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91,(12)
一、因果的形成、区分与人生的向往佛教哲学最中心最基本的理论是“缘起”或“缘生”说,所以它常宣称“众缘生法”。缘,即现代所说的条件,法,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所以瑜伽说“因义是缘起义”;任何一事物又皆由许多条件产生而为果,所以瑜伽说“果义是缘生义”。由于事物皆能为缘、又皆由缘生,所以一切事物既都是因,又都是果。同时因更有因,而因无尽;果更有果,而果无穷。《成唯识论》说:“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前因,对  相似文献   

2.
王锡伟 《学海》2002,(5):94-97
本文认为 ,皮亚杰与休谟在因果观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二人的不同主要集中在认识基础、对因果关系本身的认识和对因果关系的表述和论证等三个方面。“活动”是皮亚杰因果观与休谟因果观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皮亚杰通过“活动”试图说明因果关系与逻辑数学结构不可分离 ,是在认识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 ,从而实现了因果问题上自康德以来最重要的进展。但由于皮亚杰与休谟一样不了解实践的作用 ,因而最后也与休谟一样陷入了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3.
傣医学的哲学基础多源于佛教哲学,其因果联系观就是基于佛教的缘起论观点建立起来的。傣医将此观点广泛用于对人体生命的认识,用以解释生命的产生,解释生理、病理,用于病因学及指导诊断、用药,还用于指导养生,是傣医学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5.
在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著作研究中,多元决定和结构因果性这两个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通过考察阿尔都塞对这两个概念在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上的价值和应用的论述,来解释这两个概念。但这种研究方法并不认为在《资本论》或其他著作中,马克思实际上有一种具体的或明确的方法论。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中是否有方法论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对于任何的马克思方法论的探讨,这些概念都是重要的。本文的任务之一就是表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贡献和“理论革命”不能简单地用方法论来描绘。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于解释上的差异,对自然事物的解释是因果解释,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则是意向解释.通常看来,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理由不等同于原因.然而,当代著名哲学家塞尔却认为意向解释必须合乎因果性,才能说明人类行为,为此他提出了一种用以说明的工具——意向因果关系理论.本文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考察,指出它所存在的主要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意向因果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7.
心灵因果排除是当前心灵哲学中最为广泛争议的话题之一。作为心灵因果性领域最有影响的专家以及排除论证的主要辩护者之一,金在权认为因果过度决定是排除问题所面临的两个最紧要的挑战之一。在本文中我首先检验和质疑支持因果过度决定的一些主要的理由;然后分析和批评金在权对因果过度决定提出的三个反对意见。最后我争辩说,对排除问题的因果过度决定,解答是一种建立在进化证据和形而上学可能性之上的可行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8.
因果分明     
自然有什么可学?想来想去,可学的是其规律性,因果分明。自然界的每一样东西都像钟表师所制造的产品,一切按节奏、按时令、按滴答行进,当生则生,当止则止。自然界的一切——譬如树、云彩、土壤、光和月亮从不发脾气,不乖张,不朝令夕改,不偷工减料,不心怀叵测,不单方面撕毁协议。  相似文献   

9.
因果相生     
正人种什么,就收什么。那随从肉情撒种的,必由肉情收获败坏;然而那随从圣神撒种的,必由圣神收获永生。为此,我们行善不要厌倦;如果不松懈,到了适当的时节,必可收获。所以,我们一有机会,就应向众人行善,尤其应向有同样信德的家人。(迦6:  相似文献   

10.
心灵因果排除是当前心灵哲学中备受争论的课题之一。本文讨论了作为对排除问题的五种经典解答的五个心灵因果性理论;进而检验并批评了莫尔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解答,即联合因果解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论证了一种更完善的联合因果解答。  相似文献   

11.
对93名幼儿进行了五种因果变化模式的因果推理题目的测试。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因果变化模式下,被试进行因果推理的成绩存在差异,且在对于这五类题目的掌握上具有一定的顺序。(2)被试在同样因果变化模式题目的表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在因果联结强度相同的题目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3)被试对于各题目回答的正确率并不随原因与结果联结次数的增多而提高。(4)即使是在观察到的刺激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被试的回答仍会因因果变化模式的差异及主试对于题目解释的不同而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2.
快乐种种     
快乐好比一只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会落空;但如果你静静地坐下来,它反而会在你身上停留。要让自己快乐,最好的方法是先令别人快乐。快乐是成功的副产品。你只要生气一分钟,便丧失了60秒钟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笑意种种     
笑。有时也是一种负担。勉强地笑,甚至被迫地笑,笑容变形.笑意变味,反而成了被笑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关系种种     
这一期本栏换了一种编法,由一例一议改为分类综合评议。两种编法都是可取的,今后打算根据来稿情况,灵活采用。这一期本栏的稿件,全部是各地作者自发投寄的。在本刊的来稿中,属于“病院”栏的比重最大。这反映本栏得到了广泛的关心。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来稿,尤其希望不断提高稿件的质量,搞得更广一些,更深一些。引用材料务请认真核对,不要搞错。  相似文献   

15.
从某种形式上来说,个人主义几乎一直是所有西方国家思想的核心。然而,它的实质却未得到充分分析和明确认识。“个人主义”这一术语在不同意义上适用于现代社会的许多不同方面。美国意识形态所论及的“粗犷的个人主义”(rugged in-dividualism)是对那种具有单独竞争能力的创业者的赞美,然而这种创业者至多只是过去所谓善于处理经济事务的人物而已。更广泛地说,个人主义具有肯定的含义,即强调个别人的独特性和利益。有时,它具有否定的含义,但这种含义在当代英语社会中并不十分普遍。有时个人主义适用于那些排斥社会利益特别是那些自私自利、只关心他们个人利益的人。  相似文献   

16.
倾向因果理论在当代的复兴,为该理论在心灵因果领域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在当代倾向主义者中,吉布的双重阻隔策略颇具代表性。其方案在兼顾利伯特实验结果的同时,试图为因果排斥问题提供一个融贯的解决方案。根据该方案,作为双重阻隔者的心灵事件,扮演着允许而非导致物理事件发生的角色。通过对该策略的仔细分析,本文试图指出:除了有过于特设之嫌,双重阻隔策略难以完全摆脱心灵事件的副现象主义,而且其心灵因果作用的机制仍有待澄清。  相似文献   

17.
突现与因果     
系统的突现性质是否具有下向因果性或下向因果力,是正确理解突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修改现行的因果理论并返回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使它能容纳或说明下向因果。这不是一个合适的进路。现代哲学的因果理论主要有条件因果和作用因果两个学派,如果对这两个理论做一个统一的整合探索,将INUS条件因概念与当代因果力和因果过程概念联系起来,就能为描述下向因果提供一个现代因果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1,(2)
根据大乘佛法的转依义,学佛者应确定彻底改造人生宇宙的雄伟目标;根据菩萨名“大士”义,学佛者应为具有堪作人天师表的高尚道德(戒),妙湛圆寂、动静如如的美好心灵(定),内外明彻、通达诸法实相的净智(慧),以广度无边众生的出类拔萃人物。这是学佛者必有的正确而伟大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建立,是以大乘唯识学造什么样的业、得什么样的果,业由自心作、果由自心变,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业果道理、为其理论根据的。同时这种人生观的实现,又是以业报因果的正理指导行动,而努力作止恶作善、舍染趋净、自觉觉他的殊胜正业为其条件的。因之,凡学佛者,对于业报因果非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和掌握不可。  相似文献   

19.
超自然信仰者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两个前后发生的事件中,后者是前者引发的”。例如像这样的情形:“有一天我梦见我弟弟了,结果第二天他就给我打了电话,尽管他很少这样做。”这话就暗示着他把梦与打电话看成是那种一件事由另一件事引起的因果联系。我们都知道这个论点的错误在于两个相关事件并不足以说明就是两个因果相联  相似文献   

20.
谢炳国 《天风》2009,(4):47-47
最亲密的朋友——耶稣基督 耶稣说:“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约15:15)《恩友歌》人人喜爱,让人感动、鼓舞及安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