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耻者必胜     
中国有句古话叫“知耻近乎勇”,说的是一个人知道和承认自己的过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知错、认错然后改错,他就是真正的强者。然而生活中常常有着这么一种情形:错也知了,一度也改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错事、“耻事”又往往冒了出来。个中的道理很简单:有“耻”给忘了,来日又出“耻”。这大概是人性所固有的一个弱点吧。这就需要人们“知耻”之外,还要“记耻”,这才能真正地消灭“耻”。中国古代有一则“卧薪尝胆”的故事,说的是越王勾践在战败给吴王夫差后,每天卧着薪草,尝着苦胆,甚至是“抱冰握火”,让手下的人每天拿…  相似文献   

2.
一、高校教师的成长需要艰苦磨炼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此诗句虽是对教师的称赞,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鞭策。要想智如泉源必先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要想为人师表,必先自己一身正气,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想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必先自己做到知“道”、有“业”、不“惑”。“道”是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谓知“道”,是指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业”是指事业,即教师也要做到事业有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看到希望,才能有奋斗的动力。教师的事业就是教书育人,能够桃李满天下,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算是事业有成了。“惑”是指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认识结果分析谭大友一、任何认识结果中必然都渗透着主体原有的精神结构和概念框架认识主体具有知、情、意结构。很难设想,当认识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他的知、情、意结构不会随之进行活动。因此,认识主体的知、情、意结构必然会随着认识主体活动的进行而被投射到对象、客体那里,从而使认识结果凝结着主体的因素。实际上,离开了对知、情、意结构的考察,认识论的研究也就被取消了。因为,离开了知、情、意结构,就不会有任何认识。即使是低层次的感觉,也有认识主体的因素渗透于其中。“当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蓝点看上大约五十秒钟左右,然后转向注视一空白纸上,我们就可看到一个黄色的余象(所谓余象,就是当我们盯着一点色彩看时,就会产生另一种色彩)。蓝色产生了在我们内部的黄色。……盯着黄色看以后,我们看到的是紫色的余象,……。”①这恰好类似于下面这类情况:水虽然透明,但人们通过它观察水底,却会在水面映上自己的影像。当一个物体远离我们视线时会变小,而靠近我们时则变大,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大”与“小”,并不是物体本身真的变“大”或变“小”了,而是我们眼睛的晶状体聚集的图象变“大”和变“小”了。这说明单是一个视觉表象就渗入了主体因素(这里主要是主体的身体  相似文献   

4.
摘 要 尽管社会认知的内容丰富多样,但其核心在于人们对“自我”、“他人”及两者关系的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对社会认知有着广泛影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文化对“自我” 与“他人” 信息加工及其大脑机制的影响上。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文化显著影响自我相关记忆、自我表征、自我觉知等自我认知过程。这可能主要来源于不同文化人群自我建构方式的不同。上述差异的神经机制主要体现为不同文化人群自我相关加工时,其内侧前额叶功能性变化的不同。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化同样显著影响人们对他人,尤其是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表情认知的文化优势效应及共情过程的文化差异。在神经机制上这一差异主要体现为杏仁核功能的文化可塑性。文化神经科学的未来研究,可继续探讨主流文化、区域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差异:1)对自我认知与情绪认知相互作用的影响与神经基础;2)对共情(empathy)、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与协同行为(joint action)等多种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关键词 自我建构 文化神经科学 情绪认知 自我表征 共情  相似文献   

5.
眼泪     
“我几次流离,你都记数。求你把我的眼泪装在你的皮袋里,这不都记在你的册子上吗?”(诗56:8) 眼泪是人们都很熟识的,每个人都有眼泪,都曾流过泪水,有人说,眼泪是人内心世界情感的宣泄,表现了多少激动,懊悔和亲情。但也有人认为眼泪是弱者的标记,是妇女与孩子的“专利品”。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看重眼泪,视为珍品,装在皮袋里,以便陈列;记在册子里,以备留念。当然,这里所说的眼泪是指向上帝流泪,他都要“记在册子上”。可见,信徒的眼泪在主看来比一切更宝贵。  相似文献   

6.
他说过一句惊人的话:“我表现的是人,衣服脱掉、荣辱去掉,都有心灵在跳。”他为拍一部反映香港吸毒少女的纪录片,曾搬去“屋村”,和她们住在一起,吃、喝、说、笑、哭,好长好长一段时间。“屋村”,也就是香港的廉租房。买不起房子的人,就住政府提供的这些廉租房。这部分人,无疑烙有卑微的标记。而这部分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关注、体验着,跟这里的社会人群、吸毒少女接触,深入到另一种生活内部,发现——撼人的真实远远超过想象。  相似文献   

7.
漫漫人生路     
莫子 《佛教文化》1995,(3):24-25
人生是苦·人身难得 释迦牟尼佛还是太子的时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发下大愿,要追求了脱生死的真谛,终于在菩提树下完成了无上正觉。 佛探寻人生的究竟是从“苦”字开始的,所以佛陀说法先说“四谛”,“四谛”第一谛就是“苦谛”。也就是关于苦的真理。 人因为有身,便有痛苦。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 虽然人生是苦,人身又是苦之聚合所,但在这世界上要修人身也颇不易,需要多种善因的。可谓:人身难得!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转型与人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正处于十分深刻的剧变时期,从整体上来考察这种剧变,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它所涉及的不只是社会生活的某一有限区域或者某一个特定层面,它既不单是“经济的”,也不单是“社会的”,同时也不单是“文化的”(这里指狭义文化)或者“思想的”;因而,用上述引号中的术语的某一个来描述这场宏伟的变化,都是不确切的。显然,这是一场伟大的、全面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整体变革。在“大文化”这个术语的意义上,我们把这种包含着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整体性的变革称作为“文化转型”。本文也正是在这种意义…  相似文献   

9.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从妈阁庙附近登陆后,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当地人回答说,“妈阁”。葡萄牙人误以为“妈阁”是这里地名,于是MACAU又被译为中文,叫“澳门”。这一“历史性误会”叫出来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也从此改写了澳门的历史,并使澳门蒙上了殖民主义统治的耻辱。但澳门与祖国内地山水相连,民间关系密切,风情习俗、语言文学等文化传统更是一脉相承,这是谁也割断不了的。这从闽澳人民对妈祖和妈祖文化的态度上得到充分证实。  相似文献   

10.
股市香火     
按照上一期的设想,读者朋友积极来稿,于是编成了本期从职业、经商谈佛教文化的文章。作者都是“海”中人,感受真真切切,至于所谈是否完全合于佛理,或由此引发读者之间进一步切磋,这是读者自有公论的事,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佛门内外自有分别,门外尽可谈“下海”,门内则宜慎重其事,关于这一点,一和先生的文章可谓语重心长,针对性很强。当然,即在佛门之内,也不可笼统言之,比如说,寺院兴办自养事业,算不算营利?中间有不有文化可言?这也是可以耐心商量之事。另外,细心的读者或已注意到,最近两三期,都有描绘、讨论“颠倒”之苦的文章,这不完全是编者有意的安排,而应该说是来自于生活自自然然的反映。本期家振君文章,将“情痴”二字——勘来,最后道出问题症结和解脱之道。如果读者有心将本期其他栏目如“菩提一叶”和“禅话百家”等联系起来读,相信能收一睹全豹、豁然贯通之效。  相似文献   

11.
为了培养学生的家乡之恋,使之升华为爱国之情,湖州市教委在市委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湖州,可爱的家乡》,作为中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的教材,对学主进行了“爱家乡”的系列教育。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寓知——掌握家乡可爱的知识。古语道:“知之愈深,爱之愈切。”知家乡,才能爱家乡;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才能把一切献给祖国和人民。湖州是太湖南岸的一颗明珠。她既有令人神在的名山大川,又有让人陶醉的湖光山色;既有一望无际的竹海,又有广阔无垠的平原。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聚居,从事农耕种稻、养育蚕桑、缫丝织绸等生产活动。历来文人荟萃,古迹名胜和纪念地众多。清代诗人李喧有“杭州不  相似文献   

12.
清代养生学家石成金有一首《知福歌》,“人生堪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聪明就是福;思量饥寒苦,饱暖就是福;思量负累苦,逍遥就是福;思量离别苫,团圆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牢狱苦,自在就是福;思量无后苦,有子就是福;思量疾病苦,谜康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着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许多福;可惜世间人,几个会享福;有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我劝世间人,不要不知福!”石老先生的这些格言平实质朴,耐人寻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卷首圣言     
耶稣说:“你们不要忧虑说:我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因为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寻求的;你们的天父原晓得你们需要这一切。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所以你们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苦足够一天受的了。”(玛6:31-34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6,(2)
一、中国佛教的社会福利观念1、慈悲心一般称基督教为爱的宗教,而称佛教为慈悲的宗教。佛教确实是慈悲的宗教。净土教的圣典《观无量寿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一般作“怜爱”、“怜悯”、“同情”等解。慈和悲原本分开来解,《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这里的慈有与乐,悲有除苦的意思。佛视一切众生为其子,解除人生苦恼,给予人生幸福,这就是佛的慈悲心。南本《涅槃经》卷十四、昙鸾的《净土论注》卷下,有把慈解作拔苦、悲解作与乐的说法,与上述龙树之说相反。我们把慈和悲作同一意思来解,可说慈悲即怜悯。如果用其他的表现方法来说,慈悲也可叫做爱的纯粹化。把它比做母亲对子女的爱也未尝不可。依佛教来  相似文献   

15.
现代广告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波  彭彦琴 《心理科学》2004,27(1):212-213
中国广告要赶超西方广告有也只能先行于文化上的超越,但现代广告利用传统文化创意中出现了“庸俗”、“形式”和“隔阂”的趋势。从心理学角度看,传统文化心理主要表现意象相融的思维方式、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理欲并立的人格特征和灭人合一的集体无意识四个方面。现代广告只有精确把握其精神内核,才能植根于传统文化.创造出广告的文化精品。  相似文献   

16.
王化平 《孔子研究》2023,(5):44-51+158
学界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释义渐有趋同之势,但仍有分歧。实际上,“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当作“知晓”解,不宜破读。此“知”字之意涵和《墨子·经上》对“知”的定义相同,在与“民可使由之”相对立的语境中,“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含有采取强力手段或空洞说教使人知晓的含义。“民可使由之”句肯定了民智足以知“道”、人性之向善,“不可使知之”句若含有“民愚”之义,则与之矛盾。因此,此章反映了孔子基于民智与人性的深刻治国思想,与孔子的民本思想一以贯之,既无“民愚”背景,也无“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定义狭义化的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文化定义的狭义化?让我们从“文化”这个词的实际运用说起。联合国有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这一名称将文化与教育、科学并列,没有用文化来涵盖教育与科学。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机构设置中,主管“文化”的部门一般都不管教育及科学事宜,更不管物质资料的生产。在有关文献中,这一现象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中共十五大文献,就明确提出“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意即文化是与经济、政治不同的特殊范畴;又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里文化又成为与理想、道德、纪律不同…  相似文献   

18.
北宗禅“看心看净”的主张受到神会等人的批评,但在盛中唐却颇为流行。王孟诗派及大历诗人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渲染寂静深幽的境界,表现了北宗凝心入定的禅观。当然,他们也有不少反映南宗禅观的作品。这说明南宗禅和北宗禅对他们的诗歌创作都有很深的影响。深谙这一点才能准确把握王孟诗派及大历诗人创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9.
平常心     
苦与乐,美与丑,甚至善与恶,有时往往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心境.当我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看待事物和问题时,便会有不同的结论.我们不妨先看两则故事.春秋时有个叫弥子瑕的,是卫国的嬖臣,很受宠爱.有一次陪卫灵公在果园游玩时,他吃到一个非常甜的桃子,吃了一半,想起了卫君,便把吃剩的桃子献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很高兴,赞扬他:“忘了自己吃过一半,还记着给我,真是爱我的好臣子啊!”但后来弥子瑕失宠,卫灵公便认为这是辱君的表现,把他治了罪.这就是“余桃啖君”的故事.还有一则是大家都熟悉的“邻子窃斧”.有个人丢失了斧头,疑心是邻人的儿子偷去了,察看那人的一举一动,无不象偷斧子的样子.不久他在自家的谷堆里找到了斧子,再看邻人之子,其动作、态度就一点也不象偷斧子的人了.  相似文献   

20.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经营者如果先于对手抓住了一个有价值的商业机会,就无异于在战争中抢占了战场上的制高点。但一谈及商机,中外经营者大都会不约而同地产生一种慨叹:“商机难觅”。商机真的那么难觅吗?如果读完下面几则中外厂商巧觅商机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经营案例,您会发现商机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就在您身边。 盯住“缺陷” 对生产企业来说,产品存在缺陷,是很不幸的事,因为,该缺陷有可能使产品滞销、企业亏损。但对于其竞争对手来说,这却是一个绝对的商机。有例为证:奶粉必须用热开水冲才能溶化,并且喝后容易上火。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