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哲学研究》1993年第3期《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一文中谈到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实质,解庭晨同志就文中某些问题提出商榷(见《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实质》,以下简称“解文”)。本文就“解文”提出的问题做如下答复和讨论,以便加深对问题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马王堆帛书《易》的发现 ,对于孔子与易 ,以及易之经传研究 ,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讨论了四个问题 :(1 )帛书《易》文之内容及其抄写年代 ;(2 )孔子作“十翼”问题 ;(3 )《易》中“子曰”问题 ;(4)孔子对《易》辞之新诠释 ;(5 )孔子之“神道设教”观  相似文献   

3.
《管子》书中有关“王、霸”之说的词语甚多,如“帝、王、霸”联提(《乘马》、《幼官》、《兵法》)、“王、霸”并提(《五辅》、《霸言》、《重今》等)、“王天下”(《形势》)、“争天下”(《霸言》)、“正天下”(《七法》)、“服天下”(《重令》),“制天下”(《事语》),从而“可以为天下王”(《轻重甲》、《戒》),称为“帝王”、“天子”(《枢言》、《五行》、《轻重己》)。如此等等,《管子》全书竟有数十处之多,我们概括称之为“王、霸”说的词语。这么多的“王、霸”,说词语,以科学态度研治《管子》全书,不能不实事求是地探讨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孟子.告子下》均有关于“色”和“礼”的论述。《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两者相同,有讨论“色”(情、欲)和“礼”(外在规范)关系的问题意识,也有“礼”来自于情欲,是对情欲之调节或引导的表述,《孟子.告子下》则不讨论这些问题。对情欲和礼之关系的认识,《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的思想倾向更接近《荀子》。用诗来改变人的情性之观念,《孔子诗论》和《毛诗序》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5.
为何全球伦理不是普遍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翟振明  冯平 《世界哲学》2003,(3):106-110
“全球伦理”这一概念已得到世界上各种不同学术团体的广泛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被看成是神学家孔汉思(Hans Kung)提出《全球宗教伦理宣言》导致的一个结果。但是,“全球伦理”不等于“普遍伦理”——西方哲学家对于地理概念意义上的“全球”性与道德哲学家自古以来试图通过实践理性所要建立的伦理之“普遍”性之间的区别是很清楚的。然而,中国有些伦理学界人士却表现出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的倾向。本文将要阐明的是,“全球”概念  相似文献   

6.
周穗明同志在《也谈“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0期)一文中,对我曾经论及同一问题时阐发的观点(参看拙文《应当怎样理解“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期)提出了商榷。读后,觉得有必要对提出商榷的问题再作一番研讨。一、“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化劳动”周穗明同志在文章中说,我的失误的“关键”在于:“把‘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  相似文献   

7.
该怎样谈论“环境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面对全球环境恶化 ,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可是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减弱 ,而是相反。近几十年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旧唯物论的水平 ,不把“人口、环境、资源”这些“感性”、“直观”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 16页 )放在社会关系中、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思考 ,就不可能看到环境问题的本质所在 ,因而 ,也就不可能树立科学的环保意识。一下面对一些大家熟悉的提法作些分析。“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 ,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布伦特兰语 )这话当然包含着人们在利…  相似文献   

8.
卡尔·波普(Karl Popper,1902-)是西方当代著名哲学家。主要著作有:《科学发现的逻辑》(“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1934)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1945) 、《历史决定论的贫乏》(“ThePoverty of Historicism”,1957) 、《猜想和反驳》(“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1963) ,《客观知识》(“Objective KnowIedge”,1972) 以及Schilpp 编的《卡  相似文献   

9.
一、“难题”和“危机”美国康乃尔大学物理教授大卫·牟民在讨论量子力学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简称“月亮问题”,即“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存在?”他发表在《现代物理》上的一篇文章就是以这句耸人听闻的话为标题的(见该刊38(1985)NO.4.)他在另一篇文章《量子奇迹浅说》(载美国《哲学杂志》7(1981)397)中还曾经断言:“我们现在知道,月亮在没人看它的时候肯定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一、生态学家对公共利益的关心在当前的全球性问题中,生态环境问题是最有威胁性的问题之一。生态危机是人们的活动造成的,对它的治理,也得靠人们规定一些道德规范来认认真真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使得环境问题与伦理道德问题发生关系,出现所谓“环境伦理学”。本文要谈的环境整体主义(Enviromental Holism)就是属于环境伦理学中的一个带哲学色彩的理论问题。全球性问题,顾名思义,是需要全球的人通力合作去解决的。所以生态学家不得不是公共道德的倡导者,有的人甚至是“全球”主义者,呼吁“人类的意识应该领先于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罗马俱乐部主席奥·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中国对外翻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以下简称“中心史”)的研究对象问题,我在拙著《先秦心理思想研究》和《汉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两书中,曾以“一谈”、“再谈”的形式探讨过。在这方面,自觉已再也没有多少话好说的了。但近来读到曾立格同志《关于中国心理学史的对象问题》(载《心理学探新》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曾文”)的大作后,颇受启发;特别是“曾文”中涉及到我的观点处,使我更受教益。于是我又拟以“三谈”的形式,就“中心史”的对象问题,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与曾立格  相似文献   

12.
1993年9月,65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和一些非宗教组织的代表,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议会”上通过了一份《全球伦理宣言》。《宣言》认为,各种宗教之间已经有一种共同之处,它可以成为一种全球伦理的基础;这种“全球伦理”, “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宣言》指出:“没有新的全球伦理,便没有新的全球秩序”。  相似文献   

13.
通常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个观点近年来受到质疑。于乔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才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见《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新探》,《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张云勋主张用“社会物质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这对范畴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参见《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兼与邹永图同志商榷》,《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朱青君在来稿中则提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关系。兹摘登于后。  相似文献   

14.
周云之同志在《哲学研究》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对先秦名家分为两个诡辩学派的异议》中提出了重新评价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基本性质问题。在此之前,周在另外两篇文章《公孙龙关于名(概念)的逻辑思想——“白马非马”纯属诡辩吗?》、《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也谈到同一问题(以下简称周文)。周文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根本不是割裂个别与一般的‘离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辨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越同志的《“市民社会”辨析》(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是他就同一问题写的第三篇文章。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评〈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的文章加以评论(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最近还了解到,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  相似文献   

16.
<正> 一、龚字的考定甲骨文有“■”字,上作龙下从收,象双手奉龙形,字当隶写作“弊(今简作(龙廾))”。金文也有同形之字,除作国族人名外,一般借作恭、共字,如《秦公簋》有“严(龙廾)寅天命”,《书·无逸》作“严恭寅天命”,这里的“(龙廾)”、“恭”都是敬的意思,《趞曹鼎》有“(龙廾)王在周新宫”,“(龙廾)王”即周穆王子,《史记·周本纪》谓“穆王崩,子共王繄扈立”,《国语·鲁语下》作“周恭王”。徐中舒师在《陈侯四器考释》一文中曾正确地指出:“铜器铭共、恭字皆作(龙廾)”(见《史语所集刊》第三本4分册,482页)。  相似文献   

17.
一、中在《论语》中 ,孔子提到“中”的次数并不多 ,“允执其中” (《论语·尧曰》 ,下引《论语》 ,只注篇名 )、“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子路》)、“力不足者 ,中道而废”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雍也》)。依后人注解 ,常以“中”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论语》对此解提供了不少的佐证 ,如孔子论君子、论为人 ,要做到“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矜而不争”以及“文质彬彬” ;论从政 ,要做到“惠而不费”、“劳而无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相似文献   

18.
1981年12月21日到25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召开了托马斯·库恩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着重围绕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和《科学发展的动力》(前译《必要的张力》)等几本代表性著作中提出的“规范”(Paradigm)、“科学共同体”、“科学发展的模式”以及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殷周以来,人们都认为天是最高最大的,万物都是天所生的。如春秋时宋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襄公27年)又吴国季札说:“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左传》襄公29年)孔子亦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都是认为天是万物的本原。老子第一次提出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不是最根本的,天地还有其“始”。老子宣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五十二章)天地起源问题的提出,是理论思维的一次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20.
《哲学研究》今年第1期发表了“青年哲学论坛”部分成员《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一文(以下简称《对话》),第4期又推出穆南珂先生论文《喧嚣与骚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学术性”与“现实性”问题》(以下简称《喧嚣与骚动》)。两篇文章论题宏大,言辞尖锐,不论读者是否同意文章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