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赫勒后期思想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背景,二是伦理学的转向。它集中表现为赫勒在《一般伦理学》中对人的生存偶然性与道德普遍性之间张力的哲学探讨。本文结合赫勒后期的其他著作,通过对《一般伦理学》的解读,指出赫勒的伦理学仍然是一种基于"善"的伦理学,或走向"善"的后现代伦理学,其中"好人存在,他们究竟何以可能"这一命题是其前提设定,由此也决定了其伦理构思必然带有某种道德乌托邦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阿格妮丝·赫勒在其道德三部曲中,立足于后现代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好人存在,但好人何以存在"这一中心问题.纵观赫勒的整个道德理论,道德经历了两次结构性变化:作为内部权威的实践智慧(良心)的出现以及如今正在经历的伦理规则内部的具体规则和抽象规则之间的张力,现代偶然性存在的人所依赖的各种道德规则以及实践智慧等方面成为赫勒所强调的重点问题.与康德的先验道德论相比,赫勒的道德理论沿着马克思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路径前行,其最终诉求在于期待现代社会中个性道德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通读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和阿格妮丝·赫勒关于道德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可以发现赫勒在恢复目的论的过程中深受麦金太尔的影响,她立足于现代人双重偶然性的生存境况,通过论证好人存在的方式,承续了麦金太尔的力图恢复以美德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目标,展开了麦金太尔提到但未完全充分探讨的问题。赫勒通过修改麦金太尔没有讨论的亚里士多德目的论框架中的三个要素,尝试在现代社会恢复人的目的;与麦金太尔同样,她通过重新阐释美德概念,重拾起了亚里士多德关注的主要美德;与麦金太尔从“探寻”的角度重建现代统一的道德自我这一美德的载体不同,赫勒通过对依据普遍性范畴的存在选择的强调,重建了这一美德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人的境况"是赫勒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她将"人的境况"放到现代性的背景中,得出了现代性条件下"人的境况"的悖论性特征,"人的境况"的悖论具体展现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具体的道德规范与抽象的道德规范、碎片化与历史哲学之间的张力与共存。赫勒在日常生活批判、伦理学和历史理论中都对"人的境况"进行了分析,并在"人的境况"的基础上进行了日常生活批判、实践商谈伦理学构建、现代性批判,展现了一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法。总之,"人的境况"体现了赫勒伦理学建构的现代性线索与方法论旨趣,同时从"人的境况"出发,也可以理解赫勒在自在与自为之间、道德绝对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之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理论立场。  相似文献   

5.
罗国杰先后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教程》《伦理学》以及撰写的数百篇学术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全面研究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在对一般的道德理论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集中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落脚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养成和人格修养,阐发和论述了一系列伦理学的基础理论范畴、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建构了一个融理论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于一体的教材体系.这一教材体系既契合道德生活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目标追求的理论意蕴,又凸显出了新中国伦理学教材体系和学科体系应有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此后伦理学教材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框架遵循、理论模式和发展方向,其贡献尤当被人们铭记.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1月25日,湖北省伦理学会、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社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在武汉召开了"以《人本伦理学》为线索的理论伦理学研讨会"。《人本伦理学》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韩东屏于2012年推出的专著,该书建构了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伦理学理论体系。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围绕"伦理学本身的问题""道德本体论的问题""道德建设论的问题"和"道德践履论"四个主题,对一系列原理层面的伦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人民大学龚群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人应选取最好的生活(或幸福),至于如何实现最好的生活,亚氏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着重从德性阐释和理想政体的建构两个不同的方面给出解答。这两个不同方面的解答其实包含了同一种"好人"的两种景象。在伦理学中,"好人"是以理想的道德人身份出场的,但在政治学中,"好人"是以理想城邦的统治者(或立法者)身份出场的。尽管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给好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可推知好人需要满足"知""情""意"和"品质"四个条件,或者以"明智"德性作为充分必要条件。伦理学中"好人"的景象,为在政治学中"好人"作为理想政体的立法者或政治家的出场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8.
F.E.特雷纳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在1962年出版的著作(《道德思想范畴》一书中曾谈到伦理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这个问题,1983年10月《道德教育杂志》上又发表了他的《伦理学中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道德思想研究中一个被忽略了的范畴》的文章,对上书所提出的一些论点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9.
中外学界普遍将生态伦理学的对象归于生态道德,这种流行看法其实并没有抓住生态伦理学对象的基本学理问题。生态伦理学的对象应是"人与自然和谐",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的范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需要在理论研究中摈弃关于人与自然孰为"中心"的不必要争论,在实践中尚须厉行生态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1月25日,湖北省伦理学会、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社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在武汉市召开了"以《人本伦理学》为线索的理论伦理学研讨会"。《人本伦理学》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韩东屏于2012年推出的专著,对伦理学的诸多一般性问题给出了新的解释。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校的五十多位学者,对一系列原理层面的伦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