特定的含义,它不再指我们所理解的日常a话,而是指我们对生活的仔细观条和深刻的体验.每个人都梦想成为作家,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  相似文献   

6.
邵世洁 《天风》2006,(8):46
我是在18年前,从一本属灵文学书籍“海伦凯勒光辉自传”——《生活的故事》接受福音种子,进入教会。书中说:“我爱圣经胜过爱其它书,上帝是万物之主,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时灵感通遍我全身, 在我的眼前展现出无数的奇景,我一觉醒来,欣赏上帝美与和谐的世界,腐朽化成了神奇;那看见而明显的是暂时的,那看不见内在的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审美本性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了。这场争论已经不只是在专题著作和小册子里进行。五种杂志——《哲学问题》、《哲学科学》、《文学问题》、《十月》和《艺术》——都给参加争论的人提供了篇幅。有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参加到这场论战中来,——不仅有美学专家,而且有哲学家、文艺学家、作家、新闻工作者。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美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而大家也都愿意为解决这个问题出一臂之力。现在可以说,战场上的情况已经完全清楚了:在美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每一个新战士都站在其中一种观点的旗帜下,剑拔弩张地、猛烈地攻击着另一种观点。“自然派”和“社会派”之间的战斗已经延续六年之久了,但是,我国的美学科学比  相似文献   

8.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于老子未进行解说,而引起古今学者注解它们,其注解也有异议,特别是对于“三生万物”的注解,其分歧很大,分歧的焦点是对其中的“三” 的涵义之注解.关于“三生万物” 中的“三” 之注解,常见的有三种:(1)三,“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2)三,“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3)三,天地人为.这三种注解,何者符合老子的原意,必须辨析.我认为注解(1)和(2)都不能圆满地解释“三生万物”,并可提出两个疑点:(一)倘若把“三”释为“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状态”或“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  相似文献   

9.
我同意史铁生先生的意见:“文学创作须有生活”的命题并非金科玉律。(见《思维与智慧》1995年第1期)但我同时认为,史先生的结论失之偏颇,亦非金科玉律。生活,是人类各种活动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中,生活无所不在。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地带.文学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任何一个作家都和普通人一样,实实在在存在和活动于现实生活中.由此而论,人人(含作家)都在生活,人人都拥有生活,根本不存在哪儿的生活叫生活,哪儿的生活叫非生活.而“创作须有生活”的命题,在逻辑上必然得出有些生活叫生活,有些生活叫…  相似文献   

10.
求耶稣     
当我看了电影《耶稣》后,我被主耶稣为爱全人类而甘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当我看了华姿所著《在爱中行走》后,我被德肋撒嫫嫫为爱穷人中的穷人而无私奉献毕生的高尚德表所感动;当我看了信德季刊《麻风病人的使徒——达米盎神父》一文后,  相似文献   

11.
我爱《赞美诗(新编)》。改革开放后,刚恢复聚会时,信徒们都是靠记忆唱圣诗。这时,基督教全国两会出版了《赞美诗(新编)》,令我们如获至宝,这是雪中送炭,是饥饿时的食物,是干渴时的泉水。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圣诗,很多都是我从小会唱、爱唱的,看到它们如同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我爱《赞美诗(新编)》,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太好了,说出了我们想说但又想不到的话,供应我们灵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爱又如何》表现了“爱的困境”,十年后所写的《为爱结婚》展现的却是“爱的绝境”。从她创作的变化,可以看到世俗生活中潜藏的巨大诱惑。在这样的诱惑面前,爱情、理想、神圣、崇高纷纷被现实的物质利益和世俗精神所取代,作家也由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变为对世俗生存欲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反伪“三剑客”传奇》是一套丛书,共三本,分别是《两栖学者——何祚庥》, 《科海求真——郭正谊》, 《铁齿铜牙——司马南》,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刚收到由该书执行主编祝永华女士送我的这套书时,仅看封面便不禁眼睛一亮:好一个“三剑客”!把这三位传奇人物一并作传,谓之“反伪‘三剑客’传奇”,不仅新颖、响亮,也是贴切之至。待读罢书中内容,更是感慨良多,因为该丛书不仅是三位“剑客”个人的传奇故事,还几乎就是近二十几年来中华大地上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同伪科学及各类迷信的一部斗争史。  相似文献   

14.
神爱的眷顾     
吴颖 《天风》2005,(6):52-52
全家每一个人都真诚地信了主。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于——我们的家如今是一个基督徒的家庭,全家每一个人都真诚地信了主。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于神深广温暖的爱。没有神慈爱的眷顾,我们家就没有平安喜乐。正如圣经中所说的:“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当然信主不光是为了得益处,更重要的是神使我们有了与患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也给了我们世界上难能可贵的平安和喜乐。说起我们家信主的因缘,真是神奇妙的大能在作为。在我们这个家庭里,妈妈、哥哥和我都是  相似文献   

15.
有一首诗名为《替代》。诗中写道:“不是同你一起行走,我要与你一起爬行。不是同你进行交谈,我将寻找与你沟通的途径。不是让你与世隔绝,我将与你一起历险。不是只注意你不能做什么,我将用爱去奖励你能做的事。不是为你感到忧伤,我将永远尊重你。”这首诗传达的主要思想——对孩子生命的尊重,强烈地敲击着我的心灵。我是一个孤独症孩子的母亲。想想自己在更多的时候,是在要求孩子与“我”同行,而不是站在他现有的起跑线上与他一同“爬行”;更多的时候,是在要求孩子与我交流,而不是设法与他沟通;更多的时候,是在要求孩子不要在公众场合“失态”,而不是放下我的自尊帮他适应这个社会;更多的时候,是在指责孩子的过失,而不是用爱激励他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更多的时候,是在将自己的委屈、焦虑、无奈、绝望、狂躁、自卑等不良情  相似文献   

16.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除了发动机轰鸣和电气之音/我似乎听到了它烛骨般的心跳……” 当我写下《人人都爱大城市》题目的时候,书桌上流淌着汪峰《北京北京》的歌声,苍凉而又温暖,陌生而又熟悉,犹如故乡异乡交错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且走下去     
本栏此次奉上三文两诗。《且走下去》,难得的是返朴归真的悟性。曾经上山下乡的一代人读后,自会会心一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读一读,是否能品出点个中滋味?《那屋,那窗》,物我一体,怡然一心,所见所思是现实中的理想,理想中的现实,近乎“日日是好日”的禅意。《孽缘》则触目惊心,人生路上并非处处鲜花;恩恩怨怨,怎一个“情”字了得?小诗有真趣,妙在形象中。这几篇俱为本主持于来稿中选得,自信眼神不拙,读者您认为如何?  相似文献   

18.
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的总体认识上,有三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一是认为金岳霖哲学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论体系;二是虽看到金岳霖哲学有本体论和知识论两部分,但把它们作为相互独立的内容处理;三是认为金岳霖的哲学体系属于道家。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金岳霖的三部主要著作中,《逻辑》是属于知识论的,《论道》涉及到了对因果、归纳的必然性的说明,《知识论》直接就是知识论了。但是,金岳霖哲学也论述了“能”的问题。照金岳霖所说,“能”的出入、“无极而太极”,都不是知识论。第一种观点未能触及金岳霖哲学的深层,第二种观点未能…  相似文献   

19.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分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  相似文献   

20.
新编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中,收入清代桐城派作家方苞的一篇文章,名叫《左忠毅公逸事》。什么叫“逸事”?教材编者在《自读提示》中这样解释道: 所谓“逸事”,是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见课本第404页) 看了这个注释,真有点“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感觉。既然“散失没有流传”,那么方苞又何以能得知明代左光斗的事迹呢?细读课文,作者明明已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