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儿童早期语音意识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四类语音意识任务(音节、首音、韵脚、声调)考察了幼儿园小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儿童的汉语语音意识已经开始发展,其中音节意识发展最早,其次是韵脚意识,声调意识和首音意识的发展相对较晚.  相似文献   

2.
3~5岁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以往支持心理理论执行功能表达论的研究结果,对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修正后采用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运用实验法对101名3~5岁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新任务保留了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的优势,能勾勒出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2)3~5岁儿童表现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3)具体分析儿童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发展的心理模式,发现每一年龄组具有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都是其更高水平能力发展的基础,支持表达论。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374名贵州农村地区小、中、大班年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开发并采用适合农村儿童的图片命名测验以及家庭环境调查问卷,描述农村学前儿童的口语词汇发展水平及家庭环境现状,并探讨家庭环境各因素(父母教育水平、家庭阅读活动、教育观念、家长评估及早期阅读教育)与学前儿童口语词汇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农村学前儿童的口语词汇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发展模式;(2)农村儿童处于较为不利的早期家庭环境,包括较低的父母教育水平、早期阅读教育起步较晚等;(3)在这些家庭环境因素中,母亲教育水平和家庭阅读活动与儿童口语词汇显著相关,并且二者可以相对独立地预测儿童口语词汇发展。研究结果为农村贫困地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干预可行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调查了当用与为交谈目的而进行的口头讲话不同的书面语来叙述故事时,学前儿童对故事的结构和成分了解的情况.本研究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按照不同调查者分别观察到的典型变量来分析学前儿童所讲的同一组故事,从而概括出一个综合性的观点.被试是33名三、四和五岁的儿童,要求他们复述一个相似的故事“三个小猪”,对被试最后写出的故事的分析是根据(a)是否出现Stein和Glenn故事语法规则中所包括的六个范畴;(b)故事结构的复杂性;(c)规范的故事特征的使用和(d)记叙文的构思.结果显示,年龄不是故事知识的灵敏预测物,言语能力才是更有效的预测物.本研究的统计数据表明,学前儿童对故事内容知识的掌握先于对结构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5.
张长英  桑标  戴玉英  刘蓓 《心理科学》2012,35(4):875-881
摘 要:为探明汉语儿童看图叙述中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及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关系,并追踪二者相互作用的方向,本研究以101名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纵向探查了前后相隔3个月的儿童看图叙述中心理状态术语使用情况和错误信念能力的发展状况,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时间点分别探讨了心理状态术语的运用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3-5岁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快速发展;儿童看图叙述中使用较多的愿望术语和情绪术语,信念术语应用相对较少,且认知词汇类型较少。控制了一般语言能力和年龄之后,仅在第一次测验上,情绪术语、信念术语仍然与同期及后期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08,40(3):253-262
采取内隐启动范式研究汉语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实验一和二探测单字词产生中首音相同、韵和声调都相同时的启动效应,结果未发现首音启动效应,却发现了韵和声调相同时的抑制效应。实验三至五探测双字词产生中音节相同、声调相同以及音节和声调都相同时的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了显著的音节、音节和声调的促进效应,未得到显著的声调促进效应。上述结果表明,音节或“音节+声调”是汉语词汇产生中的编码单元,音节促进效应发生在音韵编码水平;声调只是节奏框架的一部分,它只能与音节结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结合汉语的特点讨论了研究结果,并与英语或荷兰语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了两种可能产生“韵母+声调”抑制效应的原因,并讨论了记忆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114名5-7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团体表扬对学前儿童字词掌握效果及任务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团体表扬能够有效提高学前儿童的字词掌握效果及坚持性;(2)团体表扬与个体表扬,均能有效激发学前儿童积极的情绪感受;(3)团队认同调节团体表扬对学前儿童字词掌握的影响,表现为团体表扬更能有效提升高团队认同者的字词掌握效果。  相似文献   

8.
赵荣  王小娟  杨剑峰 《心理学报》2016,48(8):915-923
探讨超音段(如声调)与音段信息的共同作用机制, 对口语词汇识别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研究探讨了声调在口语词汇语义通达阶段的作用, 但在相对早期的音节感知阶段, 声调与声母、韵母的共同作用机制还缺乏系统的认识。本研究采用oddball实验范式, 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声调在汉语音节感知中的作用。实验1发现检测声调和声母变化的时间没有差异, 均比检测韵母变化的时间长, 表明在汉语音节感知中对声调的敏感性不及韵母。实验2发现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并没有明显优于对韵母的觉察, 但声调与声母或韵母的同时变化都促进了被试对偏差刺激的觉察, 表明声调通过与声母、韵母的结合来共同影响汉语音节的感知加工。研究结果在认知行为层面为声调在音节感知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为进一步探讨超音段与音段信息共同作用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语素意识、语音意识和快速命名三种认知技能对汉语儿童口语词汇、汉字识别和阅读理解等言语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对74名学前儿童进行了一年半的追踪测查,结果发现:(1) 学前儿童的各项认知技能和言语能力随时间均有显著提高;(2)在控制了因变量的自回归效应和其他两种认知技能后,语音意识对一年半后的口语词汇成绩仍有独特的解释作用,快速命名能预测一年半后的汉字识别成绩,而语素意识是解释一年半后儿童汉字识别和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0.
塞辅音和声调知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的两个实验以合成的汉语普通话CV音节作刺激,研究了塞辅音与声调之间在知觉上的相互作用问题。主要结果是:(1)塞辅音的发音方式影响声调的知觉,不送气音使听者在辨别声调时倾向于基频曲线起点高的声调反应;(2)音节的声调也影响对塞音发音方式的判断,在一、四声音节里,听者倾向于将塞辅音听成不送气音,在二、三声音节里,听成送气音。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三个跨通道启动词汇判断实验,探讨汉语听觉词汇加工中声调信息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实验一和二使用具有相同音段信息、但不同声调信息的双音节合成词(如“条约”和“跳跃”)作为听觉启动词,与其中一个词有语义关系的双字词作为视觉探测词。语义启动词与其配对的声调不匹配词在第一音节的声调、第二音节的声调、或两个声调上有所不同。实验三改变语义启动词的第一或第二音节的声调,以产生声调不匹配的假词启动项;实验三还同时变化了原来的声调与产生的声调之间的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声调不匹配的启动项目是否产生显著的启动效应取决于词汇竞争的环境、声调输入与深层声调表征之间匹配的程度,以及不匹配的声调所在的位置。文章从语音输入中的声调信息如何激活词汇表征、声调信息如何存储在心理词典中、声调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如何受竞争环境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讨论了研究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芳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5,28(2):374-378
采取图画一词汇干扰实验范式,以视觉方式呈现干扰单字、初步探索了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结果发现了在目标项和干扰词的音节相同和同音条件下都出现了促进效应,而在首音和声调相关、韵和声调相关、首音相关、韵相关、声调相关条件下都来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这表明“音节”或“音节 声调”可能是词汇产生中语音编码表征的单元。最后讨论了英语和荷兰语的研究结果与汉语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4~6岁儿童理解时间副词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查,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对不同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对现在时间副词的理解优于对过去时间副词的理解,对将来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最低,基本处于萌芽阶段。但这种理解能力的年龄发展效应不明显。(2)在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中,儿童对不同的具体时间副词表现出认知差异。(3)学前儿童在理解时间副词时多种策略并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策略的生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赵英  程亚华  伍新春  阮氏芳 《心理学报》2016,(11):1434-1444
以399名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通过分层回归,系统考察了汉语儿童同音、同形和复合三类语素意识与词汇知识的双向关系。结果发现:(1)儿童语素意识和词汇知识随时间均有显著增长;(2)控制词汇知识的自回归效应后,一年级儿童的同音和复合语素意识对其二年级的词汇知识、三年级儿童的复合语素意识对其四年级的词汇知识、五年级儿童的同形和复合语素意识对其六年级的词汇知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分别控制三类语素意识的自回归效应后,一年级和五年级儿童的词汇知识可以显著预测其二年级和六年级的三类语素意识,三年级儿童的词汇知识对其四年级的同形和复合语素意识有显著预测作用。结果表明汉语儿童语素意识与词汇知识存在双向关系,且不同类型的语素意识与词汇知识的关系随年级的升高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词素意识、同形语素意识和形旁意识等不同层面语素意识对汉语儿童口语词汇、汉字识别和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对75名学前儿童进行了一年半的追踪,结果发现:(1)学前儿童的语素意识和言语技能随时间均有显著增长。(2)在控制了因变量的自回归效应后,同形语素意识对一年半后的口语词汇成绩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词素意识能显著预测一年半后的汉字识别成绩;词素意识和形旁意识是儿童一年半后阅读理解成绩变异的重要解释变量。这表明语素意识对于学前儿童语言技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72名3~5岁儿童在三个改造过的经典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结果显示,大部分4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错误信念;大部分5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他人错误信念;大部分3~4岁儿童的自我错误信念认识显著好于他人(真人和玩偶)错误信念认识,5岁时这两种认识才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真人与玩偶错误信念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中错误信念问题回答的一致性较高,而对“外表—真实”任务的回答与前两种任务的一致性较低。  相似文献   

17.
杜燕红 《心理科学》2006,29(6):1477-1479
本研究采用测验法,随机抽取60名42-93个月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他们基于愿望的特质因果理解能力。结果显示:(1)从42个月起,儿童就可以根据特质信息进行行为预测和情绪预测,且随年龄增长,预测水平有显著提高;(2)儿童理解愿望的主观性是儿童进行情绪预测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杨洁  徐芬  任萍  张瑞平 《心理科学》2007,30(6):1418-1421,1396
本研究选取3~5岁儿童为被试,从语音单位和操作水平两个维度研究幼儿期汉语语音意识和英语语音意识的发展。在汉语语音意识的发展上,音节意识先于押韵、首音和声调意识而发展起来,3岁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节意识,并在3岁到4岁之间迅速发展。在英语语音意识的发展上,幼儿期的音节意识和末位音位意识先于押韵与首音意识而发展起来,从3到5岁表现出清晰的发展次序。首音意识在幼儿期没有发展。从任务的操作水平看,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语音意识,幼儿在辨别任务上的成绩显著低于分析和综合任务。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生命力,当今世界,谁拥有蓬勃的创新力谁就能获得更快速的发展,就能领先世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全社会都应充分重视学前儿童创新能力教育,做好学前儿童创新能力培养。学前儿童创新能力培养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重视学前儿童创新能力培养,树立培养学前儿童创新能力思想;(2)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3)改革课程内容,融入创新课程教学;(4)营造良好家庭教育,促进儿童的创新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卿素兰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6,29(6):1460-1463
该研究根据人的三种基本生物需要(吃、喝、睡)设计动画故事脚本,通过计算机呈现的方式,探查4~7岁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的归因。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能够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进行非意图的生物学解释,4岁至5岁是一个快速发展期;(2)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理解表现出不一致性,其“睡”和“吃”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喝水”表现为一种纯粹的生物需要(3)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满足与否能够采取灵活的多因果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