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俊 《天风》2012,(1):12-14
以利沙是先知以利亚的弟子,在以色列民中,以利亚享有崇高的威望,以利沙则忠实地跟随以利亚,并效法其榜样,执着地追求感动以利亚的灵加倍地感动自己……  相似文献   

2.
得加倍的灵     
杨孔仿 《天风》2005,(11):16-17
王下2:1-15以利沙是以利亚的学生和接班人,以利沙如何接继以利亚成为时代的先知,其中有三个秘诀。紧紧地跟从吉甲到伯特利到耶利哥,有以利亚的地方就有以利沙(王下2:3)。住伯特利的先知门徒出来见以利沙,对他说耶和华要接你的师傅离开你,你知道不知道?他说。我知道,你们不要作声。以利亚称众先知为  相似文献   

3.
<正>神学教育至少包括教育、研究、培训这三方面的内容(神学教育的内容),这些方面与中国教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息息相关,神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就会直接影响中国教会什么样的"发展",神学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国教会在当下的生存及其未来的发展(神学教育的落脚点)。神学教育要立足中国的处境和教会的实际(神学教育的道成肉身性,即神学教育的"此时此地"性),才能为中国教会培育符合时代  相似文献   

4.
经文:王上19章19至21节;王下2章1至15节 各位弟兄姊妹,今天我们所要探寻的是有关先知以利沙受感得力的信息。以利沙的一生中有两个转折点:一是从农夫转变为门徒,二是从门徒转变为接班人、大先知。经上提到,在这两个转折点上都有以利亚的外衣作为鲜明的标记,这件外衣可代表工作,也指能力。那么,先知以利沙是怎样得着以利亚的那件外衣,得着感动以利亚的灵的加倍感动呢?  相似文献   

5.
正神学教育事业关系到中国教会思考的深度、新思维的高度、新举措的广度,进而关系到基督教中国化的进度党的十九大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步入新时代,中国教会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如何以新思维、新举措继续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已然成为中国教会的新使命、新课题。然而,正如丁光训主教所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神学教育事业关系到中国教会思考的深度、新思维的高度、新举措的广度,进而关系到基督教中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1,(1):19-19
神学教育关系到中国教会的未来,中国教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有更好更强的神学教育。  相似文献   

7.
《天风》2006,(15):16-17
神学思想建设开展八年来,方法是得当的,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对中国教会的影响是深刻的。过去的保守落后、偏颇,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不符合圣经本意的神学思想得到了清理;通过神学思想建设,按三自原则办好中国教会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取得了很大、很好的成就。随着时代和中国教会的发展,一些更深层的问题,也在这次调研中提了出来。例如,如何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教育体系和培养适合中国教会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的机制,这是大家共同思考寻求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岳清华 《天风》2008,(19):32-33
改革开放,中国教会恢复礼拜,神学教育方兴未艾,经历着孕育、草创、成熟等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神学教育为中国各地教会的健康发展注入生机,为各地教会提供人才.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会还没有建立统一、系统和完整的神学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的研究必须基于对其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百年金陵神学教育史的简要回顾,厘清成长中的中国教会所面临的挑战在神学教育事工上的思路和任务,并以此展示教会一代代前辈牧长们对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心血。  相似文献   

10.
金容福 《天风》2004,(12):31-34
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决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更为宽广的神学视野,博采众长,对中国教会建设发展有益的普世神学成果,本期编者节选了由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帝在亚洲人民心中》一书中,韩国神学家金容福有关民众神学的论文,以促使我们更多思考根植于本土处境的神学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以教育为前提的神学,只能是本土的,其目的在于回应中国教会的实践,总结中国信徒的灵性经验,反思中国教会的发展轨迹一、什么是中国的基督教神学教育?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这句话完全适用于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在大力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今天,神学教育必然要起到风向标和推进器的作用。什么是基督教中国化?怎样促进基督教中国化?基督教中国化的目标何在?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中国神学教育去面对、回答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正>教会发展与神学教育人才培养密不可分。坚持正确办学方针是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上帝给每个神学教育者的责任、托付和使命。今天我们需要很好地思考中国神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方针、道路、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相关的神学课题及其中国化等思想理念,以便能达到办学目的,办好神学院校,真正培养中国教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牧养和管理好中国教会。本文主要从教育学、神学教育和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的进路来  相似文献   

13.
<正>神学教育对于教会建设的极其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于当前中国教会而言,已经不再是需要继续论证的课题,这已经为中国教会一直以来生动的神学教育实践和业已取得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富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所明证。但是,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事工是否已经真正实现了神学教育理念的核心要求,中国基督教神学院校是否均衡实现了规范性办学,尚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完善。而且,随着中国神学教育和教  相似文献   

14.
王从友 《天风》2008,(21):24-27
中国基督教进行神学思想建设已经10年了,10年来,神学院校始终是神学思想建设的基地,在推进神学思想建设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08年9月23日至25日,全国各神学院校的代表相聚金陵,以"神学教育与课程设置"、"神学教育与中国教会"、"神学教育与中国文化"、"神学教育与社会责任"等主题展开研讨,勾画神学教育与神学思想体系的美好蓝图。本刊摘编部分与会者的真知灼见与广大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谈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关于"教育"与"神学"的概念的理解,指出"教育"所具有的双重意义,即灵性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双重互益,以及为人的发展与为教会和社会承担责任的双重使命。希波主教奥古斯丁提出"神学是关于神的理论或论述"以及当代中国神学家们提出"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二是从基督教历史中选择一些神学教育体系的典型实例来说明多维度的神学教育理念。比如古代犹太人的神学教育模式、早期基督教发展过程中的神学教育特色、中世纪的大公教会传统的基督教神学教育,以及宗教改革后的若干神学教育等。最后,就当前中国教会的发展情形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主要集中在:"敬虔"的追求、"学问"的装备、"实践"的推行,以及中国基督教博雅神学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创造与救赎、人格塑造与学养、人文精神与灵命进深等角度,探讨了神学教育与基督教中国化、神学教育与神学思想建设的关系,呼唤更多的"基督徒君子"涌现于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17.
恩光 《天风》2010,(12):25-2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基业,教育为先。教会发展也需要神学教育先行。中国教会重新开放教堂后着手做的两件事就是:重印圣经和复办神学院校。1981年,金陵协和神学院在丁光训主教的努力下开办了,成为全国第一所"文革"后复办的神学院,自此,中国内地基督教的神学教育迎来了春天。30多年来,各神学院校已经为中国教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传道人,但面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0万到今天的2305万的信徒,中国的神学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趁参加最近在上海召开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交流会的机会,记者采访了来自全国20所神学院校的(副)院长、教务长以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等,听他们谈谈对今天的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在课程设置、培训目标、面对的挑战等方面所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神学教育深远地影响着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神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合格的中国教会人才,开展神学思想建设,建立符合中国教会处境的神学理论。神学教育不是闭门造车,不能脱离中国文化和处境。如何透过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神学思想、探究神学理论、践行信仰教训是神学教育在新时代要重视和着力的方面。明晰神学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利于让神学教育成为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汪维藩是金陵协和神学院的老师,也是一个十分勤勉的神学思考者与写作者,开创了构成金陵神学传统之一的开放的福音派神学。他的神学思考与其对中国教会神学反思历史的梳理是分不开的。本文即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教会神学思考历史的梳理入手,探索其神学思想的灵感来源及其与中国教会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5,(7)
<正>编者按:无论你在何岗位、担任何职务,总会有退休的一天,但神的工作不会因为你的退休而停止,依然需要继续推进向前。因此,交接棒的问题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圣经中有不少交接棒的例子,摩西与约书亚、以利亚与以利沙等。为了传承天国使命,无论基督教两会与堂会都要做出预备。本期讨论领袖接棒问题,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