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对教权理论家E·麦茨克等人歪曲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阐述了消灭异化的历史力量、道路和手段。作者首先指出,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对《经济学与哲学手稿》进行资产阶级的解释,是教权理论家同哲学唯物主义进行斗争的一个战场。他们把异化问题当成了他们认为的青年马克思一切思辨思想的中心,并诬蔑在德国永远扎下了根的马克思的思想是反人道主义的。作者认为,异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异化反映了一种情况: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作为这样一种力量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这种力量对人是陌生的,它驾驭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教权理论家否认异化的历史性,并力图首先抹杀异化的社会根源。为了这种目的,他们就使异化离开它的物质的、社会经济的基础,即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把异化的原因转移到人自己身上。教权理论家的代表人物麦茨克对马克思的异化观点进行了人本学的歪曲。他是从主观主义的立场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根据这种主观主义,异化似乎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他的三段式:从经济事实出发,经过人的本性,而到“占有”和“占有欲望”,就体现了一种直言不讳的主观主义和人本主义。作者指出,与麦茨克的虚构相反,马克思是从人的行动的前提出发并把人放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予以研究的。所以,人的异化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中,而不是植根于人之中。因此,完全不是人的“行动”产生异化,而是私有制使劳动异化并强使工人成为一种异化了的、非人的存在。教权理论家把“人类本性”说成是异化的根源,说什么为了摆脱异化,工人就必须改变他们的本质。根据这种说法,工人不应该、而且也不可以采取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的、革命的行动。最后作者说,消灭异化的决定性力量是用科学社会主义联合起来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工农国家政权是消灭异化的手段,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则是消灭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异化标志着对抗性阶级社会的文明时代进步中的矛盾,在这个时代里,人的一切新的生产力无论在过去或现在都变成了奴役人的手段。没有理解的东西表现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许多异化都产生于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这种不理解与无知。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就是个人积极扬弃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异化,积极掌握与驾驭各种社会力量与关系的过程。异化的扬弃开始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而以完全社会自治告终。建立起社会主义所有制以后,异化的扬弃采取着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力、进行技术革命,另一条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社会政治组织机构适应于自身发展的主客条件。无产阶级专政是人对人的统治,它将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合而为一,变成社会主义的人民国家。异化的扬弃是建立与发挥人的自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与学术界普遍将权力异化视为权力的私人化或私有化不同,马克思从社会群体(主要是统治阶级)和个人相结合及社会制度和个人道德品质相结合的角度对此提出了全面的看法,认为权力异化是人的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权力发展到阶级社会时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控制、奴役人的异己力量的现象,它虽然与权力行使者的道德品质有关,但更与特定社会制度有关。就其表现而言,权力异化包含着权力主体异化、权力本质异化和权力活动异化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9,(4)
古希腊学者在构建国家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学说时,就开始研究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必然存在性。柏拉图提出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进一步主张人类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和权利通过联合的共同体得以实现,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自然力量被贬抑为政治力量附属品。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承认人的政治学属性,认为人是无法脱离政治活动而存在的动物。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历史的演化过程后发现,人的政治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根本来源在于劳动的分工和异化。国家的政治关系决定了人的一定本质属性,人的政治性随着政治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在美学的视阈中,从微观层面对人的异化问题的探讨。他看到了在发达工业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人赖以存在的经验生活层面,而异化的深入是由于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的非日常生活无法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得日常生活停滞不前造成的,他把唯一能使非日常生活回归日常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艺术身上,因为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微妙,既从日常生活中分离了出来,也没有丧失掉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一、导言今天,“异化”和“异化的”这两个词,在盎格鲁撒格逊国家里,已经是人们的常用语了。“异化是城市的重大问题”,或者“异化的社会”这类表述,都能直接被人理解了。人们对“异化”所取得的这种普遍认识,是异化概念在盎格鲁撒格逊地区的社会科学中,特别是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政治学中占居了中心地位之后才出现的。“异化”能够变成口头语,不仅说明,社会科学的诸种概念已经普遍地大众化,而且还说明,人们是如何试图用这个概念来描述和把握工业社会中,以及后工业社会中的一些重要现  相似文献   

7.
何谓异化?     
异化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整个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社会关系、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异己的、统洽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这种历史的、社会的事实,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异化(商品拜物教)、政治的异化、意识的异化和虔诚的异化(变为宗教)。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状态,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认为劳动包含人的自我实现的维度和满足人的需求的维度。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导致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变成了只是满足人的需求的劳动。只有消除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劳动才有可能成为人的自我实现的活动。而鲍德里亚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资本不再剥削劳动,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觉自愿劳动,但是这种劳动仍然不是自我实现的劳动,因为劳动是按照结构价值规律来进行的。资本系统利用结构价值控制人,劳动甚至变成束缚人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一、异化现象是极其复杂的,至今尚未得到充分分析。哲学分析和社会学分析现在还面临一堆问题:异化这一观念的内涵是什么,历史进程中异化的动因是什么,相同的异化形式在不同时期起什么作用,克服异化的过程是否是连续的和非全面的,等等。除了这些问题而外必须突出强调一些观念,我认为它们对异化概念有本质意义。虽然全部人类历史和全部历史成果,例如政府、文化、宗教等等,都是人的产物,是人自身的能力和力量的表现,但人  相似文献   

10.
国家问题是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成史的基本视域之一。马克思承继18世纪后期德国思想界对近代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国家理想的反思,从法哲学批判转向经济学批判,到《穆勒评注》提出"交往异化"这一核心概念,揭示出货币支配国家是交往异化的完成,私人所有是造成交往异化、人的多重分裂和自由丧失的根源。只有消灭私人所有,实现真正的属于人的生产和交往,才能在更高层次上重建人的自由的共同体,从而彻底消解了自由主义和黑格尔对国家正当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自己的学说时,对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占有极重要地位的“异化”概念,作了唯物主义的探讨和发展,同时保留了这一概念原有的合理内容。“异化”通常理解为一种状态或过程,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结果与人相分离,成为独立于人之外的力量,并且反过来控制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医学异化与医学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深层次看,医学异化的本质是对人性的背离,是一种异己性力量和一种价值危机,它造成医学与人文、医学科学的真与善的分离,导致"人"的失落.医学人化主要是指医学人文化、人性化、人道化,是对医学异化的克服和抛弃.在医学领域,必须从医学异化走向医学人化,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的医学.  相似文献   

13.
作者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是说明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的重要著作。它所谈的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思想,而是族类的劳动生活。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的劳动,同时也使人对自己的生产和产品有了依赖性;人的产物变成了统治人的无名力量。人通过自己固有的活动创造了异化。异化是一件经济事实,它起源于人的“占有”和“占有欲望”这两个特性。这两个特性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作用,而且在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也发挥作用。马克思以自我异化给理解我们时代的人的历史命运揭示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方面。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从黑格尔来的。黑格尔给理解人与世界奠定了新的基础。黑格尔认为,与精神对峙的、使人异化自己的实证性是主体固有的表现和外化,主体将实证性理解为自己的他在,通过这个他在的对峙而回复到自身。因此,以客观化为出发点的主客矛盾是人的生成的创造环节,人的生存的真理惟有通过历史的对立才能实现自己。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这个中心思想,但在批判黑格尔时走了错误道路,把人道愿望变成了革命动力因素。马克思批评黑格尔仅仅在思想上扬弃异化,这实际上是误解了黑格尔。在黑格尔看来,完成异化的扬弃的意识过程,并不是与现实隔绝的,而是自在存在变为自为存在的过程,是在与现实进行的斗争中实现的。在黑格尔那里以种种矛盾辩证法建立连续性的历史联系,被马克思放弃了。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过去社会中的异化状态的克服,而且应该消灭一切对立。因而历史辩证法中断了,过去的东西被消灭殆尽,没有任何复兴。一个崭新的世界被建立起来,在这个世界里,迄今全部历史结束以后,具体的人的轮廓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马克思对自己的革命思想的考虑是十分非历史的。  相似文献   

14.
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从解构视域揭露发达工业社会在政治、文化、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异化,讨伐技术理性控制所导致的单向度性与社会的全面解构,并阐释超越单向度性的构想。虽然这种意识形态分析和科技批判缺乏经济基础的切近考察,容易陷于感伤的乌托邦,但对于我们研究现代性问题和相关哲学思想不无启示,对于当代人的生存亦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诚 《法音》2012,(11):25-29
(2012年10月22日)一、无明烦恼是人类危机的总根源人类几千年来追求幸福的历程充满了艰辛困苦,而人类的幸福却一再被自身的创造物所破坏。自从进入现代文明以来,人逐渐被异化、物化、工具化、空壳化、符号化、数字化,给人的本来面目蒙上了一层层厚重的尘垢。幸福与否根本上取决于人类自身,而非外物。人类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和不幸全部来自于自身的无明烦恼,在其支配之下的所有行为,都必然是引发未来痛苦的直接原因。现代文明扩充了人的力量,激发了人的才智,却遮蔽了人的心性,毫无对治无明烦恼的良方。  相似文献   

16.
资本和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转向现代的最主要力量,两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走向同盟化,并推动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性的生成。在金融资本和高科技时代,资本和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经济生态圈、政治生态圈、文化生态圈和社会生活生态圈,逐渐构建起一套强大的系统化权力,导致人类的生存世界日益走向深度异化。面对“存在还是毁灭”的抉择,只有以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性力量,才能规制资本技术的系统化权力,才能规范社会秩序、化解矛盾,彻底改变人与人尖锐对立的存在状态,进而避免人类走向集体的毁灭。  相似文献   

17.
M.考林  艾彦 《世界哲学》2001,1(1):46-50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近年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论视为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论和人的本质异化的残迹的观点,这是对形成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我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论和实践的人道主义主要不是从对经济范畴的道德评价上所获得的道  相似文献   

19.
《高老头》是西方文学中揭示妇女异化现象的经典之作,它揭露了在资本主义上升期妇女在物质层次上沦为物的奴隶、在精神层次上情感被扭曲的丑态。造成妇女异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欲望与压迫所致,妇女既无法抗拒自身欲望的诱惑,又要承受外在的封建等级观念、男权思想对其施加的精神压迫;二是金钱的力量在作祟,它使人丧失自我,严重腐蚀了妇女的人性。  相似文献   

20.
行政道德的失范及其治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一、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与类型行政道德失范,是指行政权力异化,讲的是一个过程,指本来是行政主体按照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行使行政权力,但是发展的结果,却变成了异己的力量,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行政权力变成行政主体损害国家及公众利益、谋取私利的工具。行政道德失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